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教材应增《易》学内容
《周易》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对华夏文化影响最深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其实,《周易》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占筮学、文字符号学等等,把中国古代的命理、数理、天理、哲理、心理与文理,统统熔于一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其基本观点与诊治方法,俱与西方医学不同。中西医学各有二三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各有疗效,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补充。而中国医学的基本观点实源于《周易》。
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中说:《周易》理深义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国各门科学无不胎源于《周易》。中医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周易》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的成书年代和《易传》较近,深受《周易》的影响,《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内经》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理论的,因此《内经》和《周易》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 百拇医药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周易》对《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内经》。《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等,皆导源于《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周易》是《内经》的河头源水,《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其中一些理论已经进行了升华和超越,与《周易》交相辉映。由于《内经》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
实际上古代某些著名医家十分重视探求《易》理,如唐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明代张介宾也说道:“不通《周易》,不足以为医。”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也曾说道:“《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
, 百拇医药
众所周知,中医经典《内经》十分难读难解。虽然经过历代众多医家的整理、注释,但仍有不少疑难问题得不到正确解读,不是望文生义,就是另立异说,令人如坠五里雾中。笔者认为,《周易》则是开启《内经》诸多疑团的钥匙。如《素问·刺禁论》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论和错误之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而然。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实来源于《易》之《洛书》与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象”思维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推演而来。
《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化的影响,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河图》数之五行、五方、四时阴阳、五脏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应四时”及《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等形成人体五大功能单位。《洛书》奇数中阳气升降由“1→3→9→7”之循环,即“左升右降”之说,实乃“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脏腑生理特性——气机的真实写照。
《易》之《河图》、《洛书》与《内经》有直接关系的有关条文见《素问·金匮真言论》、《刺禁论》、《灵枢·九宫八风》、《九针论》、《岁露论》、《根结》篇及七篇运气大论中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如果熟悉《周易》对我们正确理解《内经》的上述篇章和研究中医学理论,非常有帮助,而且使许多疑点迎刃而解。具体到临床工作中,不学《易》学也无关紧要,但是如果熟悉了《易》学,对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的整体理论还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笔者建议中医高校本科教材增设《易》学内容,以解《内经》之惑。, 百拇医药(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其实,《周易》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占筮学、文字符号学等等,把中国古代的命理、数理、天理、哲理、心理与文理,统统熔于一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其基本观点与诊治方法,俱与西方医学不同。中西医学各有二三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各有疗效,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补充。而中国医学的基本观点实源于《周易》。
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中说:《周易》理深义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国各门科学无不胎源于《周易》。中医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周易》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的成书年代和《易传》较近,深受《周易》的影响,《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内经》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理论的,因此《内经》和《周易》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 百拇医药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周易》对《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内经》。《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等,皆导源于《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周易》是《内经》的河头源水,《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其中一些理论已经进行了升华和超越,与《周易》交相辉映。由于《内经》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
实际上古代某些著名医家十分重视探求《易》理,如唐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明代张介宾也说道:“不通《周易》,不足以为医。”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也曾说道:“《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
, 百拇医药
众所周知,中医经典《内经》十分难读难解。虽然经过历代众多医家的整理、注释,但仍有不少疑难问题得不到正确解读,不是望文生义,就是另立异说,令人如坠五里雾中。笔者认为,《周易》则是开启《内经》诸多疑团的钥匙。如《素问·刺禁论》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论和错误之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而然。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实来源于《易》之《洛书》与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象”思维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推演而来。
《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化的影响,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河图》数之五行、五方、四时阴阳、五脏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应四时”及《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等形成人体五大功能单位。《洛书》奇数中阳气升降由“1→3→9→7”之循环,即“左升右降”之说,实乃“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脏腑生理特性——气机的真实写照。
《易》之《河图》、《洛书》与《内经》有直接关系的有关条文见《素问·金匮真言论》、《刺禁论》、《灵枢·九宫八风》、《九针论》、《岁露论》、《根结》篇及七篇运气大论中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如果熟悉《周易》对我们正确理解《内经》的上述篇章和研究中医学理论,非常有帮助,而且使许多疑点迎刃而解。具体到临床工作中,不学《易》学也无关紧要,但是如果熟悉了《易》学,对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的整体理论还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笔者建议中医高校本科教材增设《易》学内容,以解《内经》之惑。, 百拇医药(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