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名家罗元恺临证精华.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7kb)。
中医妇科名家罗元恺临证精华
一.妇科诊法首重望诊
中医之四诊以望诊为首。《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罗氏认为望诊在妇科至为重要,包括了对神、色、形态的观察和对经、带、恶露的辨析,是第一手的客观资料。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能视外而知内。有经验的医家,通过望诊可以大致了解病情。
望诊首先望神,主要观察病人的神志、眼神和精神状态。对危急重症的诊断有较大意义。如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者,常为大量失血之征,可见于崩漏、堕胎(不全流产)或宫外孕破裂等,救治不及则可迅速陷入厥脱之危象。如双目无神,眼眶下陷,神志淡漠,肌肤甲错,则为气阴两亏之征,妊娠剧吐或产后发热、盆腔炎热入营血之重症皆可有此表现。若非危重症而见表情淡漠,不欲言语者,多属阳虚,可见于绝经前后或月经前后诸症。
望面色是望诊中较主要的部分。面部的色泽反映了脏腑气血的盛衰。面色苍白是白而带青之色,主气血虚,常兼肝血不足或有肝风;面色白而虚浮者,主肺气虚或气虚血脱;面色萎黄主脾虚、血虚;晦黄为黄而晦暗,主脾肾两虚,尤以肾虚为主;面色红赤则为实热之象;颧红主虚热,尤以午后为甚;面色晦暗或黯斑主肾虚或脾肾两虚。罗氏认为面颊、眼眶或额部晦暗和黯斑常见于妇科肾虚证。晦暗是黑褐而无华之色,属肾之本色。肾主生殖,面色晦暗者多有生殖功能低下之痼疾。他对晦暗或黯斑的辨析甚详,认为眼眶黯黑主肾虚,面颊黯斑主脾肾虚,下眼睑浮而晦暗则以脾虚为主。晦暗或黯斑的程度与病情相关,证候重则晦暗或黯斑加深,病情好转则晦暗与黯斑渐消。这种征象多见于崩漏、闭经、不孕、滑胎等病程长而缠绵难愈的患者。此外,环口黯黑则为肾虚冲任亏损。因任脉与督脉交会于唇口,肾之精气不足,则唇口不荣,而艰于生育。但唇色暗又主寒凝、血瘀和心阳不振,应结合全身脉证予以鉴别。同时,面部黯斑还需与长期日晒形成的晒斑和使用化妆品不当造成的皮肤损害相鉴别。
望舌为望诊中最重要的内容。"舌为心之苗窍",脏腑以经络连于舌本,故脏腑的寒热虚实亦可通过舌象反映出来。曹炳章《辨舌指南》云:"辨舌质可辨脏腑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罗氏很重视舌诊,并归纳了妇科舌诊的规律。如舌体瘦小者,是温病伤阴之象,而妇科久病血虚也可见舌体瘦,瘦薄而偏红为阴虚内热,瘦薄而偏淡为气血两虚;舌淡而胖主脾虚、气虚,胖而湿润如水泡猪肝样则主脾虚湿盛;舌红主热,舌尖红为心火盛,舌边红为肝胆热,舌绛红而干为热盛伤阴;舌暗红为血瘀,甚可有瘀点、瘀斑;而舌淡黯不荣润者,则主肾虚,为肾气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之故,其特征是黯滞而淡,无润泽之色,与血瘀之紫暗不同。苔白主寒,苔黄主热,苔腻主湿,苔黑而干主热炽伤阴,灰黑而湿润为寒水上泛,剥苔或无苔则主伤阴,也为胃气虚衰之象。
望形态在妇科有特殊的意义。罗氏认为妇科病常与体质禀赋有关,大抵形体消瘦者,阳有余而阴不足,不受温燥;形体肥胖者,有余于形而不足于气,脾气虚则易生痰湿,且不任寒凉。女子年逾18仍矮小、瘦削,乳房不丰者,为先天肾气不足,可见于闭经或月经不调。毛发之荣枯,关乎肾精与气血,毛发枯槁、脱落,主肾虚,女子体毛浓密,有如须眉之象,为冲任当泄不泄,常因痰湿壅滞胞脉,可致闭经、不孕。
望经带是妇科特有的内容。观察月经、带下、恶露的量、色、质,以辨寒热虚实。如经色鲜红而质粘,为虚热,深红而质稠,为实热;经色淡红而质稀,属气血虚,暗红而质稠,或有血块,为血瘀,若淡黯而质稀如水,则属肾虚。带下以量少津津常润为善。如量多清稀如水,为脾肾阳虚,量多色白而粘,为脾虚湿盛;带下色黄或赤白相间,多为湿热,粘腐如豆渣或青黄如泡沫,为湿浊下注;带下如脓样或五色杂见,为湿毒或热毒,常因肿瘤继发感染所致;带下色赤而量少,可因瘀热,淡黯而稀,则属肾虚。
