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食品市场有点乱
普遍使用添加剂 进口身份多成谜
当宝宝贪婪地吮吸奶瓶时,有多少妈妈意识到,奶粉中竟然含有添加剂?许多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爸妈,孩子还未降临就开始准备各种婴童用品,从几千块的婴儿床到几十块的温度计,只为给孩子提供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其中,孩子每天所需要的食物更成为了他们最为关注的部分。据《2012年中国婴童产品质量调查》显示,食品消费是婴幼儿消费的重点领域,7成家长担心婴童食品里“含多种添加剂”,这和“营养成分含量不属实”、“广告宣传泛滥误导”一起,成为消费者最为担心的婴童食品质量三大问题。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公告指出,婴童食品市场乱象突出,其存在的五大问题对中国现有1亿多婴童(0—6岁)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为此,《生命时报》走访北京多家超市和婴童食品专卖店进行调查。
乱象一:没有认证也能卖。相信不少人在超市购买食品时,会留意到食品包装上有一小块印有“QS”图案的蓝色方形区域。“QS”是英文质量安全 (Quality Safety)的字头缩写,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识的组成部分,婴童食品需要在取得QS认证后才被允许进入流通领域销售。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般大型超市所售卖的婴童食品都会在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上QS标识,但在一些小店和批发市场,情况则不容乐观。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大型批发市场内看到,专门售卖儿童辅食的店内,摆放着多款包装精美的食物。记者拿起一袋产自福建的儿童牛肉松观察发现,除了包装正面写着的“不含防腐剂”和“牛肉松有助于宝宝体格发育”两句话外,整个包装上都没有QS标识。记者询问店员,这款是否为儿童辅食时,店员说牛肉松适合一岁左右的宝宝吃,是补充营养用的。除了牛肉松,记者还找到了没有QS标识的蔬菜泥、苹果泥等辅食。
乱象二:添加剂使用数多、量大。在超市随便拿起一罐奶粉,除了商品名外,最突出的字眼要数奶粉罐上印的含有各种“有益物质”。“DHA、ARA、复合益生元、活性双歧益生菌、多达55种营养成分……”宝宝刚8个月的李女士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给宝宝买的奶粉、辅食、小零食、营养补充剂中,都含有各种维生素,每天这么吃下去会不会出问题?”李女士发现,光是宝宝一天所吃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A加起来都快超过成人每天所需量了。还有一些婴童食品为了吸引儿童购买,加入了香精、香料等添加剂,比如奶粉中加入乙基香兰素、调味奶中加入食用香精等。
, 百拇医药
据记者了解,2010年卫生部公布了《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把纯乳等20种食品列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范围,其中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也拟被“禁香”。而卫生部2008年的另一项公告却显示,在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可以使用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荚兰豆浸膏等,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由于《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则》还停留在征求意见的状态,大多企业都沿用2008年的公告标准,所以现在市场上仍存在着6个月以上的婴童食品添加香料、香精的情况。
对此,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力平教授表示,婴童食品的添加剂问题一直是营养学界讨论的重点。婴幼儿是非常敏感的人群,肝肾和胃肠道非常脆弱,市面上如此多的奶粉和辅食都含有添加剂,虽然单独看没有超过国家标准,但长期、集中、大量地使用,还是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威胁。特别是奶粉中的香精、香料问题,马力平认为,“含香”的奶粉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长期食用还会影响营养的吸收。
乱象三:在卫生证书上做手脚。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许多妈妈将目光瞄准了进口食品。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杨女士每个星期都要去家附近的大型超市购买孩子吃的进口辅食,她还会在网络上购买一些从国外代购的进口奶粉。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型超市和婴幼儿食品专卖店中所销售的进口食品,几乎都没有打上“CIQ”标识。根据国家规定,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事先经过审核,取得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然后由检验检疫局出具“进口食品卫生证书”,外包装上打上有激光防伪的“CIQ(中国检验检疫)”标识。
, 百拇医药
记者找到一位对食品进口很熟悉的业内人士了解到,一般进口食品如果带上“婴儿、儿童”等字样,想要进入国内销售就会非常麻烦,因为国内婴儿食品的国标还不健全,比如专门针对婴儿的饮用水,我国就没有国标。“如果想进口婴儿食品,可以先按照普通食品来操作,就会容易的多。”对于CIQ标识,此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许多进口食品并没有拿到“进口食品卫生证书”,但还是在继续销售。商家会打着原装进口的旗号,而消费者往往也会忽略检查标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也有很多假CIQ标识出现,印一批直接往食品上一贴,也是商家蒙骗消费者的常用伎俩。”业内人士补充道。
