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颈椎病的自然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7540
颈椎关节紊乱的判断方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7kb)。

    颈椎关节紊乱的判断方法(原创)

    本贴收到12朵鲜花

    【前言】颈椎病的治疗应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但在应用手法时如何才能避免盲目操作呢?我根据以下几个方法来判断椎体移位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手法治疗,效果很好。以下我特地将X线检查放在前,是因为我以为应该应先学会读片,从片上分析出患者的颈椎移动方向,再结合触诊来加深体会,这样才能在反复实践中提高触诊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在没拍片子前就建立椎体的三维形状打下坚实的基础,毕竟片子拍起来不如触诊简单。以下是我常用的,写得匆忙难免遗漏,欢迎补充。

    颈椎的移位情况有14个。就是按照左右旋转,前后仰俯,左右侧倾来组合的。

    至于手法的应用限于时间,下次再来写一点。各位同仁请拍砖。

    【X线片】

    【以正位,侧位,开口位片(注意:查看第一第二颈椎时用开口位片,拍侧位片时患者应稍抬头)较常用】

    正位1,棘突:取直尺,将大多数棘突连成一线,偏移中线3毫米就有临床意义。此时是棘突移位方向就是复位时头的旋转方向。顺便说一下,腰椎的棘突移位方向就是侧卧位复位时候的在上面的方向。这点很重要。

    2,枢椎棘突呈山字型,尖处应该指在齿突内,在其外有意义。至于是第一颈椎还是第二颈椎旋转,则看大多数椎体的位置。

    3,双侧小关节间隙不对称,一侧有一侧无。提示旋转或侧移。

    4,环枢关节错位,可以看到环齿间隙不对称,环齿间隙显示一侧宽一侧窄,则此时椎体向窄侧旋转,棘突向宽侧旋转,此时复位时头的旋转方向应该向宽侧。

    5,环枢关节的"八"字影不对称。

    6,同一椎间隙不呈长方形,呈一侧宽一侧窄,提示侧倾。

    侧位

    1,椎体双边征:(椎体上下缘有两条边),提示有旋转,若全部有,则说明体位的问题。

    2,小关节突双突征:(关节突出现两条边,)提示左右旋转。

    3,椎体后缘连线在某处中断,不呈连续的弧线,提示前后移位。这点在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上和X片上的病理部位比较吻合。不像其他一些x片征,可能未必是患者目前致病的部位。

    4,椎间隙狭窄:说明该处椎间盘退变。

    5,椎管矢径<11MM,考虑脊髓受压。<8mm可以确定脊髓型颈椎病。

    说明:双边征和双突征对椎体不稳有早期诊断价值。两种征像都因不稳导致椎体旋转。侧位上由于椎体后缘无法重叠,而出现双边,小关节无法重叠出现双突征。过屈过伸位X片可以显示颈椎是否稳定。

    【触诊】

    体位:患者坐正,头和肩膀水平呈垂直。

    手法:以拇指和中指张开呈爪状,作两侧对合触诊,指头以按压和滑移为主要手段。

    1,棘突:

    有无偏歪(提示旋转);有无棘突之间隙增宽(提示椎体有俯仰,有椎间盘突出膨出可能,此点在腰椎的判断也十分有益处。当然还要加上引出压痛);有无台阶感(滑脱可能)

    由于棘突有分叉,分叉后可能出现一叉大一叉小的情况,只能做参考。

    2,小关节突:

    在棘突旁三厘米左右

    有无凸凹(提示旋转)

    3,横突:

    在颈部两侧,第一颈椎侧突在乳突正下。

    用拇中指两侧一起按压来判断是否有旋转移位。

    【颈椎病】

    临床我们一般将颈椎病按引起起症状的椎体位置,分三段。所谓上颈段病变,中颈段病变,下颈段病变。

    上颈段:1,2椎。症状以晕,枕后痛为主。治疗:以放松枕下肌群手法,1,2椎整脊为主。急性期强调固定。中颈段:3,4椎。症状主要以肩酸胀,交感神经症状为主。推拿效果好。

    下颈段:5,6,7椎。症状以上肢出现放射痛为主。牵引+整脊。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完整版)

    本贴收到27朵鲜花

    将搜集到的部分手法资料首发于此,有错之处请提出,仅作交流用。并向沈国权教授致敬!