望诊为四诊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可通过超声波、X线透视、造影、CT、MR等手段诊察体内的病变,是中医望诊的进一步发展。但医生对病人的整体形态与神态进行观察,并诊视局部与分泌物的情况,仍是临证的第一要务。结合问诊、闻诊与切诊,参考其它辅助检查,均有助于对病人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妇科用药特点
名医的经验精华,主要在于辨证的准确与治法方药之精妙。在处方的配伍和药物的剂量上颇能体现医家的功力。罗氏对妇科的治法用药规律有精僻的论述,撰有《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和调经用药的原则》、《妇科处方用药琐谈》等文,也曾评论一些方药的使用宜忌,著《保产无忧散和生化汤新解》、《论逍遥散、定经汤的沿革及其异同》、《当归对妇科病的宜忌》和《论柴胡的运用》等阐述其观点。
㈠ 调经用药原则
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肾主封藏,肝主疏泄,在脏腑、天癸、冲任的调节下,子宫具有定期藏泻的功能,因而形成有规律的月经。在月经期,血海蓄极而溢,故阴血偏盛;经后血海已泄,阴血偏虚;经过半月左右的调整补充,阴血渐复,阴极则阳生,此阴阳转化之机,正是孕育之"真机"、"的候"。其后阳气渐长,阳极而阴生,阴血盛,血海满,如已受孕则聚血以养胎,若未受胎则血海溢而行经。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转化的节律,罗氏提出分期调治的原则:经后阴血偏虚,宜滋肾养血,以充养冲任,使用左归饮加减;待阴血渐复,则在滋阴之中稍佐温阳益气之品,以促进阴阳的转化,可用右归饮加减;排卵后阳气渐长,宜阴阳双补,使阴阳气血俱旺,可选用归肾丸平补阴阳;经前阳气偏盛,肝气易于郁结,血海满盈,阴血易于瘀滞,则当行气疏肝,活血调经,采用逍遥散、定经汤加减。这是按月经周期调理阴阳气血的一般规律。还要根据病人的证候,因人、因病、因时制宜,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㈡ 处方用药原则
罗氏认为,大凡治病,既要强调治法的精专,又须讲究药物配伍之阴阳相济,君臣佐使,性味归经。通过方药的选用和药量的轻重体现这种原则。
由于阴阳气血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遣方用药时应该阴阳相济,气血兼顾。对于虚证,应循景岳所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温阳者,不可一味用温药,以免耗竭其阴,孤阳无根,应当在滋阴的基础上温补阳气,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皆是典型的例子。滋阴养血者,若单用阴柔之品,则缺乏活泼流动之生机,故当兼用阳药以推动其生发之气。如当归补血汤倍黄芪以补气,配当归以养血,就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务须急固"之理。对于实证,活血常佐以行气,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也。清热常兼养阴,是因热灼则阴伤,应预以维护。
在选用药物时,要区别药性的温凉润燥。如补血药中,有温燥之当归、川芎,其特点是走而不守,血虚而兼寒滞者可用之,阴虚而有内热,迫血妄行者则不宜用;性凉或微温,阴柔之地黄、黄精、首乌等补血药则有守而不走的特点,阴虚血燥者宜用,血虚而兼寒湿或痰湿壅滞者则不宜。一般来说,崩漏、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应选守而不走的药物,而闭经、月经过少者则应选用走而不守之品。活血药中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破血通经;而益母草、三七、蒲黄则祛瘀止血。行气药中有温性的陈皮、青皮、木香等,也有凉性的川楝子、郁金、枳壳等,应根据证候的寒热而选用。清热药中,虽药性同属寒凉,亦有苦寒燥湿与甘寒生津之别 ......
