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实用心理学 > 信息
编号:12326517
别说你不懂心理学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2日 当代健康报
     A巴纳姆效应:人贵在自知难在自知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肖曼·巴纳姆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为了证实“巴纳姆效应”对大众的影响,精心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人格特征测验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其中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真实结果,另外一份则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令心理学家感到惊讶的是,绝大多数的参加者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第二份结果更为精确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根据这个效应,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实:人们平常总认为自己很了解真实的自己,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处境进行正确的判断,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人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暗示,往往以外在的标准去判断和衡量自己,因此常常导致对自身的认识不准确。
, 百拇医药
    B踢猫效应:坏情绪最易被传递

    踢猫效应来自一个生活中的场景。一天,某公司的董事长在家和妻子吵了一架,耽误了上班的时间,这违背了自己亲自规定的不能迟到的公司纪律,他为此非常愤怒,他刚到办公室,销售经理过来让他审批一项工作,他不耐烦地说:“这只不过是一件小事情,你连这点决定都做不了,还能做其他决定吗?”销售经理垂头丧气地走出了董事长办公室,他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正巧秘书过来说有事要请示,他用挑剔的口吻说道:“这种事情不是一向都不请示吗?”还挑剔她上个月的销售报表做得不清晰。秘书无缘无故被经理挑剔,碰了一鼻子灰,自然一肚子气,她刚走出办公室,正巧清洁工在拖地,她就对着清洁工说:“这地拖得也太湿了,以后拖布要拧干点再拖。”清洁工无可奈何地回到家后,对正在玩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母亲痛斥之后很恼火,狠狠地踢了一脚地上的猫。

    这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告诉人们:个人情绪会随环境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当不好的事情使自己情绪变坏时,要在潜意识中控制自我的情绪,不要将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让他人产生和你一样的不良感觉。
, 百拇医药
    C瓦伦达效应:专注于事而非结果

    “瓦伦达效应”以美国著名的钢索杂技演员瓦伦达命名,来源于他在一次重大表演中的失足身亡。事后他的妻子曾说:“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在上场前一直强调这次表演失败的结果,不能够完全地专注于走钢索本身。”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并将其总结为:任何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专注于该事情的本身,不要考虑与该事情无关或者相关的其他事情。

    瓦伦达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出现,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能够证明这一点。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个人大脑中的图像经常会像实际情况本身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也就是说个人大脑中呈现出什么样的想象图片,生活中便容易向着该图片的方向发展。
, http://www.100md.com
    例如,当一个乒乓球运动员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飞时,他的大脑中便会出现将球打飞的情景,最终使球完全飞出场外,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瓦伦达心态与个人成功的密切关系。

    根据瓦伦达效应,人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心理学影响力。现实生活中,在做某件事情前,人们如果太过在意事情的结果和周围人的言谈,就会疏忽事情的本身。我们的心每天都被各种无形的压力和欲望压得透不过气来,身体的健康也日渐下滑,在这样的身心负荷下,人们越是不停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成就某件事情,越是容易南辕北辙,偏离预定轨道。

    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生活中的多数时候,人们在面对各方压力时往往表现得难以从容面对,所以,经常会出现失误和失败的现象。正所谓:“专心致志,方能成功。”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情,对个人的进步与成功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反之,则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 百拇医药     D韦奇定律:人都易被身边人左右

    即使你很有主见,可如果有十个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很难做到不动摇。这就是韦奇定律,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

    对一件事情众说纷纭,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这时,你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做报晓的雄鸡;还是人云亦云,做群鸣的青蛙?当你做出一个决定时,如果身边的人都不支持你,甚至怀疑、否定你,这时,你还会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吗?你还会有勇气和决心来执行自己做出的决定吗?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斯米茨童年的时候住在加拿大的一个农场里,她在农场附近的小学读书。一天,她回来之后哭了起来,她的父亲就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她们班级的一个女生说她长得很丑,跑步的姿势也非常难看。父亲听完后笑了起来,他并没有说“你长得很好看,跑步的姿势也很好看”之类的话,而是说:“我能够得着咱们家的天花板。”听了父亲的话,索尼亚不再哭了,她看了看天花板,太高了,足有4米高,父亲怎么会够得着呢?她怎么也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接着说:“你不相信我的话这就对了,那么,你也别相信那个女孩子的话,因为,不是每个人说的话都是事实。”
, 百拇医药
    E晕轮效应:以偏概全要不得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晕轮效应所产生的知觉的品质或者特点,会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四周方向弥漫扩展,从而会把其他的品质和特点掩盖起来,所以又叫“光环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 http://www.100md.com
    一个人如果做出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往往在其他方面也会被这件事情的“光环”所笼罩。

    F

    手表定论:标准在于准而不在多

    “手表定律”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撒盖提出来的,也有人将其称为“矛盾定律”。提起手表定律,就不得不向大家介绍一下手表定律起源的寓言故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一名游客把手表落在了树下,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

    手表定律告诉人们:生活中只有拥有一个行为准则、树立一个价值取向,在做事时才会从容自如。如果有两个或多个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则会让生活变得无所适从。(摘自《让这100个心理学定律为你所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