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探索:正能量是笔财富 往前坐激发自信心 等
正能量是笔财富(心灵探索)
传递自信、豁达、愉悦、进取
抛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
你觉得自己的气场足够强大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正能量”来引导自己。特别是职场中,有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快时,经常有人站出来说:“咱换个话题,来点儿正能量的……”
事实上,话题的转换并非重点,重点在于今天的我们开始重视用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引导自己远离消极。人的内心好比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性能量,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性能量。这两种能量,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当正性能量不断被激发时,负面情绪会逐渐被取代,我们的幸福感也会慢慢增加。
正能量好比一座“磁场”,可以向外辐射积极和乐观。拥有正能量的人是自信、值得信赖的,和他们相处你会感到安全和轻松。它还能帮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 百拇医药
那么,该如何拥有正能量呢?首先,试着转变思维方式。装了半杯水的杯子,在乐观人的眼中便是还剩半杯水;在悲观人的眼里却是怎么只剩半杯水了。其次,对不良情绪不可一味忽视或忍让。负性能量好比一只压力罐,不断地蓄积终有一天导致爆发。应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如自我分析、开导,向信赖的人倾诉或是通过跑步、旅游等方式向环境宣泄。最后,给人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传递的便是乐观和积极,心动不如快行动,让我们加入时尚的正能量大军吧。▲ (厦门仙岳医院精神科医师 张振清)
往前坐激发自信心(心灵探索)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自信是有效的生存法宝。有了信心,便具备了掌控自我,从容战胜困难的能力。激发自信心,其实并不难,从一些细微的言行开始改变,你会很快发现自己的变化。
, 百拇医药
无论是在课堂、会议上、还是集会场所,大家都习惯性地喜欢往后面走,希望自己别太“显眼”。后排的座位挤得人满为患后,人们才会不情愿地往前排走。美国心理学博士金·宾指出,座位的选择通常与安全感和自信有关。坐在角落或后排,可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坐在靠前的位置,则通常意味着这个人精神饱满、信心十足。
一方面,前排代表着一种“领先者”的视角,坐在前排的人对后面发生的情况并不知情,会产生一种潜在的不确定感和危机意识,只有保持头脑清醒,充分调动积极性,才能对抗这种不安。另一方面,坐在前排无法逃避,需要更直接地面对主讲人并与其眼神交流,这种互动会激发人的“挑战”意识,让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因此,自信需要惹人注意,尽量往前坐,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好方法。
此外,因紧张而感到内心混乱时,应先“强迫”自己露出一个微笑,把身体坐直,摸摸头发或扶一扶眼镜,同时注意不要双手紧握或插兜、或把两只胳膊抱在胸前。这样的动作能减轻防御心理,起到掩饰焦虑和紧张的作用。▲ (上海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博士 帅 澜)
, 百拇医药
跳出“心理舒适区”(心灵探索)
时下流行的心理拓展训练中,有空中跳“断桥”、徒手“攀岩”等很多看似难以完成的项目,它们会让你感到紧张、害怕。但是被教练硬逼着完成后,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克服恐惧的心理。这种方法正是在逼我们跳出“心理舒适区”,从而达到心理成长。
所谓“心理舒适区”,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很多人面对“压力区”甚至会选择退回来。比如有些年轻人工作不如意,就回家“啃老”;谈几次恋爱不成功,就不肯再去接触陌生异性等,这些人都是在压力面前选择了缩回到最初的舒适区。
, 百拇医药
在生命的开始,婴儿虽然不断跌倒,也仍要从襁褓中爬出来探索世界。走出心理舒适区,不断成长是每个人生命的本能。生活一直在经历变化,没有永恒的避风港,我们能依靠的只能是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变化的能力。
告诉自己:“虽然害怕,仍然要去做;虽然尴尬,仍然会去做;虽然不会,仍然得去做。”当你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会惊喜地发现,你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你的生活又开启了一片新天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小倩)
艺术家多有精神障碍(心灵探索)
瑞典心理学研究证实
, 百拇医药
据统计,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更易患精神障碍,如荷兰画家梵高就死于精神分裂症。近日,创造力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又得到瑞典科学家的证实。
《精神病学研究》杂志刊载了瑞典卡罗琳学院心理学家对120万名精神病人及其亲属的调查报告。结果发现,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多见于艺术家或科研工作者中。作家罹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的几率也较高,自杀率也比普通人群高50%。此外,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厌食症等患者的亲属多从事创造性工作。
首席科学家西蒙·科雅格博士介绍,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精神障碍,其某些特质可能对人是有帮助的。医生在商定治疗方案时要有所取舍,哪些病态特质需要治疗,而哪些有益的特质可以免于治疗,以保持患者的创造力。▲
(冯国川)
, 百拇医药
爱绒毛,为减压(心灵探索)
邻居家的静静是一个落落大方的女孩。随着天气渐冷,我注意到她的靴子上多了一圈可爱的绒毛。我发现,现在许多年轻人爱上了“绒毛”,绒毛帽子、绒毛耳机、绒毛玩具……它们让女孩子多了几分可爱,就连本应阳刚的男孩子也加入了“绒毛”的行列。这究竟折射了什么心理呢?