中医妇科名家罗元恺临证精华
一.妇科诊法首重望诊
中医之四诊以望诊为首。《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罗氏认为望诊在妇科至为重要,包括了对神、色、形态的观察和对经、带、恶露的辨析,是第一手的客观资料。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能视外而知内。有经验的医家,通过望诊可以大致了解病情。
望诊首先望神,主要观察病人的神志、眼神和精神状态。对危急重症的诊断有较大意义。如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者,常为大量失血之征,可见于崩漏、堕胎(不全流产)或宫外孕破裂等,救治不及则可迅速陷入厥脱之危象。如双目无神,眼眶下陷,神志淡漠,肌肤甲错,则为气阴两亏之征,妊娠剧吐或产后发热、盆腔炎热入营血之重症皆可有此表现。若非危重症而见表情淡漠,不欲言语者,多属阳虚,可见于绝经前后或月经前后诸症。
望面色是望诊中较主要的部分。面部的色泽反映了脏腑气血的盛衰。面色苍白是白而带青之色,主气血虚,常兼肝血不足或有肝风;面色白而虚浮者,主肺气虚或气虚血脱;面色萎黄主脾虚、血虚;晦黄为黄而晦暗,主脾肾两虚,尤以肾虚为主;面色红赤则为实热之象;颧红主虚热,尤以午后为甚;面色晦暗或黯斑主肾虚或脾肾两虚。罗氏认为面颊、眼眶或额部晦暗和黯斑常见于妇科肾虚证。晦暗是黑褐而无华之色,属肾之本色。肾主生殖,面色晦暗者多有生殖功能低下之痼疾。他对晦暗或黯斑的辨析甚详,认为眼眶黯黑主肾虚,面颊黯斑主脾肾虚,下眼睑浮而晦暗则以脾虚为主。晦暗或黯斑的程度与病情相关,证候重则晦暗或黯斑加深,病情好转则晦暗与黯斑渐消。这种征象多见于崩漏、闭经、不孕、滑胎等病程长而缠绵难愈的患者。此外,环口黯黑则为肾虚冲任亏损。因任脉与督脉交会于唇口,肾之精气不足,则唇口不荣,而艰于生育。但唇色暗又主寒凝、血瘀和心阳不振,应结合全身脉证予以鉴别。同时,面部黯斑还需与长期日晒形成的晒斑和使用化妆品不当造成的皮肤损害相鉴别。
望舌为望诊中最重要的内容。"舌为心之苗窍",脏腑以经络连于舌本,故脏腑的寒热虚实亦可通过舌象反映出来。曹炳章《辨舌指南》云:"辨舌质可辨脏腑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罗氏很重视舌诊,并归纳了妇科舌诊的规律。如舌体瘦小者,是温病伤阴之象,而妇科久病血虚也可见舌体瘦,瘦薄而偏红为阴虚内热,瘦薄而偏淡为气血两虚;舌淡而胖主脾虚、气虚,胖而湿润如水泡猪肝样则主脾虚湿盛;舌红主热,舌尖红为心火盛,舌边红为肝胆热,舌绛红而干为热盛伤阴;舌暗红为血瘀,甚可有瘀点、瘀斑;而舌淡黯不荣润者,则主肾虚,为肾气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之故,其特征是黯滞而淡,无润泽之色,与血瘀之紫暗不同。苔白主寒,苔黄主热,苔腻主湿,苔黑而干主热炽伤阴,灰黑而湿润为寒水上泛,剥苔或无苔则主伤阴,也为胃气虚衰之象。
望形态在妇科有特殊的意义。罗氏认为妇科病常与体质禀赋有关,大抵形体消瘦者,阳有余而阴不足,不受温燥;形体肥胖者,有余于形而不足于气,脾气虚则易生痰湿,且不任寒凉。女子年逾18仍矮小、瘦削,乳房不丰者,为先天肾气不足,可见于闭经或月经不调。毛发之荣枯,关乎肾精与气血,毛发枯槁、脱落,主肾虚,女子体毛浓密,有如须眉之象,为冲任当泄不泄,常因痰湿壅滞胞脉,可致闭经、不孕。
望经带是妇科特有的内容。观察月经、带下、恶露的量、色、质,以辨寒热虚实。如经色鲜红而质粘,为虚热,深红而质稠,为实热;经色淡红而质稀,属气血虚,暗红而质稠,或有血块,为血瘀,若淡黯而质稀如水,则属肾虚。带下以量少津津常润为善。如量多清稀如水,为脾肾阳虚,量多色白而粘,为脾虚湿盛;带下色黄或赤白相间,多为湿热,粘腐如豆渣或青黄如泡沫,为湿浊下注;带下如脓样或五色杂见,为湿毒或热毒,常因肿瘤继发感染所致;带下色赤而量少,可因瘀热,淡黯而稀,则属肾虚。
