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针法与针刺治疗肩周炎.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4kb)。
阻力针法与针刺治疗肩周炎
黄 巍 王菊英*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430022)
我们采用阻力针法和针刺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效果,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146例中观察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38~71岁,平均52.4岁,45~56岁最多;对照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36~65岁,平均49.3岁,42~53岁最多。
治疗方法
1.阻力针法组(观察组):令患者坐位做疼痛的动作,在维持最疼痛的姿势中,耐心细致地寻找最痛点,即"动痛穴"。并在此痛点下针,针达皮下后,用高频震颤手法,频率每分钟200次以上。如遇病变部位深,则须在相对静止时深刺之,可以针达损伤组织,行手法得气。再把针提至皮下,令病人做相应的活动,在活动时仍行高频震颤相结合的手法,让患者重做上述最疼痛的动作,直到疼痛消失或缓解为止后起针。一般不留针,隔日1次,5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作疗效判定。
2.针刺组(对照组):令患者平卧,暴露小腿,常规消毒条口穴(一侧: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选28~30号2.5~5寸长毫针,扎进条口穴并透向承山,用提插捻转,较强刺激手法,若双肩则取双条口透承山,行针10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中行针2~3次,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对照组也以2个疗程后作疗效判定。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局部稍有疼痛或不适;好转:临床症状有减轻,运动功能有所恢复或遗留部分功能障碍;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
2.治疗结果:阻力针法组治愈64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75例,占98.7%;针刺组治愈45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63例,占90.0%。提示阻力针法治疗肩周炎优于针刺组,但针刺组(条口透承山)总有效达90.0%,说明本法仍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体 会
阻力针法的"动痛穴"正是肩周炎病变的部位,也是医生进行针刺的地方。动痛穴大部分是现有的腧穴的位置所在,或者是其附近。使用本法应以取"动痛穴"为主,不要受经络和腧穴的限制,强求去取腧穴。本法是行浅刺高频震颤手法的同时,仍令患者做相应的活动,是区别于普通针法的关键,故临床上称"动刺法"。本法在体位上是动位,找准动痛穴和针刺动痛穴都是动位,或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动体位"。频率每分钟200次以上,反复多次,在短时间内给以较强刺激量,不留针不平卧,但注意忌用暴力强刺激,以防晕针仆倒或折针等。
针刺条口透承山为临床有效方法,已有不少的报道,本文中疗效不如阻力针法 ......
阻力针法与针刺治疗肩周炎
黄 巍 王菊英*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430022)
我们采用阻力针法和针刺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效果,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146例中观察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38~71岁,平均52.4岁,45~56岁最多;对照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36~65岁,平均49.3岁,42~53岁最多。
治疗方法
1.阻力针法组(观察组):令患者坐位做疼痛的动作,在维持最疼痛的姿势中,耐心细致地寻找最痛点,即"动痛穴"。并在此痛点下针,针达皮下后,用高频震颤手法,频率每分钟200次以上。如遇病变部位深,则须在相对静止时深刺之,可以针达损伤组织,行手法得气。再把针提至皮下,令病人做相应的活动,在活动时仍行高频震颤相结合的手法,让患者重做上述最疼痛的动作,直到疼痛消失或缓解为止后起针。一般不留针,隔日1次,5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作疗效判定。
2.针刺组(对照组):令患者平卧,暴露小腿,常规消毒条口穴(一侧: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选28~30号2.5~5寸长毫针,扎进条口穴并透向承山,用提插捻转,较强刺激手法,若双肩则取双条口透承山,行针10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中行针2~3次,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对照组也以2个疗程后作疗效判定。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局部稍有疼痛或不适;好转:临床症状有减轻,运动功能有所恢复或遗留部分功能障碍;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
2.治疗结果:阻力针法组治愈64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75例,占98.7%;针刺组治愈45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63例,占90.0%。提示阻力针法治疗肩周炎优于针刺组,但针刺组(条口透承山)总有效达90.0%,说明本法仍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体 会
阻力针法的"动痛穴"正是肩周炎病变的部位,也是医生进行针刺的地方。动痛穴大部分是现有的腧穴的位置所在,或者是其附近。使用本法应以取"动痛穴"为主,不要受经络和腧穴的限制,强求去取腧穴。本法是行浅刺高频震颤手法的同时,仍令患者做相应的活动,是区别于普通针法的关键,故临床上称"动刺法"。本法在体位上是动位,找准动痛穴和针刺动痛穴都是动位,或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动体位"。频率每分钟200次以上,反复多次,在短时间内给以较强刺激量,不留针不平卧,但注意忌用暴力强刺激,以防晕针仆倒或折针等。
针刺条口透承山为临床有效方法,已有不少的报道,本文中疗效不如阻力针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