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补脾属山药
“拔丝山药”、“山药糖葫芦”,多么诱人的名字。这些美味小吃真是让人垂涎三尺!山药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吃法,那就是洗净、煮熟、剥皮、蘸糖吃。这时老人们通常会说:“多吃点,能补气。”山药补气,这已是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识了。
山药之名,最早由《神农本草经》所载,被列为上品,当时叫“薯蓣”。薯蓣先后被两次易名,才成了现在的“山药”。
第一次易名是在唐朝皇帝唐代宗登基后。唐代宗名“李预”,为避讳,薯蓣被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宋英宗时,因宋英宗叫“赵曙”,为再次避讳,“薯药”又一次被修改,“薯”换成了“山”,成为“山药”。山药一名延续至今,而其原名“薯蓣”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山药为薯蓣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主产于豫、苏、桂、湘等地。河南新乡(古代属怀庆)地区出产的山药为地道药材,故称怀山药。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有山药栽培。
山药味甘,性平,具有益气养阴,滋补脾、肺、肾的功能。
山药最擅长的作用就是补气,补脾、肺、肾之气,因此,在诸多补脾、补肺、补肾的方剂中均有山药的身影,山药也是古今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
山药既补脾气又补脾阴,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证,以及脾虚引起的妇科带下证。由脾虚气弱运化无力造成乏力倦怠,食少便溏,可单用大剂量山药研末内服。也可入复方,如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代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另外,山药与神曲、鸡内金、炒麦芽为伍,治疗脾虚食积;与枳实、砂仁等行气调中之品同用治气滞者;与麦冬、石斛、玉竹等滋阴益胃之品为伍,治疗胃阴不足;与海螵蛸、牡蛎、茜草同用治脾虚带下等等。
此外,山药还可补肺气益肺阴,治疗肺虚证,常与沙参、麦冬、五味子、玄参、贝母等益气养阴、润肺止咳之品同用。
山药入肾精而益肾阴,故肾阴虚所致各证多选用之。因其药力较弱,常与其他补肾固涩之品同用,如辅以熟地、山萸肉并配以丹皮、泽泻、茯苓,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
现代研究证明,山药含皂苷、黏液质、胆碱、淀粉、Vc等成分,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以及助消化功能,这进一步印证了古代医家对山药的认识。, 百拇医药(王滨生)
山药之名,最早由《神农本草经》所载,被列为上品,当时叫“薯蓣”。薯蓣先后被两次易名,才成了现在的“山药”。
第一次易名是在唐朝皇帝唐代宗登基后。唐代宗名“李预”,为避讳,薯蓣被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宋英宗时,因宋英宗叫“赵曙”,为再次避讳,“薯药”又一次被修改,“薯”换成了“山”,成为“山药”。山药一名延续至今,而其原名“薯蓣”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山药为薯蓣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主产于豫、苏、桂、湘等地。河南新乡(古代属怀庆)地区出产的山药为地道药材,故称怀山药。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有山药栽培。
山药味甘,性平,具有益气养阴,滋补脾、肺、肾的功能。
山药最擅长的作用就是补气,补脾、肺、肾之气,因此,在诸多补脾、补肺、补肾的方剂中均有山药的身影,山药也是古今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
山药既补脾气又补脾阴,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证,以及脾虚引起的妇科带下证。由脾虚气弱运化无力造成乏力倦怠,食少便溏,可单用大剂量山药研末内服。也可入复方,如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代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另外,山药与神曲、鸡内金、炒麦芽为伍,治疗脾虚食积;与枳实、砂仁等行气调中之品同用治气滞者;与麦冬、石斛、玉竹等滋阴益胃之品为伍,治疗胃阴不足;与海螵蛸、牡蛎、茜草同用治脾虚带下等等。
此外,山药还可补肺气益肺阴,治疗肺虚证,常与沙参、麦冬、五味子、玄参、贝母等益气养阴、润肺止咳之品同用。
山药入肾精而益肾阴,故肾阴虚所致各证多选用之。因其药力较弱,常与其他补肾固涩之品同用,如辅以熟地、山萸肉并配以丹皮、泽泻、茯苓,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
现代研究证明,山药含皂苷、黏液质、胆碱、淀粉、Vc等成分,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以及助消化功能,这进一步印证了古代医家对山药的认识。, 百拇医药(王滨生)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