望诊为四诊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可通过超声波、X线透视、造影、CT、MR等手段诊察体内的病变,是中医望诊的进一步发展。但医生对病人的整体形态与神态进行观察,并诊视局部与分泌物的情况,仍是临证的第一要务。结合问诊、闻诊与切诊,参考其它辅助检查,均有助于对病人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妇科用药特点
名医的经验精华,主要在于辨证的准确与治法方药之精妙。在处方的配伍和药物的剂量上颇能体现医家的功力。罗氏对妇科的治法用药规律有精僻的论述,撰有《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和调经用药的原则》、《妇科处方用药琐谈》等文,也曾评论一些方药的使用宜忌,著《保产无忧散和生化汤新解》、《论逍遥散、定经汤的沿革及其异同》、《当归对妇科病的宜忌》和《论柴胡的运用》等阐述其观点。
㈠ 调经用药原则
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肾主封藏,肝主疏泄,在脏腑、天癸、冲任的调节下,子宫具有定期藏泻的功能,因而形成有规律的月经。在月经期,血海蓄极而溢,故阴血偏盛;经后血海已泄,阴血偏虚;经过半月左右的调整补充,阴血渐复,阴极则阳生,此阴阳转化之机,正是孕育之"真机"、"的候"。其后阳气渐长,阳极而阴生,阴血盛,血海满,如已受孕则聚血以养胎,若未受胎则血海溢而行经。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转化的节律,罗氏提出分期调治的原则:经后阴血偏虚,宜滋肾养血,以充养冲任,使用左归饮加减;待阴血渐复,则在滋阴之中稍佐温阳益气之品,以促进阴阳的转化,可用右归饮加减;排卵后阳气渐长,宜阴阳双补,使阴阳气血俱旺,可选用归肾丸平补阴阳;经前阳气偏盛,肝气易于郁结,血海满盈,阴血易于瘀滞,则当行气疏肝,活血调经,采用逍遥散、定经汤加减。这是按月经周期调理阴阳气血的一般规律。还要根据病人的证候,因人、因病、因时制宜,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㈡ 处方用药原则
罗氏认为,大凡治病,既要强调治法的精专,又须讲究药物配伍之阴阳相济,君臣佐使,性味归经。通过方药的选用和药量的轻重体现这种原则。
由于阴阳气血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遣方用药时应该阴阳相济,气血兼顾。对于虚证,应循景岳所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温阳者,不可一味用温药,以免耗竭其阴,孤阳无根,应当在滋阴的基础上温补阳气,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皆是典型的例子。滋阴养血者,若单用阴柔之品,则缺乏活泼流动之生机,故当兼用阳药以推动其生发之气。如当归补血汤倍黄芪以补气,配当归以养血,就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务须急固"之理。对于实证,活血常佐以行气,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也。清热常兼养阴,是因热灼则阴伤,应预以维护。
在选用药物时,要区别药性的温凉润燥。如补血药中,有温燥之当归、川芎,其特点是走而不守,血虚而兼寒滞者可用之,阴虚而有内热,迫血妄行者则不宜用;性凉或微温,阴柔之地黄、黄精、首乌等补血药则有守而不走的特点,阴虚血燥者宜用,血虚而兼寒湿或痰湿壅滞者则不宜。一般来说,崩漏、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应选守而不走的药物,而闭经、月经过少者则应选用走而不守之品。活血药中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破血通经;而益母草、三七、蒲黄则祛瘀止血。行气药中有温性的陈皮、青皮、木香等,也有凉性的川楝子、郁金、枳壳等,应根据证候的寒热而选用。清热药中,虽药性同属寒凉,亦有苦寒燥湿与甘寒生津之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