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肾主水理论内涵的形成和发展
肾主水的初始内涵,肾主水内涵的扩大
对传统中医学理论内涵的还原和理解,应结合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医文相合,方能有更为贴切和全面的把握。今从医文相合出发探讨中医学“肾主水”内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肾主水的初始内涵
“肾主水”是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在《黄帝内经》中对于“肾主水”的论述多放置于讨论脏腑五行归属的大语境中,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膝。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这表明《黄帝内经》中“肾主水”理论的形成,或者说“肾主水”理论最终所被赋予的核心内涵,主要源于五行数术的比附和概括。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肾主水”的一段表述,却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其文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肾受藏五脏之精气,若五脏精气充盈,则肾有所禀受,肾精方能泻于外,阴阳和合而使人“有子”。若五脏精气亏虚,肾无所受藏,肾精耗竭则“无子”。而这一切得以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在于“肾者主水”。或者说,“肾者主水”是对男女交合过程中肾精促使生命繁衍的概括和总结。相比于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成熟数术思想来归纳和阐释“肾主水”的内涵,“肾主水”的这种内涵是更为早期和原始的内涵。是“肾主水”以数术为标准所确立起来的最终内涵的原始形态和基础。这种内涵得以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先民还没有充分了解男女两性交合以繁衍生命的机制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