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内经》学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涉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胜枚举,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情志因素损害健康日益严重的今天,更有借鉴意义。
乐观愉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体和心理健康,达到百岁。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而急躁、焦虑、忧郁等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常保持乐观心境,忌心浮气躁是情志养生的第一要务,所谓“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志闲少欲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少欲、安,才能保证体内真气正常运行,强调志不贪,心知足。“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要做到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无论人的天赋如何,均符合养生之道。
, 百拇医药
《内经》对“欲”的认识包括物欲和性欲,并描述了放纵性欲所带来的后果,如《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指出纵欲太过可造成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如果“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可造成“半百而衰”。
中医学认为性欲应以适度为原则,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凝神敛思
凝神指精神集中专注,不散乱;敛思是集中精力,从事适度脑力劳动。《内经》强调要在“少欲”基础上“凝神敛思”,做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长期保持“精神专直”状态,可达“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的效果。实验证明,钓鱼、气功等清静养神的自我调节方法,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血压降低和心脑功能恢复,故中医有“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之说。
, 百拇医药
御神有节
在《内经》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中,或多或少蕴含了儒家中庸思想,即凡事不走极端。反映在情志养生理论中,表现为“少欲”而非空虚;“凝神”而非过劳。既主张“精神专直”,又反对劳神太过,强调“御神有节”,适度愉悦。若不能恰当调控精神情志,“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也可造成“半百而衰”。并且,过分追求“凝神敛思”,又可能走向“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的另一个极端。因此,《内经》情志养生的最佳状态应是:恰当御神,劳逸结合,以不过劳,不伤神为度。
与人为善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高下不相慕”,显示出上古圣人与人为善、追求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境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多种需求。
, 百拇医药
《灵枢·通天》将人的体质分成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阴阳和平五种,其中以阴阳和平者最佳。“婉然从物,或与不争”,表现了阴阳和平人在情志方面的特点,并能“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说明与人为善,人际关系良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
以情胜情
《内经》以情胜情的养生方法主要基于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与怒相应;心属火,与喜应;脾属土,与思相应;肺属金,与忧相应;肾属水,与恐相应。按照五行生克规律,人体可以主动调控七情,以维持体内阴阳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提出了主动调控七情的原则和方法。金元医家张子和根据此原则提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虚浪戏狎之言娱之……”并附以病例佐证。
顺时调神
, 百拇医药 关于情志与四时的关系散见于《内经》多篇文章,但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表述最为集中完整:“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季戒暴怒,忌情怀忧郁,要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使情感随春天生发之机而生,与自然界阳气萌动的规律一致。夏季万物茂盛,情感也应随盛夏而充盛饱满,但夏日炎热,易致心绪烦躁,应静神宁心,不急躁,即“使志勿怒”,以防止加重热邪。秋天气候渐转干燥,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易有凄凉心境,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应精神内守,不受肃杀之气影响,不躁不急,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冬天寒风凛冽,万物蛰伏,为保证冬令阴气伏藏,人的情感也应伏藏于内,以求精神安静。
疏导宣泄
妥善发泄不良情绪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灵枢·师传》中“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都属于语言疏导的范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指出,医生有两件宝物,一件是语言,一件是药物,强调语言在心理维护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气郁体质者,解释、聊天、暗示、疏导、祝由等语言开导尤其重要。, 百拇医药(马作峰 王平 姜瑞雪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乐观愉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体和心理健康,达到百岁。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而急躁、焦虑、忧郁等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常保持乐观心境,忌心浮气躁是情志养生的第一要务,所谓“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志闲少欲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少欲、安,才能保证体内真气正常运行,强调志不贪,心知足。“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要做到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无论人的天赋如何,均符合养生之道。
, 百拇医药
《内经》对“欲”的认识包括物欲和性欲,并描述了放纵性欲所带来的后果,如《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指出纵欲太过可造成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如果“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可造成“半百而衰”。
中医学认为性欲应以适度为原则,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凝神敛思
凝神指精神集中专注,不散乱;敛思是集中精力,从事适度脑力劳动。《内经》强调要在“少欲”基础上“凝神敛思”,做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长期保持“精神专直”状态,可达“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的效果。实验证明,钓鱼、气功等清静养神的自我调节方法,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血压降低和心脑功能恢复,故中医有“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之说。
, 百拇医药
御神有节
在《内经》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中,或多或少蕴含了儒家中庸思想,即凡事不走极端。反映在情志养生理论中,表现为“少欲”而非空虚;“凝神”而非过劳。既主张“精神专直”,又反对劳神太过,强调“御神有节”,适度愉悦。若不能恰当调控精神情志,“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也可造成“半百而衰”。并且,过分追求“凝神敛思”,又可能走向“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的另一个极端。因此,《内经》情志养生的最佳状态应是:恰当御神,劳逸结合,以不过劳,不伤神为度。
与人为善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高下不相慕”,显示出上古圣人与人为善、追求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境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多种需求。
, 百拇医药
《灵枢·通天》将人的体质分成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阴阳和平五种,其中以阴阳和平者最佳。“婉然从物,或与不争”,表现了阴阳和平人在情志方面的特点,并能“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说明与人为善,人际关系良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
以情胜情
《内经》以情胜情的养生方法主要基于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与怒相应;心属火,与喜应;脾属土,与思相应;肺属金,与忧相应;肾属水,与恐相应。按照五行生克规律,人体可以主动调控七情,以维持体内阴阳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提出了主动调控七情的原则和方法。金元医家张子和根据此原则提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虚浪戏狎之言娱之……”并附以病例佐证。
顺时调神
, 百拇医药 关于情志与四时的关系散见于《内经》多篇文章,但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表述最为集中完整:“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季戒暴怒,忌情怀忧郁,要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使情感随春天生发之机而生,与自然界阳气萌动的规律一致。夏季万物茂盛,情感也应随盛夏而充盛饱满,但夏日炎热,易致心绪烦躁,应静神宁心,不急躁,即“使志勿怒”,以防止加重热邪。秋天气候渐转干燥,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易有凄凉心境,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应精神内守,不受肃杀之气影响,不躁不急,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冬天寒风凛冽,万物蛰伏,为保证冬令阴气伏藏,人的情感也应伏藏于内,以求精神安静。
疏导宣泄
妥善发泄不良情绪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灵枢·师传》中“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都属于语言疏导的范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指出,医生有两件宝物,一件是语言,一件是药物,强调语言在心理维护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气郁体质者,解释、聊天、暗示、疏导、祝由等语言开导尤其重要。, 百拇医药(马作峰 王平 姜瑞雪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