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董氏奇穴.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2kb)。
常用董氏奇穴
1、 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尺侧。针深半分。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说明:①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D线上,计有二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临床多半只取一穴,一般而言,以下穴为准;②木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③木穴治疗鼻涕多、手掌皱裂病尤其有特效。
2、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背面尺侧。五分针,针深两分,一用两针。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经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说明:①妇科穴位于大指第一节尺侧,计两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②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
3、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阴掌第一节之桡侧,针深两分。
主治:全身骨痛。
说明:①五虎穴位于阴掌第一节A线上,计五穴,取穴采用六分点法,处自上而下计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②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4、重子穴
部位:在阴掌,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间。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说明:
5、重仙穴
部位:在阴掌,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阳掌灵骨穴相通,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说明:五指并拢,阴掌食指C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位均治背痛(对膝痛效果亦佳),并用效果更为迅速,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般穴位高出许多。
运用:重子、重仙穴同时下针,为治疗背痛之特效针。
6、大白穴
部位:在阳掌,在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节掌骨与第二节掌骨中间凹陷中,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用肺炎(特效)。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运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用急性肺炎外,大多为灵骨之倒马针,两穴巧合运用效果更佳。
7、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主治: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女经脉管炎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晕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五分,处重仙穴相通。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灵骨穴最常用于坐骨神经痛,其穴即日人所称之泽田合谷,但泽田仅用治偷针眼,而董氏则用之治全身许多大病,由是可知泽田与董氏之差何可道理计,录骨穴治上述各病均与大白穴为配针,针刺时,先针灵骨,再针大白,另外灵骨单用尚可治脊椎骨痛、小便痛、小便次数过多等症。整体而言,本穴调气作用极强,以灵内为主、大白为辅的倒马针,为治高棉前总统龙诺半身不遂之主穴。又个人以本穴治肘痛,鼠蹊痛、头晕等症亦有特效。
8、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肝经之肠炎、头昏眼花。
说明:肠门穴除治疗上述症状外,在腹痛里急后重欲入厕腹泻之际,以手按压,即能缓和肛门及大肠之紧张状态,而急时寻找处所解决。
9、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六寸。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出。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谷六寸处取之。
运用:肠门与肝门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单左手穴,禁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肝门穴对于急性肝炎效果极佳,由于肝在右侧,所以针治时与左手为主即可,对于合并肠炎的症状,则可加针肠门,使成到马会,疗效甚佳。
10、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针深四分至五分。
主治:心脏火、心跳胸闷、干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运用:禁双手同时用针
说明:心门穴约在小肠经上,治疗心脏各病尤为特效,又本穴治疗大腿内侧痛、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亦有特效。
11、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膝盖痛(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说明:肩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中央。去肩骨缝实际三寸,此穴治疗膝盖痛及肩痛确具卓效,治上述其他症,效果亦极佳。
12、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针深五公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状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位。
主治:脊柱骨闪痛、腰脊椎骨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说明:
13、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三寸处。同正筋穴。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说明: 正筋穴位于昆仑与太溪穴间大筋上,正宗位于正筋上二寸,就经络而言,膀胱经行经颈项,又就"以筋治筋"(曾见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断者,颈项立刻歪垂)而言,可见其间颇有关连,因此以此二穴倒马治疗颈项强硬或疼痛,效果极佳。以闪腰岔气较优重者,在委中点刺后(一般轻证点刺后即觉轻松,而不必再针他穴)加正筋正宗两穴,尤能助其速愈。
14、四花中穴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病、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二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主治:哮喘、眼球痛、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脏麻痹(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说明:本穴位于胃经条口穴上五分,一说即条口穴,为应用极广泛之穴道,以三棱针点刺治疗上述各病确有特效,此外,以三棱针治疗肺积水、肺结核、肺瘤、肺气肿等腰三角形病亦有效验,用毫针则能治肩胛痛、食指痛亦极效,唯治则与他穴不同,以采患侧之穴为主。
15、四花外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
运用: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
说明:四花外穴亦为极重要点刺穴位 ......
