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铁杆中医贵在思维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国医大师邓铁涛等中医药老前辈们大声疾呼:培养“铁杆”中医是中医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抢救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关键所在。如何发掘中医、继承中医、弘扬中医?笔者认为,中医思维是学好中医的奠基石,注重中医思维培养,造就“铁杆”中医,才是实施振兴中医战略,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所谓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学和中医思维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几千年来先哲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中医思维所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由于目前中医院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与以前的师带徒学习方式不同,加之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中西医课程并行等因素,干扰了中医思维的建立。面对这一现况,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培养中医思维、造就“铁杆”中医的教学路径,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 http://www.100md.com
改革课程体系,注重中医思维培养
中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中医主体地位。由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着中医经典课教学不足、西医课时比例较大、中西医课程混开等问题,该校在教学改革方案中首先强调早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要求教师自身注重传统文化学习和中医人文功底的积淀,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训练和知识结构的补充,这对于中医的学习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倡导中医药专业课程与中医药文化课程的交叉和渗透,特别是要结合现有文化基础课、专业知识课教学,通过点拨、提示等途径,有机渗透相关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探索建立“由文化理解医学,以医学阐释文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渗透融合,借助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在课程设置上,改革原有方案,在课程结构上、课程内涵上体现以中为主,适当加大中医课程课时尤其是中医经典课程课时比例,重点强化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课程,减少避免西医思维模式对学生思维的过度影响。在整合优化中医课程的同时,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
, 百拇医药
开办传统班,引导学生读经典
引导中医大学生关注学习经典,不仅是学习一病一方的治疗,更重要的在于体悟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体悟中医的概念、范畴、内涵,学习、熟悉、再现经典的思维方式,提高中医思维水平,读经典就是要培养一种鉴别优劣、甄别选择的眼光和能力。学校遵循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成立传统班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中医理论的根源。传统班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提出问题导入法、病案切入法、师生交流互动法、病人进课堂及模拟病人教学方法等。在课程的选择上,传统班以中医经典理论课程为主,同时把范围稍加扩大,加上认识论与方法论课程,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的本源有所了解,对中医理论的内涵、外延及应用都有清晰的系统认识。纯理论的课程有《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
多实践 早临床
, 百拇医药
中医药学是实践的产物,只有坚持中医思维,反复临床实践,才能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取得好的临床疗效,而临床效验如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极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注重对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启发训练、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为学生创造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随名师坐诊的机会,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中医教学和临床带教中,坚持整体观念,坚持辨证论治,坚持中医四诊,不用西医理论指导中药使用等,提高学生对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是通过模拟操作、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操作技能。在考试考核中,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实践内容考核量,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统筹安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活动,制定详尽的培养计划,采用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规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立足第二课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如学校增加《中医诊断学》实践课时数,加强对“望舌”、“切脉”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将这种患者非常信服的、也是中医辨证主要手段的诊病方法重复训练,牢固把握,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临床工作,为患者看准病,治好病。
三是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不仅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将其建成融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而且积极横向拓展,先后将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市肿瘤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等省内外120余所县级以上医院、药厂建成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见习、实习的需要。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练结合,看思并重,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中医思维的建立。, 百拇医药(王海亭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所谓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学和中医思维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几千年来先哲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中医思维所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由于目前中医院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与以前的师带徒学习方式不同,加之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中西医课程并行等因素,干扰了中医思维的建立。面对这一现况,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培养中医思维、造就“铁杆”中医的教学路径,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 http://www.100md.com
改革课程体系,注重中医思维培养
中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中医主体地位。由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着中医经典课教学不足、西医课时比例较大、中西医课程混开等问题,该校在教学改革方案中首先强调早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要求教师自身注重传统文化学习和中医人文功底的积淀,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训练和知识结构的补充,这对于中医的学习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倡导中医药专业课程与中医药文化课程的交叉和渗透,特别是要结合现有文化基础课、专业知识课教学,通过点拨、提示等途径,有机渗透相关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探索建立“由文化理解医学,以医学阐释文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渗透融合,借助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在课程设置上,改革原有方案,在课程结构上、课程内涵上体现以中为主,适当加大中医课程课时尤其是中医经典课程课时比例,重点强化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课程,减少避免西医思维模式对学生思维的过度影响。在整合优化中医课程的同时,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
, 百拇医药
开办传统班,引导学生读经典
引导中医大学生关注学习经典,不仅是学习一病一方的治疗,更重要的在于体悟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体悟中医的概念、范畴、内涵,学习、熟悉、再现经典的思维方式,提高中医思维水平,读经典就是要培养一种鉴别优劣、甄别选择的眼光和能力。学校遵循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成立传统班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中医理论的根源。传统班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提出问题导入法、病案切入法、师生交流互动法、病人进课堂及模拟病人教学方法等。在课程的选择上,传统班以中医经典理论课程为主,同时把范围稍加扩大,加上认识论与方法论课程,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的本源有所了解,对中医理论的内涵、外延及应用都有清晰的系统认识。纯理论的课程有《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
多实践 早临床
, 百拇医药
中医药学是实践的产物,只有坚持中医思维,反复临床实践,才能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取得好的临床疗效,而临床效验如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极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注重对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启发训练、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为学生创造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随名师坐诊的机会,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中医教学和临床带教中,坚持整体观念,坚持辨证论治,坚持中医四诊,不用西医理论指导中药使用等,提高学生对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是通过模拟操作、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操作技能。在考试考核中,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实践内容考核量,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统筹安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活动,制定详尽的培养计划,采用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规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立足第二课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如学校增加《中医诊断学》实践课时数,加强对“望舌”、“切脉”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将这种患者非常信服的、也是中医辨证主要手段的诊病方法重复训练,牢固把握,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临床工作,为患者看准病,治好病。
三是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不仅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将其建成融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而且积极横向拓展,先后将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市肿瘤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等省内外120余所县级以上医院、药厂建成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见习、实习的需要。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练结合,看思并重,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中医思维的建立。, 百拇医药(王海亭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