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婴幼儿保健 > 教育宝宝
编号:12235928
孩子犯错给点小惩罚(猜透宝贝) 等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7日 生命时报
     孩子犯错给点小惩罚(猜透宝贝)

    用洗碗、减零花钱等作为补偿

    孩子一天天长大,烦恼也随之而来。不少孩子天性好动,这儿摸摸、那儿碰碰,一不小心就可能犯点错。

    其实,每个孩子都本能地惧怕犯错和危险。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打翻了杯子,满地的水花、一地的碎玻璃等,都可能诱发其恐惧和焦虑心理。此时如果父母脱口而出“怎么又打碎东西了?真是毛手毛脚!”那孩子的恐惧心理反而会更重,胆子越来越小,也不利于培养其有担当的品性。因此,父母应该把这些意外当成教导孩子处理危险的“好机会”,趁机教育他。

    第一,安慰为先。不管孩子闯了多大的祸,父母在第一时间都要压制自己的怒火,并主动关心孩子的情绪状态。此时,可以轻声告诉孩子“别害怕,爸爸妈妈都在”,既让他宣泄情绪,又加深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 http://www.100md.com
    第二,帮助解决。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可以拉着他坐下,一边给他讲道理,一边指导孩子该如何正确处理。

    第三,合理“惩罚”。惩罚和打骂不同,其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犯错是需要“补偿”的,其代价视事情严重程度而定。惩罚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各家情况而定,比如可以让孩子做些洗碗等家务,作为“劳动补偿”;也可以限制他看动画片的时间,作为“娱乐补偿”;或者减少孩子的零花钱,作为“经济补偿”;要求孩子独自在一边反省等。▲ (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姚玉红)

    

    孩子闹矛盾,家长少插手(猜透宝贝)

, 百拇医药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因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争执,甚至动起手来是常有的事。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该怎么办呢?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之间的争吵、打闹,家长不要过多干涉。研究表明,适当的争吵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积极性,这是他们发展自我意识,融入集体生活的一种方式。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们的纠纷往往是短暂的,很快就能又彼此玩到一起,并不会记仇。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护犊子”,双方父母伤了和气,不仅会让孩子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还会加深和强化孩子心中的负面印象和情绪,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因此,面对孩子的矛盾,家长首先要坚持孩子的事自己解决的原则。可以像成年狮子一样,在一旁静静观察小狮子的争斗,了解清楚他们的矛盾起因,看看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以便接下来正确教育孩子。

    其次,别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家长不要情绪化地把成人的争斗、输赢、吃亏等概念灌输给孩子,更不能教孩子“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还击。而要根据矛盾的具体内容进行引导,比如因为争抢玩具发生矛盾,可以告诉他们怎样分享一个玩具;如果被大孩子欺负,则可以告诉孩子要用语言解决问题,通过“讲道理”说服对方。
, 百拇医药
    最后,适当教孩子多些友好的身体接触。比如,在两个小朋友和好之后,可以让他们互相握握小手、拍拍肩膀。这种做法可以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同时表现友好和善意。当然,如果孩子发生严重斗殴,家长则要及时分开隔离他们,让其先冷静情绪。▲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门诊 杨 莉)

    

    孩子哭时先抱抱他(猜透宝贝)

    认同他的情绪,再讨论哭的原因

    “哎呀,怎么又哭了?”“我数123,不准哭了!”“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哭,多丢人!”……

, 百拇医药     看到孩子哭泣,父母一开始会心疼不已,可哭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心疼就变成心烦了。但上面的处理方式真的管用吗?

