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脏康复期待繁荣
近日在京举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和“第二十三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心脏康复”这一名词被与会专家学者反复提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等众多专家均指出,我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目前尚未系统建立,多数患者不了解也并未参与心脏康复,这不但给患者心脏疾病的预后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导致大量医疗资源被用于心脏病终末期的高成本治疗,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
构建康复体系迫在眉睫
胡大一说,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升高,我国心脏疾病带病生存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同时,由于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和介入治疗广泛开展,以及针对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效果提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进一步使我国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的人口数量剧增。对这一大批带病生存人群的管理,涉及巨大的家庭、社会医疗资源投入和生产力的消耗,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负担急剧增加。
, 百拇医药
胡大一介绍,2011年我国开展的心脏介入手术已达到33万多例,我国已经成为心脏介入治疗的“超级大国”。但与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的“繁荣”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却处于空白状态。胡大一指出,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对患者进行“大修”,而不是对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的“保养”。如何有效遏制这一趋势?胡大一认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而且迫在眉睫。
胡大一指出,在国际医学界,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历经近50年的研究与发展,其获益已得到临床研究证据的充分支持。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总死亡率降低20%,心血管死亡率降低30%,反复住院、反复血运重建大幅减少。对于患者而言,可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医院而言,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控制不合理医疗成本增长,增加纯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对于国家和社会医保而言,则可以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
但目前我国构建这一体系仍面临一系列困局,我们所期待的是一个多赢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为此,胡大一在“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和“第二十三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都建议,在我国针对加快建立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制定“十年规划”,即在十年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具体工作。
, http://www.100md.com
一是组织强化学术机构。强化心脏康复学会,吸纳更多专家投入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事业,进一步办好专业杂志,举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推动我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专家共识和指南。
二是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多方参与,形成合力,特别是优先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投入和参与。
三是开展试点,探索有效模式和机制,如在综合医院办康复科或康复分院,心脏中心建康复团队,心脏康复医院和健康体检中心转型或拓展。
四是完善人才培养和准入机制。如开展护士培训转岗、医学院毕业生毕业后培训、短学制康复学校和康复培训班、医学院校康复医学系(院)和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创新团队,抓紧康复师职业认证体系建设。
多种康复途径可尝试
专家指出,心脏康复的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患者运动训练为核心,目前已经逐步演化为康复与二级预防相结合的服务关爱综合模式,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内涵已经非常丰富。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筱雯介绍,20世纪40年代,国外学者便对心脏治疗提出早期活动疗法,“长期严格卧床”受到质疑。20世纪70年代,早期运动治疗在英美等国掀起了研究热潮,在此期间学者们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发展了心脏康复方案。目前认为,适当的运动及允许下的负荷运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防止身体长期不活动引起的失调现象。
李筱雯谈到,不同的运动类型有其特殊的物质代谢、生理调节和训练效果。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心脏储备量和最大摄氧量,提高身体持久的活动能力,一般为大肌群的、等张的、有节律的、持续时间长的中低强度运动。抗阻运动过去曾被认为是心脏病患者的禁忌,近年来也被有选择地纳入心脏康复方案之中。但抗阻运动在康复中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适用于临床稳定、要恢复较强工作和体育活动的低危患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刘梅颜博士表示,在临床实践中,心脏疾病患者尤其是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是长期困扰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据统计,以心衰为例,出院后半年内再住院率为25%~50%。研究显示,精神心理因素的潜在作用,尤其是抑郁、焦虑等对心脏疾病,尤其是心衰的转归有显著影响,因此,心脏、心理的“双心康复”理念逐渐引起重视。
, 百拇医药
刘梅颜介绍,抑郁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诸多精神心理因素中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种。如共病抑郁的发生率在住院的心衰患者中为35%~70%,门诊患者为11%~25%;而普通人群中符合抑郁标准的人数仅为5%~10%。对于焦虑,目前还没有详细的研究数据,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衰共病焦虑的比例较普通人群明显增加。焦虑会增加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还会提高猝死风险。许多研究指出,某些生理学机制,如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心律失常、炎症和血小板高反应性等,是抑郁、焦虑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可能原因。抑郁、焦虑能引起儿茶酚胺如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当心衰患者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加时,其死亡风险加大。
因此,双心康复理念认为,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是必要的,目的不仅在于减轻症状,还在于治疗会减少发病和死亡风险。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均可应用,但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衰的药物选择,医师需考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药物对心脏传导性、收缩性和节律的影响。