乱象四:进口食品身份成谜。本土品牌在海外注册,经过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新西兰、日本等国企业出品的知名品牌”;在高校随便租赁一块场地,产品就成了医学院的科技成果;走私、进口、分装让网络成为了海外婴童食品的集散地,某日本品牌的奶粉,在国内某网站的销售量,甚至突破了该奶粉当年的全球产量……市面上的洋品牌可谓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的“进口食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包装上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对此,专家指出:“只有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马力平表示,国人对进口食品的追逐已经到了一种比较盲目的阶段,只要是国外的就觉得好,不良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会在产地和包装上做手脚。
, 百拇医药
乱象五:保健品混淆视听。婴童保健食品,这几年风头正盛。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超市卖保健品的张先生说:“现在家长都想让孩子长得更好,保健品卖得特别好。”张先生表示,一种号称能促进生长发育、长个头的保健品,一天就能卖十几盒。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公告显示,还有不少商家,只有一款产品拥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却利用包装相似等手段,克隆出了一批无认证的产品。
马力平表示,过早地让孩子吃一些保健品,不仅会加重孩子的肠胃、肝肾负担,还有可能损害孩子的生长潜能。比如有一些口服的“长个儿”保健品里,实际含有性激素的成分,短期内让孩子长高了,但实际上催熟了孩子的骨龄,得不偿失。
针对婴童保健品出现的种种乱象,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提醒,0—6个月的婴儿最好进行纯母乳喂养,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孩子的喜好程度判断,应掌握相关的营养知识;在选购婴童食品时,除了查看保质期外,还应该注意食品的QS、CIQ、“蓝帽子”(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等标识,可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辨认真伪。
马力平建议,对于婴童食品,最好选择天然、新鲜、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食物,辅食最好能自己动手做,不要盲目相信进口食品。▲, http://www.100md.com(王 月)
当宝宝贪婪地吮吸奶瓶时,有多少妈妈意识到,奶粉中竟然含有添加剂?许多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爸妈,孩子还未降临就开始准备各种婴童用品,从几千块的婴儿床到几十块的温度计,只为给孩子提供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其中,孩子每天所需要的食物更成为了他们最为关注的部分。据《2012年中国婴童产品质量调查》显示,食品消费是婴幼儿消费的重点领域,7成家长担心婴童食品里“含多种添加剂”,这和“营养成分含量不属实”、“广告宣传泛滥误导”一起,成为消费者最为担心的婴童食品质量三大问题。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公告指出,婴童食品市场乱象突出,其存在的五大问题对中国现有1亿多婴童(0—6岁)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为此,《生命时报》走访北京多家超市和婴童食品专卖店进行调查。
乱象一:没有认证也能卖。相信不少人在超市购买食品时,会留意到食品包装上有一小块印有“QS”图案的蓝色方形区域。“QS”是英文质量安全 (Quality Safety)的字头缩写,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识的组成部分,婴童食品需要在取得QS认证后才被允许进入流通领域销售。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般大型超市所售卖的婴童食品都会在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上QS标识,但在一些小店和批发市场,情况则不容乐观。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大型批发市场内看到,专门售卖儿童辅食的店内,摆放着多款包装精美的食物。记者拿起一袋产自福建的儿童牛肉松观察发现,除了包装正面写着的“不含防腐剂”和“牛肉松有助于宝宝体格发育”两句话外,整个包装上都没有QS标识。记者询问店员,这款是否为儿童辅食时,店员说牛肉松适合一岁左右的宝宝吃,是补充营养用的。除了牛肉松,记者还找到了没有QS标识的蔬菜泥、苹果泥等辅食。
乱象二:添加剂使用数多、量大。在超市随便拿起一罐奶粉,除了商品名外,最突出的字眼要数奶粉罐上印的含有各种“有益物质”。“DHA、ARA、复合益生元、活性双歧益生菌、多达55种营养成分……”宝宝刚8个月的李女士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给宝宝买的奶粉、辅食、小零食、营养补充剂中,都含有各种维生素,每天这么吃下去会不会出问题?”李女士发现,光是宝宝一天所吃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A加起来都快超过成人每天所需量了。还有一些婴童食品为了吸引儿童购买,加入了香精、香料等添加剂,比如奶粉中加入乙基香兰素、调味奶中加入食用香精等。
, 百拇医药