    哭泣不仅是人们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也是孩子们所“掌握”的一种可以有效引起他人关注的表达方式。但是,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哭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绪,可能是恐惧、受伤,也可能是饥饿、委屈等,而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完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较弱,因而很难让父母及时、正确地理解自己哭的真正原因。

    情绪没有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的限制。当孩子能听懂大人的话之后,如果一味压制孩子哭的需求,特别是过于强调“男子汉不能哭”、“勇敢的好孩子不能哭”,孩子累积的小情绪受到压抑,很容易继发羞怯、自卑感。

    因此,不管孩子为何哭泣,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认同他的情绪,并在第一时间安慰他,帮他平复情绪。此时,大人最好第一时间蹲下身,和孩子基本保持一个高度,减少其压迫感。同时将孩子拥入怀中抱着,轻轻拍他的后背,低声说:“恩,我知道你很难受。”这种“止哭招”简单而有效,一般10秒左右,孩子就会慢慢转为抽泣,甚至完全停住。
, 百拇医药
    随后,可以帮他擦干眼泪。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可以用玩游戏、看动画片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等他完全平静后,可以试着问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刚才那么伤心吗?”和孩子讨论哭的原因,找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科员、资深咨询师 姚玉红)

    

    孩子耍赖,家长别心软(猜透宝贝)

    先说明底线,必要时果断离开

    “我就要再玩一遍摇摇车嘛”、“不讲故事就不睡觉”、“再看一集动画片”……生活中,如果孩子耍起赖,类似这种“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是好。
, 百拇医药
    很多家长自以为能看清孩子的内心,可事实上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孩子往往能发现父母的立场并不坚定,撒点儿娇、软磨硬泡一下,爸爸妈妈就可能心软,遂了自己的心愿。

    因此,面对赖皮的孩子,家长有必要找到应对方式,不妨试试以下三步。

    第一,说明自己的底线。最好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可以吃两颗糖果”、“9点之前必须睡觉”。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定,孩子很容易拿“我只多吃一颗”、“再看5分钟”的理由纠缠你。

    第二,做好离开的准备。如果孩子试图“违规”,家长一定不要心软,立刻转身就走。这种突如其来的离开,会让孩子主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如果家长一边说着“宝贝该睡觉了”,一边继续陪他玩玩具,孩子很容易把你的话当成耳旁风。

    第三,情绪冷静、适当警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此时,家长一方面要保持情绪上的平静,无论孩子怎么哭闹,家长最好把脸转向一边,不要冲动、更不能打骂。另一方面,家长千万不能妥协,必要时给予警告,取消他的某项“特权”,比如“明天不能看动画片”等。有了这种警告,下次孩子想提出“无理要求”时,一定会考虑后果。▲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 莉)
, http://www.100md.com
    

    别动不动夸孩子漂亮(猜透宝贝)

    告诉他们:好行为、品德更值得自豪

    小楚自小长得漂亮可爱,长辈们见了总忍不住夸几句。上了幼儿园,她对穿着打扮越来越在意,每天都吵着要穿花裙子、戴漂亮蝴蝶结;有时,还对着镜子摆半天姿势。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么小就爱打扮了,将来可怎么得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好事物是我们的天性,这也表达了孩子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特别是在物质发达、追赶潮流的现在,无论男孩女孩,对自己的衣物搭配、外貌发型等会更加在意。
, http://www.100md.com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老一辈人的内敛含蓄相比,如今很多孩子爱打扮与长辈们的不断夸耀、过度赞美有关,如果动不动夸孩子“真漂亮”、“好可爱”,很容易错误地引导孩子关注外表,甚至骄傲自满。另一方面,周围人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家长花费大量心思和时间梳妆打扮,或者身边的同学们爱打扮、攀比,孩子也会更在乎自己的外表,这在青春期的孩子中尤为明显。

    对此,家长不要着急慌张,更不要用批评、恐吓等“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而要学会巧妙地引导。首先,教育孩子把关注点从外表转到行为举止上。当别人夸孩子漂亮时,可以告诉孩子,只是外表好看并不“完美”,说话有礼貌、做事讲分寸,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喜爱,才是更值得自豪的。其次,父母也要注意在物质生活上适当简朴一些,多花时间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最后,家长可以适当开发孩子对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热情和兴趣,用新事物吸引他们,淡化对外表的重视。总之,家长务必把握“慎于始”的教育原则,一开始就正确引向,让孩子学会“美”的内涵和真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淑君)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