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黄敬伟经筋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7848
消除疼痛其實只要經筋一撥就能辦到.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5kb)。

    消除疼痛其實只要經筋一撥就能辦到

    ─古經筋術「一撥脈法」介紹

    李相諒 中華砭石研究協會創始會長

    總希望做到「讀者看完這篇論文就能學會操作經筋,快速為病患消除疼痛」。因為運用經筋的方式消除疼痛,就是這麼樣地快速有效。就像下象棋、打雙陸,簡單的規則講一講,雖然對原理並不完全清楚,但立刻就能上場下棋。尤其是針對目前的外科或手術後的疼痛,只用藥物壓制疼痛感,終究不如中醫骨傷科的手法及外敷藥來得有效,這方面是目前外科手術醫生所缺乏的,吾人認為中醫骨傷科在未來還有很大一片前景。

    經筋治療原理可以歸結到最簡單的陰陽二氣調節,所以操作手法上多數不是在患部而是在健側,如(圖一)手陰經上頭後,足陽經再下行,如果手部經筋閉塞,下行足部的經筋就會因為經氣量減少而慢慢形成淤積,淤積的點即是痛點,所以我們不處理痛點而處理閉塞處。因此腰背痛或腿部、膝踝處疼痛,經筋的操作治療位置是在遠離痛處的手部,這又有避免痛處再度發炎的優點。除了治療疼痛之外,由於經筋本就是經脈路徑的結構組織,所以經筋治療還有引經氣回臟腑循環的作用,雖經筋不言臟腑,但還是能治療臟腑病變。

    「快速見效」、「內外通治」就是操作經筋的優點寫照,所以如果骨傷科能加上經筋操作的快速手法,不但能治療疾病,還能節省醫療資源,這將會是患者與醫界的一大福音,因此本文儘量簡化原理說明,而著墨在經筋的操作上。

    一、古經筋原理與筋病表徵

    「經筋」這個系統與「經脈」不同,從名稱上來看,《靈樞》將〈經脈〉、〈經別〉、〈經水〉、〈經筋〉別立篇章,很明確地將「經筋」與「經脈」區隔,可見它們研究的標的是不同的。字書言「筋」者:「肉之力也」,「肉中之脈理也」,「筋肉也,筋骨也」,「大腱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勒固于身形也」,「筋在骨肉之間而似肉,其用則為力」。「脈」者:「血理分回行體中者」,「水道也」。是則「經脈學」的研究標的是氣與血的循環系統,「經筋學」的研究標的是肌肉、骨骼的組織系統。而經筋雖然以組織研究為標的,其特別處還在透過組織修復,而能讓經脈循環還原,所以不只外科治療,內科的治療效果也極見效。

    經脈是氣的循環路徑,經筋是路徑的結構,由於中醫學認為造化人體的氣、血二元常常是無法分開論述的,所以「經絡」有時又與「經脈」混稱,考《素問》、《靈樞》各篇章,並無「經絡」的名稱,是則「經絡」為「經脈」、「經別」、「絡經」、「血絡」之統稱。由於「經筋」被認為不包括在「經絡學」這一個系統內,自古研究「經絡學」的學者也甚少言及「經筋」,卻因此反而讓現代學者有機會將「經筋學」成為一個獨立系統來研究。

    1.1經筋是調理經氣的管道

    經筋不言臟腑,但卻是調理經氣的管道。十二經脈十二氣,源於臟腑五行六氣。以氣論只有六者,共手足之別而合為十二經。以太陰氣為例,《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經文的文眼在「出」與「入」二字,論述經氣淺表與深層的位置,與針刺的深淺有關。而「經筋」不言臟腑,是十二經氣在體表肌肉層通過的路徑,《靈樞?經筋》云:「手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于魚后,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里,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肋。」,經文的文眼在「結」字,是筋肉之所結,發而為病兆點,多半在關節處。人體關節就如同水道的分流處,而分流點因為水量的減少,最容易發生土壤沉積,如果上游閉阻,水流量減少,下游最易產生淤積的地方就是在分流點,中醫常說「痛者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一旦陰經閉阻,在陽經的關節處最易產生病理性產物沉澱而發為疼痛,這時只要能使閉阻的陰經暢通,沉澱的病理性產物自然會被稀釋、沖刷,而回歸正常的體液循環,所以在調理經氣的管道─「經筋」上撥開閉阻,很輕易地就能令關節處的疼痛消除。

    1.2痹痛的經筋與治療的經筋不同

    經筋之為病,主要是痹病,其表徵則是痛。五臟病痿而經筋病痹,《素問?痿論》云:「五臟使人痿」,是則痿從內而合病於外,為內所因也;痹從外而合病於內,為外所因也。因為經筋之所結恆於關節處,稱之為「節結」,所以痹痛的表現多半發生在關節部位,所謂「痹」者「閉」也,天之風寒濕三邪,邪閉而為痛,是則現代醫學所稱之「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皆屬筋病範疇。

    痹病表現為痹痛,痛感是因為神經傳導物質與組織液的滲出與浸潤,在組織間因閉阻而無法從體液循環中排除而產生。在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小的沉積物質會在局部產生微弱的痛感,這種痛感很輕而且發生時間很短,很容易排除,有時候甚至只要站起來動一動,或在痛處抓一抓、捏一捏,痛感就會消除。一旦沉積過久,沉澱物過多,則會引起強烈的局部疼痛,甚至會影響關節的靈動,更嚴重的會使關節無法曲伸,這時候的治療則視關節處的沾粘或纖維化的程度而須要不同的療程。如果閉阻一直不排除,不但關節無法曲伸,還會因為養份的輸送量不足,肌肉就開始萎縮,再嚴重的就會使得骨骼變形,這種情況則須要更長的療程。經脈的循行是環環相扣的,一經長時間閉塞會影響到另一經脈的循環,所以久病之後通常不會只有一條經脈閉塞,在多經閉塞的情況下,人體機能降低,免疫力不足,一些併發症就會接踵而來。所謂「善治者治未病」,經筋治療的方法既然操作簡單,當然儘量是在初期的疼痛時就予以治療,若是已經久病的患者,也應該要耐性地、持續地治療,氣血與養份的供應恢復正常,一段時間之後,萎縮的肌肉與擠壓變形的骨骼也能適度地復原。《靈樞、周痹》云:「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經文中所說的「沫」,指的就是這些滲出物與組織液。痛感神經的傳導(神歸之)主要是刺激我們身體的免疫反應,加速血液循環來稀釋、排除這些閉阻,由於血液循環加速與血管壁摩擦,所以體熱會上升,這就是經文「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的意義。因此我們建議無論是健康者或是一般疾病患者,最好的保健方式就是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

    由於閉阻發生在肌肉組織間,所以筋病不會直接傷及五臟,《素問?痹論》云:「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由於天之風寒濕三邪,干人臟腑之五氣,而邪薄於五臟之間,即〈注〉所謂「干臟氣而不傷其臟真,故曰『舍』曰『客』」。雖然初期的筋病不會傷及臟腑,但長期的筋病卻會因為經氣的不通而影響臟氣的運行,所以臨床上我們將筋病分為「痹痛」與「客病」兩類:第一類在單一筋病的「痹痛」時,可以運用對應的經筋,在三分鐘內瞬間消除疼痛。而數條筋病引起的「痹痛」,除了在對應的經筋上操作,還必須在病經的本經上用撥筋的方式處理。而「客病」不只是要疏通經氣,還要調理臟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