刘梅颜建议,广大临床工作者应关注心脏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识别精神心理问题会导致大量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应将抑郁、焦虑的评估,作为心脏疾病患者康复整体评价的一部分。, http://www.100md.com(本报记者 陈 铮)
构建康复体系迫在眉睫
胡大一说,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升高,我国心脏疾病带病生存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同时,由于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和介入治疗广泛开展,以及针对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效果提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进一步使我国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的人口数量剧增。对这一大批带病生存人群的管理,涉及巨大的家庭、社会医疗资源投入和生产力的消耗,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负担急剧增加。
, 百拇医药
胡大一介绍,2011年我国开展的心脏介入手术已达到33万多例,我国已经成为心脏介入治疗的“超级大国”。但与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的“繁荣”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却处于空白状态。胡大一指出,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对患者进行“大修”,而不是对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的“保养”。如何有效遏制这一趋势?胡大一认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而且迫在眉睫。
胡大一指出,在国际医学界,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历经近50年的研究与发展,其获益已得到临床研究证据的充分支持。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总死亡率降低20%,心血管死亡率降低30%,反复住院、反复血运重建大幅减少。对于患者而言,可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医院而言,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控制不合理医疗成本增长,增加纯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对于国家和社会医保而言,则可以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
但目前我国构建这一体系仍面临一系列困局,我们所期待的是一个多赢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为此,胡大一在“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和“第二十三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都建议,在我国针对加快建立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制定“十年规划”,即在十年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具体工作。
, http://www.100md.com
一是组织强化学术机构。强化心脏康复学会,吸纳更多专家投入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事业,进一步办好专业杂志,举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推动我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专家共识和指南。
二是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多方参与,形成合力,特别是优先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投入和参与。
三是开展试点,探索有效模式和机制,如在综合医院办康复科或康复分院,心脏中心建康复团队,心脏康复医院和健康体检中心转型或拓展。
四是完善人才培养和准入机制。如开展护士培训转岗、医学院毕业生毕业后培训、短学制康复学校和康复培训班、医学院校康复医学系(院)和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创新团队,抓紧康复师职业认证体系建设。
多种康复途径可尝试
专家指出,心脏康复的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患者运动训练为核心,目前已经逐步演化为康复与二级预防相结合的服务关爱综合模式,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内涵已经非常丰富。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筱雯介绍,20世纪40年代,国外学者便对心脏治疗提出早期活动疗法,“长期严格卧床”受到质疑。20世纪70年代,早期运动治疗在英美等国掀起了研究热潮,在此期间学者们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发展了心脏康复方案。目前认为,适当的运动及允许下的负荷运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防止身体长期不活动引起的失调现象。
李筱雯谈到,不同的运动类型有其特殊的物质代谢、生理调节和训练效果。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心脏储备量和最大摄氧量,提高身体持久的活动能力,一般为大肌群的、等张的、有节律的、持续时间长的中低强度运动。抗阻运动过去曾被认为是心脏病患者的禁忌,近年来也被有选择地纳入心脏康复方案之中。但抗阻运动在康复中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适用于临床稳定、要恢复较强工作和体育活动的低危患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刘梅颜博士表示,在临床实践中,心脏疾病患者尤其是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是长期困扰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据统计,以心衰为例,出院后半年内再住院率为25%~50%。研究显示,精神心理因素的潜在作用,尤其是抑郁、焦虑等对心脏疾病,尤其是心衰的转归有显著影响,因此,心脏、心理的“双心康复”理念逐渐引起重视。
, 百拇医药
刘梅颜介绍,抑郁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诸多精神心理因素中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种。如共病抑郁的发生率在住院的心衰患者中为35%~70%,门诊患者为11%~25%;而普通人群中符合抑郁标准的人数仅为5%~10%。对于焦虑,目前还没有详细的研究数据,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衰共病焦虑的比例较普通人群明显增加。焦虑会增加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还会提高猝死风险。许多研究指出,某些生理学机制,如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心律失常、炎症和血小板高反应性等,是抑郁、焦虑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可能原因。抑郁、焦虑能引起儿茶酚胺如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当心衰患者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加时,其死亡风险加大。
因此,双心康复理念认为,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是必要的,目的不仅在于减轻症状,还在于治疗会减少发病和死亡风险。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均可应用,但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衰的药物选择,医师需考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药物对心脏传导性、收缩性和节律的影响。
刘梅颜建议,广大临床工作者应关注心脏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识别精神心理问题会导致大量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应将抑郁、焦虑的评估,作为心脏疾病患者康复整体评价的一部分。, http://www.100md.com(本报记者 陈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