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就业
编号:12309626
重视农村中医人才培养三途径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90期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因为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简便验廉”的诊疗方法,以及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的防治手段,非常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农村急需培养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但目前,由于农村工作环境不好、医疗设备落后、生活待遇较低,广大农村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那么,该如何培养农村中医人才?

    重视师承、家传方式

    中医人才的缺乏,原因是多样的,但部分老中医学术经验失于传承的原因不容忽视。当这部分中医退休或去世,学术继承也就中断了。于是,不少年轻中医大夫从学校毕业走进基层后,无人带领,只得自己摸索前进,不利于培养人才。

    清代医家喻昌曾说过:“从上古以至今时,一代有一代之医。”是说一代又一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审时势、察人情、通权变,建立起众多学派,创立了新的学说,推动了中医的一次次发展与提高,解决无数个患者的痛苦。而这一代代医生之间的传承至关重要。
, 百拇医药
    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曾在《健康报》1987年4月16日第1版发表题为《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的文章。这是他担任部长期间,深入老区、少数民族及边远农村,亲眼目睹了农民的健康得不到应有保障,亲眼目睹了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局面,写出的文章。

    时至今日,笔者认为祖传与师徒传承仍是解决农村中医人才匮乏的重要途径。历史上,众多名医大家均出自师徒传承与家学,近年评选的国医大师也多是幼承庭训、家学源远或名师传承。家传为中医的成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师徒传承也为中国儒学之道,师徒如父子,形影相随,心意相近,一招一式、一方一药、一言一行尽在不言中,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成才捷径了。

    笔者希望,管理部门能对家传及师徒传承多多扶持,在执业、上学深造、待遇上给以优惠政策,让他们永远是铁杆中医。著名中医董建华教授曾语重深长地说过:“老中医在几十年间积累的临床经验是得来不易的,假若不随师临床、虚心请教、潜心思考,这些经验是学不到手的。”
, 百拇医药
    传统中医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关键在于有一个与之相伴的传承体系。深入思考中医学术薪火相传的教学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质特征,即实践性。中医学的形成是在丰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实践经验的掌握在中医学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曲礼》有“医无三世,不服其药”之说,《易经》亦云“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中医教育必须牢牢地建立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没有医疗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和知识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医学的许多实践技能是高度个体化、灵活性很强的技能,这些均依赖于医疗实践。这是师授和家传成为古代中医主要传承方式,并且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直接原因。

    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有专家曾建议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把定向免费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作为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设立国家财政专项经费,每年定向培养中医药专业大专生,为全国乡镇卫生院(中心、室)提供中医药专业从业人员。
, http://www.100md.com
    同时,引导各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适宜基层中医药需求的中医药专科专业,确保毕业生所学知识满足基层工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稳定基层中医药队伍。

    笔者认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姚乃礼委员就此提出解决农村中医药人才不足的5个建议值得重视:

    一是调整中医院校办学方向,加强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如举办不同学制、不同形式的定向培养班,改革入学考试、教学模式、教材、助学方式等。二是支持中医院校农村订单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工作。三是改革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和就业方式,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四是加强对农村现有中医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五是改善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待遇。

    毋庸讳言,有了政策、条件、待遇、发展空间等鼓励因素,优秀人才才能愿意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层(城乡、农村)工作。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传承人才、崇拜人才”的良好风气,基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继承、发展问题。, http://www.100md.com(王昭垣 山东省荣成市斥山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