    ------------------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的由来

    1. 脊柱长杠杆手法的方法学缺陷

    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手法,可把正骨手法操作时将手法力从力点传递到目标关节的骨、韧带连接视作最简单的机械-杠杆。早在古希腊时,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就以《以杠杆力整复关节》为书名,介绍了脊柱手法。因而在手法分类方面,可根据正骨手法施力点与目标作用关节的距离远近而划分为长杠杆手法和短杠杆手法两大类。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脊柱手法如颈椎旋转扳法、腰椎斜扳法为长杠杆手法,而脊柱按压复位法则归属于短杠杆手法。

    脊柱长杠杆手法由于施力位置与手法目标作用节段之间有着较长的力距,可通过杠杆的机械力放大作用,在较省力的条件下完成手法的操作。然而,有一利则有一弊,长杠杆手法操作时,手法力要通过多个链节的应力传递才能作用于目标节段,从而完成复位移动。如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来整复颈椎错位时,来自颅骨的旋转扭力,首先使寰枕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转动,引起寰枕韧带紧张;紧张的寰枕韧带进一步带动寰枢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而旋转,使得寰枢关节的关节囊、韧带依次紧张;带动颈2、3节段发生旋转......这样,扭力通过骨关节-韧带链节的逐次传递,到达下颈椎的目标作用节段。由于长杠杆脊柱手法需要多应力传递链节实现关节整复,这些应力传递链节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解剖和病理上的差异,对于传递链节的调整和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临床上常有难以准确定位于目标作用节段的事例发生。特别是在患者肌肉痉挛难以解除,错位节段处于保护性交锁状态下,更是如此。

    其次,由于胶元组织的粘弹体特性和不可避免的关节被动运动存在,每一链节在应力传递过程中均有能量损耗,这样就形成了手法应力在各链节的不均匀分布。来自颅骨的旋转扭力要不断消耗于每一节段运动,在不需要出现超生理运动的上颈椎各节段出现了很高的扭转应力,而在需要产生超生理运动的下位颈椎只有很小的扭转应力,不足以满足关节复位的需要。其结果或是扭力过轻而达不到整复目的,或是上颈椎扭力过大而出现的意外损伤。

    再者,长杠杆脊柱手法操作中,整段脊柱的所有节段都处于被动运动中,而不能选择性地使脊柱的被动运动集中或限制于病变节段。如以颈椎旋转复位法来整复中、下颈段的错位,必须使颈椎整体旋转60°以上,才有实现整复的可能。而根据颈椎运动学和临床研究,如此大幅度的颈部旋转,已有在上颈椎造成一侧椎动脉扭曲、压迫的可能性。

    而所谓短杠杆手法是指直接施力于病变节段的手法,通常以组成该节段上下两椎的棘突或横突为骨杠杆。与长杠杆手法相比,在手法的可控制性方面,较长杠杆手法更为准确。由于短杠杆手法直接在病变节段的棘突、横突或关节突上发力,只要操作者对人体骨性标志熟悉,就很容易准确地控制所要整复的节段位置。如施力于C5、C6对角位横突上的交叉按压微调手法只能使C5、6节段发生被动旋转,绝不会引起其它节段的旋转。其次,短杠杆手法避免了手法应力的多链接传递,应力最大的节段就是目标作用节段,使得非病变节段不需要承受额外的载荷,不会伤及无辜组织。再者,短杠杆手法的节段被动运动集中于或限制于目标作用节段及其邻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