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染色 增重只是表象
新闻回顾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曝光了一批生产企业通过给中药饮片违法染色达到增重目的,目前已对12家相关企业进行调查。通报称,在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和主要集散地安徽,药监部门查获一批违法生产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其中,8家严重违规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6家企业被收回GMP证书,并对其中12家企业立案调查。
国家局在通报中指出,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的源头,在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中染色增重、掺杂使假会对后续的中药生产、临床配方使用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系统性安全风险,是严重的、恶劣的违法行为。
谴责 “中药染色”与“良心褪色”
质问 谁让制药变“制毒”
就像中药染色一样,我们看到一些药企的良心已经全面“褪色”,变成了“黑心药企”。没有药企“良心褪色”,就不会有中药染色,不会有“毒胶囊”,也不会出现1.45亿元地沟油制成的药品流向医药市场。而药企“良心褪色”的根本原因是,将“救命”这一药企的宗旨,改成了“获利”,以至为了“获利”而不惜“害命”。
, 百拇医药
在一些药企道德沦陷“前赴后继”的语境下,指望这些药企良心发现,改邪归正,几乎是不可能的。唯有将制假造假的药企坚决绳之以法,该停产的让其停产,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坐牢就让其坐牢,谁还敢铤而走险!药品安全事关人命,倘若法律在违法药企面前疲软,就是对人民生命的极端不负责任,也会无形中助推药企“良心褪色”。
为了杜绝违法药企的造假药品流向市场,药企监管部门必须监管靠前、检测靠前。倘若等到媒体曝光,等到公众举报,药企监管部门才对违法药企查处,显然是一种失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违法药企的恶劣形象,就是药企监管部门的投影。药企监管部门,一旦像“眼睛”一样分分秒秒盯着药企,药企“良心褪色”就没了投机基础。
——齐鲁网
质问 谁让制药变“制毒”
药企明知故犯,用昧良知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被责令停产整顿、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还是立案调查追究责任,都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 http://www.100md.com
然而,倘若纠结于批评与指责,似乎于防范类似事件再发生毫无裨益。因为,染色增重跟其他商品领域的掺杂使假没有什么区别,赢利的冲动来源于“附加”的重量,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中药饮片市场的乱象。
事实上,中药饮片加工,只不过是中药材加工的第一个环节,通过泡制改变中药原材的性状,为中药制剂企业提供原料,或者为临床医诊提供单方,初加工的特性决定了行业两头受制的局面,即受制于原料来源与下环节的市场需求。
因此,过多的企业主体,缺少了规则的支撑,注定会制造出恶性竞争的局面,一方面会让药材原料采购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又使饮片价格长期走低,挤压掉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迫使企业从非法的途径,释放牟利的冲动。
中药饮片非法染色增重,不过是中药产业粗放式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产业缺少有效的宏观控制,过多的资本向粗加工领域集聚,催生出畸形竞争的市场格局;另一方面中药产业缺少核心技术的支撑,产业链条过短,中药产业不能从技术转化中提升附加值,利益蛋糕做不大,无法平抑分配环节的利润冲动。
, http://www.100md.com
中药饮片非法染色增重,不止是道德与良知的匮乏,更是经济调控与行业监管两重层面上的命题。
——《华西都市报》
建言 按危害公共安全罪惩处
“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用铝盐和镁盐加重,并在药材中掺假”,这不就是一种故意投毒行为吗?理当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予以严惩。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拥有GMP证书的正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尚且如此,那些“三无”作坊式的小规模药商,具体情况又将如何呢?因为中药材市场价格较低,制药厂、中医院等购药单位往往直接从市场购进中药材,而不是从饮片加工企业等合法渠道购进饮片,给生产假冒伪劣中药材的药商提供了空间,这被认为是危害中药安全的重要程序漏洞;可现在看来,这些所谓正规的饮片加工企业,染色加重、人为掺假,游商干的他们全都干。
虽然中药大多对外宣称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用药禁忌”等,用“尚不明确”四个字就足以打发;可是,如果中药材在源头上就是假冒伪劣猖獗,染色增重等潜规则泛滥,医生处方就算再高明再经典,还能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吗?“是药三分毒”的风险能不几何级往上增加吗?
