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89203
赤脚医生的合作医疗(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25日
     【编者按】

    “新农合”的“合”字,拆开来看是“人、一、口”,每人一口,人人有份儿,恰恰是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形象字眼儿。

    7月27日。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说,我国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跨入具有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行列,目前我国的基本医保已覆盖了96%的人群。

    我国的全民医保制度,分为三大块:一是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公费医疗制度,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新农合”覆盖了全国八亿多农村人口,是实现全民医保的最大一块“蛋糕”。这块“蛋糕”是否能真正解决农民“小病有钱治、大病治得起”的问题,是“全民医保”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重中之重。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农民终于开始享受国家的医疗福利,新农合开创的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书写的是“执政为民”的壮丽诗篇。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本刊推出这组有关“新农合”的调查报道,介绍新农合的应运而生和快速发展,以此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 http://www.100md.com
    本期关键词:新农合

    提起赤脚医生,浮现在大家脑海里的往往是一幅水彩画或版画,一个俊美健硕的农村姑娘,圆胖脸,大眼睛,齐耳短发,戴着草帽,背着木头小药箱,有时还扛着把锄头……这个形象其实出自1975年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电影《春苗》,卫生员田春苗与卫生院院长杜文杰、医生钱济仁等“走资派”展开了激烈的“阶级斗争”……

    真实的历史当然并非如此,赤脚医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合作医疗的主力军,为解决中国农村地区当时缺医少药的状况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什么赤脚医生至今仍让人们怀念?要想搞清赤脚医生的来龙去脉,就必须走近农村合作医疗的那段历史。历史的先声

    1949年之前,占总人口85%以上的中国农民,不能得到有效治疗而死亡的每年约有510万人;因鼠疫每年死亡上百万人;因天花、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传染病每年也死亡上百万人。中国80%的地区有地方病,婴儿死亡率高达200‰。1949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在农村卫生条件极差、农民健康状况很糟糕的情况下,当时农村的卫生保健事业开始萌芽。
, 百拇医药
    1923年,河北香河出现中国乡村史上第一个“雷发森式”的信用合作社,有学者将它看作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源头。1926年,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和他主持的“平教会”,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创办“社会实验室”,建立起了村保健员、区保健所(约3万人20个村)、县保健院的三级保健制度。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无锡小园里村进行“乡村保健实验”,该村25户137口人,每人每年缴纳3角钱,即可享受全面免费治疗、注射预防针和种牛痘等医疗福利。

    1944年,因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流行,陕甘宁边区政府要求大众合作社办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这个词语由此诞生。合作医疗的资金由大众合作社筹集,并吸收团体和私人股金,政府也赠送一些药材,这是一种民办公助的医疗机构,到1946年发展到43个。

    合作医疗的逐步建立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议,在县、区、行政村、自然村分别设立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建立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网。县一级开始建立卫生院。之前,中国农民一般只看中医,分为坐堂、出诊、摆摊、游医等几种形式,之后出现了中西医各种私人诊所和药铺的联合,建立“联合诊所”。1950年时全国有803个联合诊所,到1 956年发展到6.1万个。联合诊所“看病收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是合作医疗普及前农民看病的主要场所。农村三级医疗网,包括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或大队)保健站或卫生室,也逐步建成。
, 百拇医药
    1955年,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山西、河南、河北等不少省份的农村出现了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在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农民集资,合作社出补助金,建立保健站,被公认为是最早的合作医疗形式。在米山医疗站,农民每人每年出二角钱,看病不花钱,但买药还是自费。

    1958年,这种合作医疗模式被迅速推广,全国覆盖率超过10%。1959年11月,在山西稷县召开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正式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决定在全国推行。1960年,全国大约有40%的大队都有合作医疗。但随后出现的三年困难时期,使实行合作医疗的大队逐渐减少。

    1965年6月,毛泽东发出著名的“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使合作医疗又有了新发展。到1965年底,山西、湖北、江西、江苏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农村都建立起了合作医疗制度。

    湖北长阳人覃祥官是农村合作医疗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1964年,他所在的乐园公社党委送他到中医进修班学习,翌年4月学成归来后,他担任公社卫生所医生。看到农民无钱治病的痛苦,1966年,他毅然辞去卫生所医生职务,到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担任赤脚医生。8月,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卫生室”正式挂牌。
, 百拇医药
    在杜家村大队,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村里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取5角钱,构成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痼疾要常年吃药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挂号费,吃药免费。同时,以“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为特点,村卫生室和村民小组的土药房都开辟药园,种植大量常见中草药。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体现“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社”的好处,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

    合作医疗后来在中国广大农村普及开来,形成了医疗网络。覆盖普遍。北京怀柔县当时负责合作医疗的干部张满回忆:“当时的合作医疗,农村以大队为单位组建。怀柔一共组织了283个大队,基本上是每个大队一个,有个别大队没有。平原的农村大队比较集中,一个大队一个村。山区就不一样,很分散,一个生产队自然村离大队都有一二十里路呢,所以当时以大队为单位建立一个合作医疗站,有的叫医务室,大一点规模的就叫站,小一点的就叫室,就是一间房子。医生不是国家派的医生,都是村里面选了,送上去培训,培训后回去给老百姓看病,有的有那么两间房,一间看病的,一间药房;有的就是一间房,医生看病用,就是一个医务室了。因为是农民医生,所以叫他们赤脚医生。”, http://www.100md.com(李蒙)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