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头面部疼痛的治疗 > 正文
编号:12307633
中医治疗治疗三叉神经痛.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78kb)。

    中医治疗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中药治头面疼痛,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三叉神经痛是现代医学的名词 属于祖国医学"头风"或"偏头疼"范畴. 内经云:"风气循风俯而上则为脑风,可见剧烈头痛"。 张氏医通中说:"偏头痛者,其人 平素有湿痰,加以风袭之,而郁久为火总属少阳厥阴而经"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三叉神经痛是由风、寒、外邪侵袭。因为颠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只邪,寻经上犯颠顶,清窍引起本病

    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青阳不得舒展,头为诸阳只会。五脏六腑只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淤,气滞血凝,租遏经络"不通则痛"

    中医的精华是辨证论治,一个固定的方子,只能代表一种治疗法则。疾病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疾病因人的个体差异,所在地域的不同以及时代的不同,它的病因病机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没有辨证论治是很难起效的,还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所以,在以"全龙汤"为主方,结合辨证,将三叉神经痛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但是临床中病情变化多端,列举的分型只能作为理论的指导和参考依据,具体治疗要根据医生的辨证处方下药。

    一、 外感:分外感风寒、风热、风湿,1、 风寒外袭:风寒外袭型的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常常是有明显的感受风寒的历史,疼痛突然发作,遇风寒常常是疼痛的病因,持续时间1-2分钟突然停止,热敷可以减少疼痛时间。初期,患者可能拌有,发热,恶寒等外感风寒的症状。

    治法方药:以"全龙汤"加祛风通络如川芎茶调伞

    2、 外感风热:外感风热型的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头面疼痛,有烧灼感,遇热或急燥时加重,常拌口干、口苦、咽痛等症。

    治法方药:"全龙汤"加解肌清热之品

    3、 风湿侵袭:风湿侵袭型主要由于,久居湿地或风吹雨淋导致。主要表特点,天气阴冷是加重,温和干燥的天气,稍减轻,疼痛时间较一般长但疼痛的性质相对较弱为钝痛。

    治法方药:"全龙汤" 加祛风、除湿之品

    二、 内伤:分为淤血阻络、脾肾阳虚、肾阴亏耗、肝阳上亢、心脾两虚、痰浊阻络 、血虚等型、胃火上攻。

    1、 淤血阻络:在临床中最为多见,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特点是疼痛剧烈,如锥刺难忍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苔薄,脉涩。

    治法方药:"全龙汤"配以通窍活血汤

    2、 痰浊阻络:特点是其人素体痰浊壅盛,头痛闷胀,舌苔黄腻,脉滑

    治法方药:"全龙汤"配以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对于痰浊顽固的可用礞石滚痰丸。

    3、 脾肾阳虚:其人畏寒,常四肢发凉、大便汤,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沉。

    治法方药:"全龙汤"配以温补脾肾之品,如附子里中丸等。

    4、 肾阴亏耗:久病或劳伤后,出现夜间潮热盗汗,手脚心热,腰膝酸软、乏力。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全龙汤"配以杞菊地黄汤加减。

    5、 心脾两虚:久病,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劳累后加重。常有心悸,失眠、气短乏力等症。面色萎黄、舌淡。

    治法方药:"全龙汤"配以归脾汤加减

    6、 胃火上攻:颜面阵发性剧痛,面颊灼热感,甚则胀痛如裂,可见,面红目赤,口干口臭,口渴欲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后燥,脉滑数。

    治法方药:"全龙汤"配以石膏、黄芩、黄连、知母等。

    附:

    全龙汤;天麻6克,夏枯草9克,钩藤15克,全蝎5克,细辛3克,地龙9克.每日一付水煎服.

    三虫二白一草汤(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之秘方)

    此方药物即具于方名中,甚便记忆。三虫即僵蚕、蝉衣、全蝎也;二白即白附子、白芍也;一草即甘草也。全方具祛风解痉止痛作用。余初拟此方为治学院卫生科会计陈某面神经痉挛,愈紧张则面部肌肉掣颤愈甚,患者为女性,时下又重外在美,为此痛苦不堪。适余有事过卫生科,为处此方,五帖大效,十帖.愈以养血药巩固疗效。后遇三叉神经疼痛患者多人,经年累月痛苦不堪,投此方亦效,《别录》谓白附子"治面上百病",当为此方主药。血虚脉弱者,当先服调补气血药,不可拘泥。

    附:三虫二白一草汤:蝉蜕5克,僵蚕10克,全蝎5克,白附子1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

    祛风以蜈蚣全虫之类最佳,佐芍药甘草汤止痛.

    对于年轻,体质强健的人应该效果不错.

    西医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来说,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风邪外袭,或有兼夹(夹寒最常见)

    二.气血淤滞(可单独成疾,可与其他病机参杂.)

    三.久病血虚生风

    血虚脉弱者,当先服调补气血药,不可拘泥。

    不可忽视

    标本兼治,是好方.

    蝉衣去风清热,僵蚕全蝎去风活血,白附子去风止痉,芍草养血柔筋.不错!去内外风力劲十足.邪盛正不需或稍血虚的效果定可立竿见影.

    偶得一治三叉神经痛的方子!!!望解析!!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患病率较高,据调查约为52.2/100000人。三叉神经痛患者约有80%因先反映牙痛而就诊于口腔科。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性的致病原因为:

    1、脑干三叉神经束核和感觉核的异常兴奋性放电;

    2、丘脑损害;

    3、三叉神经感觉根或半月节或三叉神经周围支受到压迫或损害发生脱髓鞘性变:如解剖结构异常,血管畸形、骨孔压骨膜炎症、动脉硬化等;

    4、上、下颌骨的病理性骨腔。病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终是导致颅脑细胞异常放电,出现三叉神经脑干细胞诱发电位,疼痛发作。所以说三叉神经痛疼在脸上,但病根在脑子里,诱发电位受轻微的刺激即产生,甚至可自发,所以三叉神经痛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70岁,性别差异不大。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

    1、疼痛:一般为难以忍受的阵发性、放射性剧痛,其性质如针刺、刀割、撕裂、电击。每次疼痛可持续几秒种至1-2分钟。每日疼痛次数无定,开始可能一日数次,以后随症状加重次数增多可达无数次。疼痛常向一定部位放射:第I支常由眉上向头顶放射,或由内眦向眉上放射;第II支痛常由上唇向眶下、颧部放射,或由眶下向眉上放射;第III支痛常由下唇向下颊部及颞部放射,或由颞部向下颌部放射。(可附疼痛部位图).

    2、疼痛部位:疼痛常局限于颜面一侧,多数人右侧多于左侧,双侧发病者少见。疼痛最常见于II、III支同时发病。第I支痛常表现在前额部、内眦部;第II支痛常表现在眶下、上唇、颧部、上牙、腭部;第III支痛常表现在下唇、颏部、下牙、舌、颊部、耳颞部。

    3、扳机点:轻触面部某区可诱发疼痛,称为扳机点。洗脸、说话、吃饭或刷牙最容易触动扳机点而诱发疼痛,严重者甚至走路、吹风或扩音器嗽叭声亦可引起疼痛。扳机点常在上下唇、眶下、颊部、眉上、牙、舌等部位,多在疼痛神经分支区内,极少数可在疼痛神经分支区以外。

    4、不应期及缓解期:每次疼痛发作之间,有短暂的无痛期,称为不应期,在此期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7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