毋庸讳言,如果监管不能跟上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以至于中药材本身就“病”得不轻,祖宗留下来的中医精髓也只能无计可施——这不仅是中医的悲哀,更是患者的不幸。
——《燕赵都市报》, 百拇医药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曝光了一批生产企业通过给中药饮片违法染色达到增重目的,目前已对12家相关企业进行调查。通报称,在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和主要集散地安徽,药监部门查获一批违法生产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其中,8家严重违规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6家企业被收回GMP证书,并对其中12家企业立案调查。
国家局在通报中指出,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的源头,在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中染色增重、掺杂使假会对后续的中药生产、临床配方使用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系统性安全风险,是严重的、恶劣的违法行为。
谴责 “中药染色”与“良心褪色”
质问 谁让制药变“制毒”
就像中药染色一样,我们看到一些药企的良心已经全面“褪色”,变成了“黑心药企”。没有药企“良心褪色”,就不会有中药染色,不会有“毒胶囊”,也不会出现1.45亿元地沟油制成的药品流向医药市场。而药企“良心褪色”的根本原因是,将“救命”这一药企的宗旨,改成了“获利”,以至为了“获利”而不惜“害命”。
, 百拇医药
在一些药企道德沦陷“前赴后继”的语境下,指望这些药企良心发现,改邪归正,几乎是不可能的。唯有将制假造假的药企坚决绳之以法,该停产的让其停产,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坐牢就让其坐牢,谁还敢铤而走险!药品安全事关人命,倘若法律在违法药企面前疲软,就是对人民生命的极端不负责任,也会无形中助推药企“良心褪色”。
为了杜绝违法药企的造假药品流向市场,药企监管部门必须监管靠前、检测靠前。倘若等到媒体曝光,等到公众举报,药企监管部门才对违法药企查处,显然是一种失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违法药企的恶劣形象,就是药企监管部门的投影。药企监管部门,一旦像“眼睛”一样分分秒秒盯着药企,药企“良心褪色”就没了投机基础。
——齐鲁网
质问 谁让制药变“制毒”
药企明知故犯,用昧良知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被责令停产整顿、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还是立案调查追究责任,都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 http://www.100md.com
然而,倘若纠结于批评与指责,似乎于防范类似事件再发生毫无裨益。因为,染色增重跟其他商品领域的掺杂使假没有什么区别,赢利的冲动来源于“附加”的重量,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中药饮片市场的乱象。
事实上,中药饮片加工,只不过是中药材加工的第一个环节,通过泡制改变中药原材的性状,为中药制剂企业提供原料,或者为临床医诊提供单方,初加工的特性决定了行业两头受制的局面,即受制于原料来源与下环节的市场需求。
因此,过多的企业主体,缺少了规则的支撑,注定会制造出恶性竞争的局面,一方面会让药材原料采购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又使饮片价格长期走低,挤压掉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迫使企业从非法的途径,释放牟利的冲动。
中药饮片非法染色增重,不过是中药产业粗放式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产业缺少有效的宏观控制,过多的资本向粗加工领域集聚,催生出畸形竞争的市场格局;另一方面中药产业缺少核心技术的支撑,产业链条过短,中药产业不能从技术转化中提升附加值,利益蛋糕做不大,无法平抑分配环节的利润冲动。
, http://www.100md.com
中药饮片非法染色增重,不止是道德与良知的匮乏,更是经济调控与行业监管两重层面上的命题。
——《华西都市报》
建言 按危害公共安全罪惩处
“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用铝盐和镁盐加重,并在药材中掺假”,这不就是一种故意投毒行为吗?理当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予以严惩。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拥有GMP证书的正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尚且如此,那些“三无”作坊式的小规模药商,具体情况又将如何呢?因为中药材市场价格较低,制药厂、中医院等购药单位往往直接从市场购进中药材,而不是从饮片加工企业等合法渠道购进饮片,给生产假冒伪劣中药材的药商提供了空间,这被认为是危害中药安全的重要程序漏洞;可现在看来,这些所谓正规的饮片加工企业,染色加重、人为掺假,游商干的他们全都干。
虽然中药大多对外宣称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用药禁忌”等,用“尚不明确”四个字就足以打发;可是,如果中药材在源头上就是假冒伪劣猖獗,染色增重等潜规则泛滥,医生处方就算再高明再经典,还能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吗?“是药三分毒”的风险能不几何级往上增加吗?
毋庸讳言,如果监管不能跟上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以至于中药材本身就“病”得不轻,祖宗留下来的中医精髓也只能无计可施——这不仅是中医的悲哀,更是患者的不幸。
——《燕赵都市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