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婴幼儿保健 > 教育宝宝
编号:12321864
批评孩子“七不责” 等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2日 《生命时报》 2012.10.12
批评孩子“七不责”

     批评孩子“七不责”

    当众不责、睡前不责、欢庆不责、疾病不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这是一门艺术,用好了比表扬还有用。孩子犯了错,如果批评时机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警示目的,还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黄帝内经育胎智慧》中提出批评孩子“七不责”原则,值得家长参考。1.对众不责:大庭广众之下最好不要责备孩子,以免伤害其自尊心。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懊悔,就给孩子留个台阶,你的宽容会让孩子更加真诚改过。3.暮夜不责:睡觉前不要批评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入睡,容易导致噩梦、夜惊等。4.饮食不责:吃饭的时候责备孩子,容易使消化功能受影响。5.欢庆不责:正高兴的时候突然挨批评,年幼的孩子很难承受和调节这种心理落差。6.悲忧不责:伤心哭泣时又遭到责备,对孩子来说“雪上加霜”,可能陷入情绪低谷,变得自卑。7.疾病不责: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此时孩子更需要关爱和温暖,而不是批评反省。
, 百拇医药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情绪激动、心情不佳时,都不利于分析问题和认识错误。因此,孩子犯了错,首先,最好先留出一段缓冲时间,等双方情绪都平静下来,冷静思考之后,再进行询问和管教。其次,批评要有针对性,对事不对人。只有具体,孩子才会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才知道如何改正。比如客观地告诉孩子“嘲笑老年人是不礼貌的”,而不要用“你是个坏孩子”之类的语言否定其人格和尊严。最后,不要反复强调孩子的过失,而要鼓励他积极改过,同时传达出你的信任。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应该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而是希望他更健康地成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李岳玲)

    

    夸孩子少用“你真棒”(培养下一代)
, 百拇医药
    美国畅销育儿书建议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如何夸奖,也是门深奥的学问。美国畅销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特别提醒广大家长: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时间、“剂量”都要谨慎小心,否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首先,夸具体不夸全部。宝宝会笑了、会走了、会说话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带给家长无限惊喜。可是,如果习惯了笼统地对孩子说“你真棒”、“真厉害”,而不告诉他到底哪里做得好,会让孩子感到摸不着头脑,无法建立恰当的是非对错观。因此,表扬孩子时最好具体指出事实,比如“今天自己穿衣服了,真不错”等,有针对性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知道今后该怎么做。

    其次,夸努力不夸聪明。美国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孩子回答一些问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真聪明”;对另一半孩子则说“答对8道,很努力”。结果在接下来的任务选择中,被夸努力的孩子多数选择了有挑战性的难题,而被夸聪明的孩子则大多只选择完成简单问题。如果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用“聪明”来定义,一方面他可能会变得自负、骄傲,而不是更自信;另一方面,这样的孩子面对挑战容易回避,甚至发展成投机心理。
, 百拇医药
    最后,夸事实不夸人格。“好宝宝”、“真听话”这样的语言,家长可能会无心挂在嘴边。但是,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好”、“听话”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如果总被扣上这样的大帽子,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一旦某件事情做得不好,他们容易感到内疚、自卑,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好孩子”。因此,赞美孩子最好有一说一,不可盲目夸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研究室副研究员 杨莉)

    

    孩子为啥不搭理人(读者咨询)

    2岁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

    上海读者刘女士问:我儿子2岁了,不愿意和大人交流。不管是和他说话,教他认字读书,还是叫他名字,都只是低头小声回答。若强迫他“抬起头来,看着我”,他才勉强抬一下头,然后又低下去了。他是不是智力差,或人际交往有问题呢?
, 百拇医药
    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姚玉红答:孩子智力发育有早晚,2岁就下定论,未免草率。若父母太紧张,可以带着孩子去专业机构做下智力测试。然后看看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和掌握速度如何,如果能尽快掌握,那就说明智力应该没问题。

    2岁是孩子心智发育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此时,他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也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事情和人。但由于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也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在父母看来,孩子就是故意和他们对着干。

    父母应该先思考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否正确,会不会无意中将焦虑感传递给孩子。如希望孩子小心一点,可以说“轻轻拿起那个杯子”,而不是“小心,别把杯子打坏!”尽量别用命令的语气,给孩子压力。▲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