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腰腿痛的治疗 > 正文
编号:1230735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21kb)。

    如何用敷贴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1)刘益斌报道 采用穴位拔罐贴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3例,先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拔罐5 ~10分钟后,将参龙白芥散(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各等量,红参1/10量,每10g用海龙1条研细末拌和,用前加麝香,冲片密封保存,用鲜姜汁调糊贴穴固定,于伏、数九各治疗3次,1年6次为1疗程,连贴2个疗程以上。结果,治愈312例,占62 03%,显效82例,好转65例,总有效率为91 25%。

    (2)刘增昌报道 用达肺膏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达肺膏药(含生半夏、生南星、甘遂、冬虫夏草、麻黄、地龙、肉桂、沉香、冰片、铅粉等)贴于膻中、风门、肺俞穴,7天换药1次 ,2次为1疗程。共治疗70例。结果控制症状9例,显效22例,好转33例,总有效率为91 43%,对照组(用不含药物的膏药)38例中,好转6例,无效32例,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

    (3)刘长安报道 穴位贴敷法,用洋金花30g,甘遂10g,细辛15g,白芥子35g,研末,生姜水调稠,选肺俞、心俞、膈俞于三伏天针刺后敷贴,连续3次为1疗程,经治298例,结果:痊愈 33例,显效69例,好转154例,总有效率为85 9%。

    (4)苗毅韧报道 用豆浆水浸膏穴贴法治疗慢支,以黄豆浆水浓缩成浸膏贴于肺俞、脾俞、肾俞、丰隆等穴,每日1次(重者2次)15次为1疗程。观察232例,结果:临床症状控制142例 ,显效27例,好转53例,总有效率为95 69%。

    4)杨廉德报道 用白芥子泥丸穴位敷贴治疗慢支、哮喘,方用白芥子、洋金花、甘遂、细辛分别加砒霜、麝香、安息香各制成3种泥丸。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针刺后,以伤湿止痛膏做穴位固定,于初、中、末伏第1天各贴药1次,3次为1疗程。3方分别治疗110、106、112例,显效各为21、22、22例,好转各为69、64、67例,总有效分别为81 8%、81 1%、79 5%。治疗后复查淋巴细胞及IgA均有上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

    (6)杜代意报道 采用针灸加穴位敷贴治疗慢支(用白芥子、甘遂、细辛等药共研细末姜汁调膏敷贴)于每年入伏开始治疗,每隔10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连续3年。经治502例,痊愈7例 ,显效291例,有效188例,总有效率为96 8%。

    范济平也采用此法,但贴敷药物有寒热之分,寒型用白芥子、地龙、细辛各30g,玄胡、甘遂各20g,冰片、樟脑各10g,麝香1g,附子60g组方;热型用上方去附子,加天竺黄60g共研细末,鲜姜汁调糊制成饼贴穴,经治759例,结果:痊愈256例,显效329例,好转49例,总有效率为83 5%。

    (7)陈抗美报道 采用膈穴刺激,夏治冬病,于夏季立伏后在体表腧穴处采用电流输导贴药法治疗慢支192例。方法为选定喘、肺俞、膈俞、肾俞、章门及云门;虚证补太渊、足三里; 实证泻偏历、璇玑、中脘;实多泻合谷。用中国穴位诊疗仪,按穴位逐一输入直流电脉冲刺激,每穴2分钟,然后按患者平素易寒易热的不同,分别贴以妇科万应膏及麝香虎骨膏,3~6天治疗1次,4次为1疗程。结果:当即恢复正常,胸闷减轻消除者185例,至冬季159例未再发病。

    痹痛散外敷治疗急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第17卷 中药外治探讨

    作者:庄子齐 王朝荣 郭彤单位:庄子齐 王朝荣(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郭彤(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广州 510240)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临床常见病症,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临床分型为单侧型、双侧型及中央型[1],中央型占有一定比例。主要临床表现是除出现腰腿痛症状外,还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压迫症[1]。临床保守治疗方法较多,如针灸、推拿、理疗、腰椎牵引等,但都存在疗效欠佳或疗程较长的缺点,且不适合常规推拿治疗[2],为临床难治病证。为更好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笔者近年来采用自制中药痹痛散外敷有关穴位治疗急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63例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8岁(大于60岁不选择);起病或病情发作超过3周者不选择。63例均符合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并作腰椎CT或腰椎MRI确诊。合并腰椎骨折、结核、肿瘤者及出现明显神经损害者不选择。其中第4腰椎和第5腰椎(L4/5)椎间盘突出30例,第5腰椎和第1骶椎(L5/S1)椎间盘突出27例,L4/5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或膨出5例。且63例均符合中医辨证为寒湿证或瘀血证或寒湿夹瘀证[1]。其中寒湿证12例,瘀血证21例,寒湿夹瘀证30例。按计算器数字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病情、病程、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外敷痹痛散(由牡丹皮、马钱子、两面针、秦艽、闹洋花等中药组成)。按一定比例研成粉剂,用水、蜜糖开成糊膏状热敷穴位,每次每穴约5~10g。穴位处方:阿是穴、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腰眼、阳陵泉、环跳等,可根据病情加减。每次外敷6~7h,若患者皮肤刺激较大,可缩短外敷时间,隔天1次,7次为1疗程。

    对照组:超短波治疗。方法:对置法。电极主要置于腰腹部,以患者自觉温热为度,每次15~20min,隔天1次,7次为1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经治疗4周,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经χ2及t检验处理,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平均疗程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 疗效 N/例(p/%) t平均疗程/()d

    合计 治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33(100) 13(39.4)* 16(48.5) 4(12.1) 29(87.9)* 14.0±3.8**

    对照组 30(100) 4(13.3) 15(50.0) 11(36.7) 19(63.3) 24.0±5.6

    *经χ2检验:与对照组比,治愈率P=0.02,总有效率P=0.022,P<0.05;**经t检验:与对照组比,P<0.013 典型病例

    谭某,男,40岁,司机,1996年10月5日初诊。主诉:腰痛伴双下肢麻痛两周。无明显腰扭伤史,平素有慢性腰痛史。两周前因长途开车后出现腰痛,随后出现双下肢放射性麻痛,久坐后症状加重,弯腰行走不利,热敷、休息症状减轻,小便无明显异常。舌暗,苔白,脉弦。体征:腰椎无明显侧弯,稍平直,L5/S1椎棘突双侧旁压痛,叩击痛,双直腿抬高试验60°,加强试验阴性,双侧拇指背伸肌力稍减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32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