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信息
编号:12302566
人才建设,为有源头活水来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95期
     5年多来,从院校教育改革到师承教育广泛开展,从乡村中医培训到高端人才培养,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到“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更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中医人才成长体系逐步完善——

    在湖南省攸县的2012年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基层医师培训现场,原计划150人参加的培训会来了290多名基层医生。来自新市镇中心卫生院的刘医生告诉记者,“中医防治糖尿病、高血压这些内容很实用,而且有国家级的专家来我们这种小县城讲课,我们都愿意来。”

    针对基层医师求知若渴、基层中医人才匮乏这一现状,“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转变思路,将第二阶段的重点放在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在宣传和普及中医药知识的同时,将培训基层乡村医生作为活动重点。自2011年底启动以来,已先后走进陕西、广西、重庆、辽宁、湖南、天津、云南、贵州等20个省份,成功举办了341场乡村医生培训,累计培训基层医师4.5万人。

, 百拇医药     回顾“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基层人才培养工作逐渐得到重视,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也不断推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传承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更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师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院校积极开展的教学改革思路日趋明朗,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的“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在全国蔚然成风,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师承教育

    国医大师领衔带徒,学术继承成果初现

    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十年来,曾在一段时间内被院校教育冲淡的师承教育模式,逐渐得到重视和恢复。

    2009年6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30名“国医大师”,在北京举行隆重表彰。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说,国医大师评选表彰活动是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风、推动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 http://www.100md.com
    国医大师李辅仁说,“当知道自己获得国医大师的荣誉后,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崇高。”他表示,“中医药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批老人手上,我们一定要把这一沉甸甸的接力棒接起来,传下去”。

    国医大师张琪也对近年来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受到的重视表示欣慰和鼓舞。“中医过去曾受到欺压,甚至有人要消灭中医。现在国家和社会这么重视中医,很多学生都主动要求跟师学习,我作为老师看着他们成长也高兴。趁着现在还能带徒弟,就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这一事件在行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医药事业树立起一批德艺双馨的旗帜,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名老中医”、“中医大师”评选,营造出名医辈出、尊重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也带动了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高燕翔是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的一名主治医师。经过系列选拔,她有幸成为90岁高龄、国医大师张琪的关门弟子。“跟张老出门诊是一种享受,很多让我束手无措的疑难病症,老师用药就像排兵布阵一样,思路非常清晰,一点点解决病灶。”高燕翔说,除了出门诊,张老还为她制定了为期两年详细的学习计划、列出一些必读的书籍和他的著作,她还在日常工作中整理张老的病案、遇到的疑难病例等。
, 百拇医药
    “最大的收获,是临床思维特别受启发。”高燕翔说,张老在看病时会边看边讲,把他整个诊疗思路都告诉学生,并从方子扩大到整个同类型的病症,这使她获益良多。

    “十一五”期间,我国启动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为439位国医大师及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传承工作室,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已完成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建立了师承教育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制度,培养了千余名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十二五”期间,在继续开展这一系列工作的同时,将进一步落实完善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遴选700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教师,配备1400名继承人;开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遴选1000名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进行培养;造就一批国家中医中青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15年,建成1000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100个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工作室)。
, 百拇医药
    院校教育

    遵循中医成才规律,积极探索教育改革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到2010年,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46所,另有227所高等西医药院校、非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开设了中医药专业。高等中医药类在校人数从2005年的38.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5.3万人,缓解和补充了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的人才短缺现象。

    然而,时代的发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更具中医特色的人才?为什么院校教育难以培养出大师名家?如何解决院校教育的模式与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之间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寻找答案,作为唯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中医药院校和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该校教务处主任翟双庆告诉记者,5年多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切入点,开设了中医药教改实验班Ⅰ期(院校+师承+家传)、Ⅱ期(院校课程改革+师承+家传)、高中杏林班和岐黄国医班。
, 百拇医药
    “教改实验班实行院校模式与家传、师承模式相结合,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中医思维的建立,二是扎实的中医临床技能。”翟双庆说,教改实验班以自主招生的中医名家子弟为基础,在培养过程中,增加文、史、哲知识及中医经典著作等内容,专门配备“国学导师组”和“经典导师组”。此外,每名同学都有校外导师,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跟师学习,把师承的培养模式引入院校培养。

