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座引发道德担忧(国人心理透视)
给需要的人让座,累的是双腿,幸福的是心灵
“小伙子,这是孕妇专座,劳驾您让个座。”怀孕8个月的小丽已经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找座。小丽说,没怀孕时还真不知道找个座这么难。其实,自己也不是非要去坐着,可当自己挺着肚子,站在年轻小伙子面前,对方却无动于衷时,真是感觉很气愤。怎么会有这么自私的男人,连给孕妇让座的素质都没有?
9月5日,南京某公交车上,7名中学生“集体不让座”,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视若无睹;山西晋中学院一名大学生,在校车上因抢座被校友捅了一刀……最近发生的一系列让座抢座事件,不禁让人对社会基本道德产生了担忧。让座看似一件小事,但没人让座就是社会道德缺失的大事了。
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这本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风气。可为什么很多人却在需要让座时选择沉默和视而不见呢?
“在利益为重的‘功利模式’影响下,如果一件事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好处,很多人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指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发现,当一群人共同面对任务时,每个人的责任感会变弱,遇到困难容易观望,这是一种“旁观者效应”。另外,“在社会信誉度下降、诚信缺失的现实情况下,很多人就算行正义之举也要先想好退路,容易因退缩、自保而减弱了助人为乐的积极性。”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
有调查显示,42.9%的人坦言“不让座,事后会后悔”。可见,道德情操还是植根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也许我们只是缺乏一种使之蔚然成风的助力。给需要的人让座,累的是双腿,幸福的却是心灵。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不应把道德感视为枷锁,而应让心底的善良指引自己的行为,为需要帮助的人及时送去温暖。对社会而言,可尝试将道德教育“朴实化”,比如推广让座“爱心卡”,号召大家“给陌生人指路”等。必要时,也可以像德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对不让座、抢道等行为予以法律惩处。▲, 百拇医药(陈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