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信息
编号:12270297
@微博·中医药(201207至9月)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79期
     @微博·中医药

    @人民日报:

    中医不能“去中国化”。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坚持“传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医的真实疗效,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如果没有文化自信,中医很难真正走向世界。但如果为了获得西方的认可,用西医的标准改造中医,让中医不姓“中”,万万不行。

    @袁立壮:

    众所周知,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哲学是科学之父。再来看中西医,中医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哲学,西医背后的理论基础是科学。两者对待疾病的看法也因此不同,前者讲究“治未病”,后者讲究“治已病”。若真想为人们做好事,二者就因病而用吧。这比争议二者长短要实在得多。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刘力红:

    中医不考虑细菌与病毒本身,只考虑细菌与病毒致病的条件,将这个条件改变了,细菌病毒便失去了致病的基础。考虑细菌病毒本身,并试图杀灭之,将引发抗药的问题,而改变致病条件却能一劳永逸。如何得知病毒细菌的致病条件呢?通过中医审慎地辨证便能得知!

    @中医针灸杨金生 :

    在当今重视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保护的大环境下,宣传和挖掘中医药技术应注意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效益性研究,力求中医药表达当代化、诊疗规范化、评价客观化,这不仅是当今中医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逐步走向国际化健康发展的需求。

    @王敬刮痧 :

, 百拇医药     现在“中医傍客”所致的傍中医现象十分普遍。上馆子,一不注意就有药膳、药粥什么的给你端上桌子;买生活用品,货架上的中药牙膏、保健衬衣、中药枕、滋补药酒等让你目不暇接,包装上的“清热解毒”、“舒筋活血”、“平肝潜阳”之类的说明让你觉得中医无处不在。

    

    @微博·中医药

    @智慧的厚道人:

    《人民日报》刊登《中医药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文,说:中医药疗效确切和费用低廉,有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优势。逐步增加对中医药的政府补贴,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制剂纳入医保。
, http://www.100md.com
    @老虎点:

    医改如果还围着疾病转,那我们要建多少医院才能满足呢?如果我们坚守中医的精髓和理念,以人的健康状态为本,改变国人健康观,进而影响国人的健康行为,用“治未病”降低“疾病”的消耗,那我们会根本解决医改的难题和改善国人的健康状况。

    @1亂舞者艹1: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养生来自古代医学精华,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馨儿813: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应该真正发挥起来,走进百姓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不要拖到病入膏肓了才想起看医生!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刘力红:

    中医经典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切莫急躁!读不懂没关系,且先熟悉它。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留有无限的空间,随着你的阅历增长,随着你的领悟力增长,你自然会发现经典中有你的位置。

    @山边先生:

    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知识背景与中医药文化的距离,是造成中医药诊治疾病的原理比较难以被社会普遍理解和认同的主要原因。这种知识背景的显著特点是认识论倒置,是大量产生殖民思维的根本知识基础。因此,改革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否则,永远产生不了大师或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者。

    @发现之旅正本清源 :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关于中医药的典故不胜枚举,而到了今天,我们要开始重新审视中医药文化的意义。如何守住中医药文化,把握中医的特色,并保护好、发扬好中医药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现代中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 http://www.100md.com
    @单一德 :

    中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医学,然而,中医却在日渐萎缩,面临着灭亡的危险。世界经济战略专家预言,在未来50年,中国唯一能够战胜西方的产品只有中药,振兴中医已是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

    @腹针薄智云:

    在德国讲学时,一位女医师说“一个好的针灸处方就像一件艺术品,在给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给自己也带来莫大的享受,有时真不忍心去拔掉它!”对中医的理解得到一定深度才有这种感悟,实在难得!

    

    @微博·中医药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唐云:

    中医不难,难的是要放弃固有的西医概念,从中医辨证的方法去分析和判断。不能按图索骥,而是要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应变,活学活用。

    @罗大伦:

    中国每天有大约一千人猝死。其实,很多时候,当你把急救药放入口中的时候,已经死生各半了。真正的健康之道,是平时作息规律,注意锻炼养生。这样根本就不会用到急救药。使自己不陷入危险,才更重要。

    @中医针灸杨金生:

    我认为,“说中医不科学,中医是迷信”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如果一个学科发展,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发展就会很慢。退一步讲,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些阶段的论文著作中确实存在“不科学或迷信”的内容。同理:我们也不要认为某个现代药物有副作用,就说"现代医学"不科学。
, http://www.100md.com
    @甘肃刘维忠:

    我不反对输液,但反对过度输液,不合理输液。应该严格控制输液,减少输液副作用。能食疗不药疗,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能输液不输血,能非手术治疗的不手术。

    

    @微博·中医药

    @甘肃刘维忠:

    台湾省中医学士后教育是个很好的中医教育模式,让各类大学毕业生考中医,有利于各类专业人士从不同视角研究中医,大陆许多医学大家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其他专业学习中医有利于中医发展。
, 百拇医药
    @网络铁杆中医:

    方证是简约的。中医流派虽多,辨证方法虽有六经、三焦、脏腑、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不同,但到最后,给病人的就是一张方,一张由若干药物组成的处方。方是中医的核心,而方前有证,此证名方证。方证是中医用方的指征和证据,是方的主治。

    @乐饵过客: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的一门学科,没有对其的精研传承,发展就更无可能。如能从娃娃抓起,由一批大师级名家来培养,不参加高考,不参加现行的职称评定,或许下一代中还能再出几个中医大家来。

    @悬壶周腾: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到西药的副作用,所以有疾病就改看中医,但是看完中医觉得效果不怎样就认为中医不行。我劝大家如果没有找到好中医那还不如不看中医,因为庸医是伤人无形更可怕。不是中医不行,是您找的中医大夫不行。
, http://www.100md.com
    

    @微博·中医药

    @陈全林微博:

    中医思想,两千多年前就完美地呈现在《黄帝内经》里了,汇百家精华,成中医哲理,留万世经典,济天下黎民。中医从一诞生开始就已经具备了向世界推广的基因,因为中医所揭示的正是人(人体)天(自然)真理。 目前,西方的科学家、决策者、政府的幕僚们也已经看到了中医的这些成熟、高明的地方。

    @医药圈:

    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水平,从来没有低下来。中医在当代的萎缩,只是中医新一轮发展的前奏。
, http://www.100md.com
    @成都市二医院心内科:

    几千年的中医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面去了。其实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是非常年轻的科学,医学本身也不能算是完全的科学,医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学,想用科学的语言和社会学较量,其实不在一个频段上。

    

    @微博·中医药

    @杨舒然Ivy:

    中医理论和应用是一个文化、哲学、生理、心理等融合的整体观,缺乏任何一项都无法达到中医的最大化发挥。“瞎子摸象”的中医观容易沾污中医这门科学。

    @Alina_Pisces:

    西方的医学思想其实越来越回归东方思想。中国文化都是易经的衍生,中医亦是如此。西医也开始意识到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都在调整,也越来越认可中医。当然也有中医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不是越老越值钱。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