    该校2008级教改实验班李韦韦同学说,“我们从大一时期就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实际上作用不大,我甚至怀疑过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而中医经典教学,包括四大经典的背诵、解读以及名老中医读经典的经验交流分享会的开展,让他们受益匪浅。“我们很早就接触临床,临床技能方面的优势也是明显的。”李韦韦说。

    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究竟多长时间最合适,临床实习又该占多大比例,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医教育工作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此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2011年设置利用9年时间完成的本科直攻博士专业,以期通过整体设计,避免课程重复,节省大量的时间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培养中医临床精英人才。“2011年招收了第一期岐黄国医班,共30人。生源质量非常好,其中很多人高考分数进清华北大没问题,这个班竞争得很激烈。”翟双庆说,这批学生毕业的时候,在学术学位方面应达到临床博士水平,在中医临床方面达到主治医师水平。“这种临床博士毕业之后可直接上临床,并且是按照培养大家、名师的模式来培养的。”
, 百拇医药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还设立了高中杏林班,使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前移,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提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继续教育

    “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蔚然成风

    除了院校教育,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也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增强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业务技能,甘肃省从2009年开始,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大力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

    在甘肃省卫生厅专门下发的文件中要求,省中医管理局将组织经典著作培训班和西医人员脱产学习中医班,省级每年最少办两个脱产班,培养100人以上;市、州也要举办脱产中医学习班。甘肃省还明确提出,把开展该活动的情况作为医院等级评审、专科学科建设和卫生科研项目立项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医护人员职称聘任和晋升高级职称时,都有中医药知识考核内容。此项工作在甘肃省全面铺开,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比例达到100%。
, 百拇医药
    事实上,“西医学中医”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展,党和国家为了发挥中医药在抵御疾病、维护国民健康的作用,鼓励一大批西医人员脱产、半脱产学习中医,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兼通的学术大师,如中科院院士陈可冀、谢竹藩、吕维柏、危北海、陈士奎等,为新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造就了大量人才。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客观存在的学科,符合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一认识逐渐为更多的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医疗机构及综合医院管理者所认识,“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的热潮在全国上下兴起,中医药继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作为全国中医院龙头之一的广东省中医院,在对院内职工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方面创造了不少有益经验。从1993年开始,广东省中医院规划并实施了系统开展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育人工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继续教育方案,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制度,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临床人才的有效途径。
, 百拇医药
    广东省中医院还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如针对有潜质苗子开展的“朝阳计划”,以着力培养中医功底扎实、热爱中医的后备人才;针对具有成为中医名家素质的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计划;对“西医人才”进行中医知识系统培训的计划等。为了促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迅速提升,广东省中医院还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放在突出位置,创造了“本院名师带徒”、“本院名师带徒”、“集体带,带集体”、“一代带二代连动式”等师承培养模式。从2001年开始,该院先后邀请近百名全国最知名的名老中医专家来医院授徒,让医院技术骨干跟师学习。

    基层人才培养

    免费定向培养中医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基层中医人才匮乏,民间中医人才有待挖掘,纯正中医后继乏人等问题,一直是成为制约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姚乃礼表示,中医药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适用人才培养途径少,为农村定向培养的人才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及待遇解决不好,缺乏人才稳定发展的相应机制等。
, 百拇医药
    针对这些情况,全国不少省市根据各自实际,进行了有益探索。如2010年,山东省启动了“山东省中医药特色服务促进工程”,鼓励民间中医捐献验方,并将整理推广,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

    中医管理部门认识到民间中医的重要性,正在按照中医自身特点和规律制定确认人才、培养人才的管理办法,把发掘、验证、开发民间中医列入议程,保护民间中医,不让中医绝招失传。

    今年,卫生部按照保基本、强基层的要求,设立一批特岗,免费定向培养5000名基层人才,其中要按比例安排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名民族医药人员),对5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含基层民族医药人员),为城乡基层培养3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
, http://www.100md.com
    在今年8月底刚刚发布的《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专门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做出详细阐述。

    《意见》提出,将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备中医药人员。此外,还将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开展多层次师承教育,鼓励老中医师带徒。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鼓励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2011年12月启动“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也将基层医师培训作为重点内容,所到之处,都给县级以下的基层医师带去实用有效的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深受欢迎。目前已在陕西、广西、重庆、辽宁、湖南等20个省成功举办341场培训活动,其中各省启动仪式捐赠煎药机共计24台,各省活动捐赠培训用图书4.8万册,科普读本5000册,现场参与培训专家共计346名,参与培训基层医师4.5万名,捐赠价值约百万元的药品。, 百拇医药(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