常用董氏奇穴
1、 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尺侧。针深半分。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说明:①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D线上,计有二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临床多半只取一穴,一般而言,以下穴为准;②木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③木穴治疗鼻涕多、手掌皱裂病尤其有特效。
2、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背面尺侧。五分针,针深两分,一用两针。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经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说明:①妇科穴位于大指第一节尺侧,计两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②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
3、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阴掌第一节之桡侧,针深两分。
主治:全身骨痛。
说明:①五虎穴位于阴掌第一节A线上,计五穴,取穴采用六分点法,处自上而下计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②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4、重子穴
部位:在阴掌,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间。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说明:
5、重仙穴
部位:在阴掌,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阳掌灵骨穴相通,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说明:五指并拢,阴掌食指C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位均治背痛(对膝痛效果亦佳),并用效果更为迅速,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般穴位高出许多。
运用:重子、重仙穴同时下针,为治疗背痛之特效针。
6、大白穴
部位:在阳掌,在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节掌骨与第二节掌骨中间凹陷中,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用肺炎(特效)。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运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用急性肺炎外,大多为灵骨之倒马针,两穴巧合运用效果更佳。
7、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主治: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女经脉管炎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晕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五分,处重仙穴相通。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灵骨穴最常用于坐骨神经痛,其穴即日人所称之泽田合谷,但泽田仅用治偷针眼,而董氏则用之治全身许多大病,由是可知泽田与董氏之差何可道理计,录骨穴治上述各病均与大白穴为配针,针刺时,先针灵骨,再针大白,另外灵骨单用尚可治脊椎骨痛、小便痛、小便次数过多等症。整体而言,本穴调气作用极强,以灵内为主、大白为辅的倒马针,为治高棉前总统龙诺半身不遂之主穴。又个人以本穴治肘痛,鼠蹊痛、头晕等症亦有特效。
8、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肝经之肠炎、头昏眼花。
说明:肠门穴除治疗上述症状外,在腹痛里急后重欲入厕腹泻之际,以手按压,即能缓和肛门及大肠之紧张状态,而急时寻找处所解决。
9、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六寸。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出。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谷六寸处取之。
运用:肠门与肝门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单左手穴,禁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肝门穴对于急性肝炎效果极佳,由于肝在右侧,所以针治时与左手为主即可,对于合并肠炎的症状,则可加针肠门,使成到马会,疗效甚佳。
10、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针深四分至五分。
主治:心脏火、心跳胸闷、干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运用:禁双手同时用针
说明:心门穴约在小肠经上,治疗心脏各病尤为特效,又本穴治疗大腿内侧痛、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亦有特效。
11、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膝盖痛(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说明:肩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中央。去肩骨缝实际三寸,此穴治疗膝盖痛及肩痛确具卓效,治上述其他症,效果亦极佳。
12、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针深五公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状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位。
主治:脊柱骨闪痛、腰脊椎骨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说明:
13、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三寸处。同正筋穴。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说明: 正筋穴位于昆仑与太溪穴间大筋上,正宗位于正筋上二寸,就经络而言,膀胱经行经颈项,又就"以筋治筋"(曾见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断者,颈项立刻歪垂)而言,可见其间颇有关连,因此以此二穴倒马治疗颈项强硬或疼痛,效果极佳。以闪腰岔气较优重者,在委中点刺后(一般轻证点刺后即觉轻松,而不必再针他穴)加正筋正宗两穴,尤能助其速愈。
14、四花中穴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病、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二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主治:哮喘、眼球痛、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脏麻痹(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说明:本穴位于胃经条口穴上五分,一说即条口穴,为应用极广泛之穴道,以三棱针点刺治疗上述各病确有特效,此外,以三棱针治疗肺积水、肺结核、肺瘤、肺气肿等腰三角形病亦有效验,用毫针则能治肩胛痛、食指痛亦极效,唯治则与他穴不同,以采患侧之穴为主。
15、四花外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
运用: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
说明:四花外穴亦为极重要点刺穴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