从社会心理学层面讲,绒毛的盛行是流行带来的“酷”,也就是从众心理。从个人层面分析,这体现了逃避现实的心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但缺乏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让他们下意识地选择逃避。绒毛能让自己看上去还没长大,幼稚的外形让潜意识更易接纳自己还难以承担成年责任的现状。此外,心理学研究发现,绒毛与安全感之间存在联系,这既是人类的心理本能,也是从婴儿起就养成的潜意识中的习惯行为。正是当今社会与日俱增的不安全感导致了绒毛风靡。绒毛还代表了盼望返璞归真的人对如何实现自我与内心的连接感到困惑的心理。
总之,面对压力时不能一味用“绒毛控”的方式加以逃避,这非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强化潜意识中的退缩心理,不利于个人的心理成长。面对压力,我们应主动调整心态,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以便更好地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蓝燕平)
, 百拇医药
传递自信、豁达、愉悦、进取
抛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
你觉得自己的气场足够强大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正能量”来引导自己。特别是职场中,有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快时,经常有人站出来说:“咱换个话题,来点儿正能量的……”
事实上,话题的转换并非重点,重点在于今天的我们开始重视用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引导自己远离消极。人的内心好比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性能量,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性能量。这两种能量,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当正性能量不断被激发时,负面情绪会逐渐被取代,我们的幸福感也会慢慢增加。
正能量好比一座“磁场”,可以向外辐射积极和乐观。拥有正能量的人是自信、值得信赖的,和他们相处你会感到安全和轻松。它还能帮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 百拇医药
那么,该如何拥有正能量呢?首先,试着转变思维方式。装了半杯水的杯子,在乐观人的眼中便是还剩半杯水;在悲观人的眼里却是怎么只剩半杯水了。其次,对不良情绪不可一味忽视或忍让。负性能量好比一只压力罐,不断地蓄积终有一天导致爆发。应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如自我分析、开导,向信赖的人倾诉或是通过跑步、旅游等方式向环境宣泄。最后,给人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传递的便是乐观和积极,心动不如快行动,让我们加入时尚的正能量大军吧。▲ (厦门仙岳医院精神科医师 张振清)
往前坐激发自信心(心灵探索)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自信是有效的生存法宝。有了信心,便具备了掌控自我,从容战胜困难的能力。激发自信心,其实并不难,从一些细微的言行开始改变,你会很快发现自己的变化。
, 百拇医药
无论是在课堂、会议上、还是集会场所,大家都习惯性地喜欢往后面走,希望自己别太“显眼”。后排的座位挤得人满为患后,人们才会不情愿地往前排走。美国心理学博士金·宾指出,座位的选择通常与安全感和自信有关。坐在角落或后排,可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坐在靠前的位置,则通常意味着这个人精神饱满、信心十足。
一方面,前排代表着一种“领先者”的视角,坐在前排的人对后面发生的情况并不知情,会产生一种潜在的不确定感和危机意识,只有保持头脑清醒,充分调动积极性,才能对抗这种不安。另一方面,坐在前排无法逃避,需要更直接地面对主讲人并与其眼神交流,这种互动会激发人的“挑战”意识,让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因此,自信需要惹人注意,尽量往前坐,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好方法。