据记者了解,2010年卫生部公布了《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把纯乳等20种食品列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范围,其中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也拟被“禁香”。而卫生部2008年的另一项公告却显示,在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可以使用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荚兰豆浸膏等,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由于《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则》还停留在征求意见的状态,大多企业都沿用2008年的公告标准,所以现在市场上仍存在着6个月以上的婴童食品添加香料、香精的情况。
对此,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力平教授表示,婴童食品的添加剂问题一直是营养学界讨论的重点。婴幼儿是非常敏感的人群,肝肾和胃肠道非常脆弱,市面上如此多的奶粉和辅食都含有添加剂,虽然单独看没有超过国家标准,但长期、集中、大量地使用,还是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威胁。特别是奶粉中的香精、香料问题,马力平认为,“含香”的奶粉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长期食用还会影响营养的吸收。
乱象三:在卫生证书上做手脚。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许多妈妈将目光瞄准了进口食品。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杨女士每个星期都要去家附近的大型超市购买孩子吃的进口辅食,她还会在网络上购买一些从国外代购的进口奶粉。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型超市和婴幼儿食品专卖店中所销售的进口食品,几乎都没有打上“CIQ”标识。根据国家规定,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事先经过审核,取得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然后由检验检疫局出具“进口食品卫生证书”,外包装上打上有激光防伪的“CIQ(中国检验检疫)”标识。
, 百拇医药
记者找到一位对食品进口很熟悉的业内人士了解到,一般进口食品如果带上“婴儿、儿童”等字样,想要进入国内销售就会非常麻烦,因为国内婴儿食品的国标还不健全,比如专门针对婴儿的饮用水,我国就没有国标。“如果想进口婴儿食品,可以先按照普通食品来操作,就会容易的多。”对于CIQ标识,此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许多进口食品并没有拿到“进口食品卫生证书”,但还是在继续销售。商家会打着原装进口的旗号,而消费者往往也会忽略检查标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也有很多假CIQ标识出现,印一批直接往食品上一贴,也是商家蒙骗消费者的常用伎俩。”业内人士补充道。
乱象四:进口食品身份成谜。本土品牌在海外注册,经过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新西兰、日本等国企业出品的知名品牌”;在高校随便租赁一块场地,产品就成了医学院的科技成果;走私、进口、分装让网络成为了海外婴童食品的集散地,某日本品牌的奶粉,在国内某网站的销售量,甚至突破了该奶粉当年的全球产量……市面上的洋品牌可谓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的“进口食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包装上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对此,专家指出:“只有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马力平表示,国人对进口食品的追逐已经到了一种比较盲目的阶段,只要是国外的就觉得好,不良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会在产地和包装上做手脚。
, 百拇医药
乱象五:保健品混淆视听。婴童保健食品,这几年风头正盛。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超市卖保健品的张先生说:“现在家长都想让孩子长得更好,保健品卖得特别好。”张先生表示,一种号称能促进生长发育、长个头的保健品,一天就能卖十几盒。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公告显示,还有不少商家,只有一款产品拥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却利用包装相似等手段,克隆出了一批无认证的产品。
马力平表示,过早地让孩子吃一些保健品,不仅会加重孩子的肠胃、肝肾负担,还有可能损害孩子的生长潜能。比如有一些口服的“长个儿”保健品里,实际含有性激素的成分,短期内让孩子长高了,但实际上催熟了孩子的骨龄,得不偿失。
针对婴童保健品出现的种种乱象,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提醒,0—6个月的婴儿最好进行纯母乳喂养,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孩子的喜好程度判断,应掌握相关的营养知识;在选购婴童食品时,除了查看保质期外,还应该注意食品的QS、CIQ、“蓝帽子”(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等标识,可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辨认真伪。
马力平建议,对于婴童食品,最好选择天然、新鲜、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食物,辅食最好能自己动手做,不要盲目相信进口食品。▲, http://www.100md.com(王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