学中医一定要下真功夫
近日报载,云南省县级中医院高楼林立,设备齐全,就是缺人。一位院长说:“该有的我们都有了,就是差人”。笔者认为,中医目前不仅乏人而且乏术,现将本人对中医现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揣荒陋,略陈管见,冀师者同道赐教。
中医特色渐失 传承和发展滞后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名医辈出,著作如林,医和观齐桓面色而治未病;扁鹊为虢太子针治尸厥以起死回生;华佗创麻沸散而开剖颅术先河;张仲景著《伤寒论》始为医门之万世规矩准绳,史称“医圣”;孙思邈写《千金要方》,人称“药王”;李时珍撰《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还有近年来中医参与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等,均彰显了济世活人之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中医的扶持,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如各县中医院的建立,中医药院校的规模扩大等更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医事业发展、中医学术传承及人才培养上,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等著名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地鼓与呼,呕心沥血,其精神和苦心令人感动。总之,中医事业的光辉历史和长足的进步的确是令人鼓舞的。
, http://www.100md.com
然而,中医的发展振兴虽然成绩不小,但还有诸多值得忧虑之处,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冷静地思考中医的现状。
目前一些中医院是楼房越盖越高,现代化设备越来越昂贵,但中医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术水平却是越来越跟不上。患者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中医特色诊疗,中医西化严重,或中医师弃中学西,病人在西医院是输液治疗,而到了中医院仍然是吊瓶,看真正的中医难,普遍存在。
除了输液外,再没有其他治疗方法了吗?中医经典汤方的辨证施治、丰富多样的外治术以及针灸、放血割治等等特色疗法都到哪里去了?现在的中医西化、中医边缘化已经影响到中医的各个技术职称层面的医生了,如我所认识的一位中医主任医师就从来不开中药处方,说:“中医不挣钱,也没啥效,还是用西药挣钱多,见效快”,这种思潮实际上代表了目前部分中医师的观点。
而事实上,中医经典经方临证用好了,是非常有效的。不少中医师临床不用中医辨证论治学术思想而是跟着西医的思维走,见炎症就用清热解毒药,见病毒感染就用所谓的中药抗病毒药。还有中医师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用中药也只是个点缀,名曰中西医结合,实则为中西医凑合。中医院临床遇到慢性疑难病或重症,不是首先以“能中不西”的角度从中医思维角度辨治,而是首先套用西医诊疗方法,实在不行了才考虑用中医试试。如此,中医学术如何提高?临床经验如何积累?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的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中医人唯一要做的,那就是下工夫“读经典,做临床”,提高中医疗效。而中医疗效的根基就是经典经方,只有提升中医疗效,中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读经典 多临证
那么如何传承中医学术,学用经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呢?
第一,要立志。以“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委任在肩,决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毅力来学研《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经典是中医的根基,夯实根基,根深才能叶茂。
第二,要多临证。多用经方临证,多总结。学习经典也好,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同道的诊疗方法也好,最终是落实在临床疗效上。提高中医疗效,其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诸如对经典的熟谙,对六经辨证的理解,方证辨证的精细,对病情分析的全面透彻程度,患者的体质依从性,及煎取法、药后护理调摄等等,都需要医者认真观察、思考和感悟,多用经方临证,多实践,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 http://www.100md.com
第三,重视经方人才培养。传承中医经方学术,可采取院校培养,跟师带徒,自学等多个方面,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地熟读经典。
第四,多拜名师和明师。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把自己的治学方法,临床经验,用药技巧及感悟体会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授人以渔”,老师的经验来之不易,能倾囊相授和盘托出,实属难能可贵,学生就一定要尊师重教,百倍珍惜,以优异成绩报答老师之恩。
第五,多交同道益友。以同道相互切磋为羽翼。中医同道,志同道合,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种学术思想和观点都有所长,切勿互相诋毁。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有一技之长者,必百计以求之”,这种虚怀若谷的谦逊求学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中医人学习的。, 百拇医药(刘天骥 河南驻马店市中医院)
中医特色渐失 传承和发展滞后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名医辈出,著作如林,医和观齐桓面色而治未病;扁鹊为虢太子针治尸厥以起死回生;华佗创麻沸散而开剖颅术先河;张仲景著《伤寒论》始为医门之万世规矩准绳,史称“医圣”;孙思邈写《千金要方》,人称“药王”;李时珍撰《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还有近年来中医参与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等,均彰显了济世活人之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中医的扶持,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如各县中医院的建立,中医药院校的规模扩大等更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医事业发展、中医学术传承及人才培养上,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等著名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地鼓与呼,呕心沥血,其精神和苦心令人感动。总之,中医事业的光辉历史和长足的进步的确是令人鼓舞的。
, http://www.100md.com
然而,中医的发展振兴虽然成绩不小,但还有诸多值得忧虑之处,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冷静地思考中医的现状。
目前一些中医院是楼房越盖越高,现代化设备越来越昂贵,但中医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术水平却是越来越跟不上。患者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中医特色诊疗,中医西化严重,或中医师弃中学西,病人在西医院是输液治疗,而到了中医院仍然是吊瓶,看真正的中医难,普遍存在。
除了输液外,再没有其他治疗方法了吗?中医经典汤方的辨证施治、丰富多样的外治术以及针灸、放血割治等等特色疗法都到哪里去了?现在的中医西化、中医边缘化已经影响到中医的各个技术职称层面的医生了,如我所认识的一位中医主任医师就从来不开中药处方,说:“中医不挣钱,也没啥效,还是用西药挣钱多,见效快”,这种思潮实际上代表了目前部分中医师的观点。
而事实上,中医经典经方临证用好了,是非常有效的。不少中医师临床不用中医辨证论治学术思想而是跟着西医的思维走,见炎症就用清热解毒药,见病毒感染就用所谓的中药抗病毒药。还有中医师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用中药也只是个点缀,名曰中西医结合,实则为中西医凑合。中医院临床遇到慢性疑难病或重症,不是首先以“能中不西”的角度从中医思维角度辨治,而是首先套用西医诊疗方法,实在不行了才考虑用中医试试。如此,中医学术如何提高?临床经验如何积累?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的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中医人唯一要做的,那就是下工夫“读经典,做临床”,提高中医疗效。而中医疗效的根基就是经典经方,只有提升中医疗效,中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读经典 多临证
那么如何传承中医学术,学用经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呢?
第一,要立志。以“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委任在肩,决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毅力来学研《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经典是中医的根基,夯实根基,根深才能叶茂。
第二,要多临证。多用经方临证,多总结。学习经典也好,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同道的诊疗方法也好,最终是落实在临床疗效上。提高中医疗效,其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诸如对经典的熟谙,对六经辨证的理解,方证辨证的精细,对病情分析的全面透彻程度,患者的体质依从性,及煎取法、药后护理调摄等等,都需要医者认真观察、思考和感悟,多用经方临证,多实践,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 http://www.100md.com
第三,重视经方人才培养。传承中医经方学术,可采取院校培养,跟师带徒,自学等多个方面,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地熟读经典。
第四,多拜名师和明师。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把自己的治学方法,临床经验,用药技巧及感悟体会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授人以渔”,老师的经验来之不易,能倾囊相授和盘托出,实属难能可贵,学生就一定要尊师重教,百倍珍惜,以优异成绩报答老师之恩。
第五,多交同道益友。以同道相互切磋为羽翼。中医同道,志同道合,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种学术思想和观点都有所长,切勿互相诋毁。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有一技之长者,必百计以求之”,这种虚怀若谷的谦逊求学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中医人学习的。, 百拇医药(刘天骥 河南驻马店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