此外,因紧张而感到内心混乱时,应先“强迫”自己露出一个微笑,把身体坐直,摸摸头发或扶一扶眼镜,同时注意不要双手紧握或插兜、或把两只胳膊抱在胸前。这样的动作能减轻防御心理,起到掩饰焦虑和紧张的作用。▲ (上海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博士 帅 澜)
, 百拇医药
跳出“心理舒适区”(心灵探索)
时下流行的心理拓展训练中,有空中跳“断桥”、徒手“攀岩”等很多看似难以完成的项目,它们会让你感到紧张、害怕。但是被教练硬逼着完成后,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克服恐惧的心理。这种方法正是在逼我们跳出“心理舒适区”,从而达到心理成长。
所谓“心理舒适区”,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很多人面对“压力区”甚至会选择退回来。比如有些年轻人工作不如意,就回家“啃老”;谈几次恋爱不成功,就不肯再去接触陌生异性等,这些人都是在压力面前选择了缩回到最初的舒适区。
, 百拇医药
在生命的开始,婴儿虽然不断跌倒,也仍要从襁褓中爬出来探索世界。走出心理舒适区,不断成长是每个人生命的本能。生活一直在经历变化,没有永恒的避风港,我们能依靠的只能是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变化的能力。
告诉自己:“虽然害怕,仍然要去做;虽然尴尬,仍然会去做;虽然不会,仍然得去做。”当你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会惊喜地发现,你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你的生活又开启了一片新天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小倩)
艺术家多有精神障碍(心灵探索)
瑞典心理学研究证实
, 百拇医药
据统计,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更易患精神障碍,如荷兰画家梵高就死于精神分裂症。近日,创造力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又得到瑞典科学家的证实。
《精神病学研究》杂志刊载了瑞典卡罗琳学院心理学家对120万名精神病人及其亲属的调查报告。结果发现,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多见于艺术家或科研工作者中。作家罹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的几率也较高,自杀率也比普通人群高50%。此外,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厌食症等患者的亲属多从事创造性工作。
首席科学家西蒙·科雅格博士介绍,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精神障碍,其某些特质可能对人是有帮助的。医生在商定治疗方案时要有所取舍,哪些病态特质需要治疗,而哪些有益的特质可以免于治疗,以保持患者的创造力。▲
(冯国川)
, 百拇医药
爱绒毛,为减压(心灵探索)
邻居家的静静是一个落落大方的女孩。随着天气渐冷,我注意到她的靴子上多了一圈可爱的绒毛。我发现,现在许多年轻人爱上了“绒毛”,绒毛帽子、绒毛耳机、绒毛玩具……它们让女孩子多了几分可爱,就连本应阳刚的男孩子也加入了“绒毛”的行列。这究竟折射了什么心理呢?
从社会心理学层面讲,绒毛的盛行是流行带来的“酷”,也就是从众心理。从个人层面分析,这体现了逃避现实的心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但缺乏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让他们下意识地选择逃避。绒毛能让自己看上去还没长大,幼稚的外形让潜意识更易接纳自己还难以承担成年责任的现状。此外,心理学研究发现,绒毛与安全感之间存在联系,这既是人类的心理本能,也是从婴儿起就养成的潜意识中的习惯行为。正是当今社会与日俱增的不安全感导致了绒毛风靡。绒毛还代表了盼望返璞归真的人对如何实现自我与内心的连接感到困惑的心理。
总之,面对压力时不能一味用“绒毛控”的方式加以逃避,这非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强化潜意识中的退缩心理,不利于个人的心理成长。面对压力,我们应主动调整心态,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以便更好地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蓝燕平)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