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佛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38kb)。
如何修证佛法
编者的话
(一)1978年的春季,本书作者南怀瑾教授,正在台北闭关,嗣因某种因缘抽暇作系列讲座,共二十八次。
(二)这是南教授最重要著述之一,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
体的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
(三)虽然作者曾表示,所讲的内容仅为要说的五分之一,但是读到本书,对于
一个真心修学佛法,诚心求证的人,已是受益无穷了。
(四)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于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
一一点破。
(五)读者也许会感觉,内容有偶尔重复之处,因系讲课方式,加重注意,故不
加任何删编,以保持全貌,并尽量保持讲课时的口语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本书系禅定师听课笔记,再配合录音整理而成,并经法程师及谢锦烊居士
校核经典,以及李淑君居士整阅全文,最后由刘雨虹居士总其成,并加标内容提
要。在作者离台时期,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实得力于前述几位贡献心力,在此一
并致谢。并请各方不吝指正。
(七)本书原名是"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因避免与其他经论混淆,改为较
浅显的现在书名。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编辑室
第一讲
内容提要
本讲缘起
释迦悟了什么
参考经典
解脱与悟道
倒因为果
见地修证及行愿
四加行
这一次我们讲这一门课,有一个因缘,在此先报告一下。诸位学佛、学禅、学打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盘盘腿,会有很大的好处,不讲有没有功夫,先把两
条腿练熟再说。现在继续刚才的话,谈到开讲这个课程的因缘。今年正月间,一
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
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
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
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生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
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
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开始存在了。当时释
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象我们现在人学佛,三
心二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
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
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
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
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
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
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
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
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
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
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
经文字简单,我们很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
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
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
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象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
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
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
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
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可以不
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
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
做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
都来了。(众笑)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
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
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
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糜;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
五个紧跟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个人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
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修
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会退。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
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
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
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
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
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
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
打坐不象我们这么呆板 ......
如何修证佛法
编者的话
(一)1978年的春季,本书作者南怀瑾教授,正在台北闭关,嗣因某种因缘抽暇作系列讲座,共二十八次。
(二)这是南教授最重要著述之一,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
体的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
(三)虽然作者曾表示,所讲的内容仅为要说的五分之一,但是读到本书,对于
一个真心修学佛法,诚心求证的人,已是受益无穷了。
(四)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于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
一一点破。
(五)读者也许会感觉,内容有偶尔重复之处,因系讲课方式,加重注意,故不
加任何删编,以保持全貌,并尽量保持讲课时的口语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本书系禅定师听课笔记,再配合录音整理而成,并经法程师及谢锦烊居士
校核经典,以及李淑君居士整阅全文,最后由刘雨虹居士总其成,并加标内容提
要。在作者离台时期,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实得力于前述几位贡献心力,在此一
并致谢。并请各方不吝指正。
(七)本书原名是"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因避免与其他经论混淆,改为较
浅显的现在书名。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编辑室
第一讲
内容提要
本讲缘起
释迦悟了什么
参考经典
解脱与悟道
倒因为果
见地修证及行愿
四加行
这一次我们讲这一门课,有一个因缘,在此先报告一下。诸位学佛、学禅、学打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盘盘腿,会有很大的好处,不讲有没有功夫,先把两
条腿练熟再说。现在继续刚才的话,谈到开讲这个课程的因缘。今年正月间,一
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
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
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
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生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
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
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开始存在了。当时释
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象我们现在人学佛,三
心二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
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
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
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
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
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
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
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
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
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
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
经文字简单,我们很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
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
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
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象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
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
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
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
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可以不
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
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
做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
都来了。(众笑)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
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
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
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糜;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
五个紧跟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个人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
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修
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会退。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
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
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
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
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
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
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
打坐不象我们这么呆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6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