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3kb)。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 王文远
[提要] 目的:学习探讨内经?针刺"真"与"神"的理论内涵,指导于临床。方法:通过针刺"靶点"与"靶位" 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等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得气(针感)是"凡刺之真"的具体体现,调节心神(中枢)是"必先治神"的关键。结论: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正确的,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内经/刺之真/先治神/平衡针灸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保命全形论》,其意在于强调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治疗中居首要地位。《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根据40余年临床感悟,结合所创平衡针技术,略陈管见,浅析如下。
一、形神合一,神是统帅
"形"是生命物质活动的主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本质。掌握针刺的真正技术关键在于治疗生命之神。"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和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黄帝内经》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以"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形与神俱"之重要性。因此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和谐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以,《内经》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列治神为疗疾之首。《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又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可见,"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提出是以"形神合一"学说为基础的。而根据中医对"神"的定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主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可见,"先治其神"之"神"是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辩证统一。形的定位是指人的有机整体,其神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定位和遗传基因程序的定位。中医中的"神"符合现代科学大脑中枢的定位。
二、治神守神,神是关键
根据王冰的注释:"专其精神,寂无动乱,刺之真要,其在斯焉!"指的是医者在针刺时神定而气随,对医者之要求要守神。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写道:"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则是要求在病人精神会聚和安定的情况下即守神状态下针刺。而《素问?刺法论》指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要,非治疾也,故要养针和神也。"表明治神是指治病和养生总的要求和原则。本人认为,这才是"必先治其神"的真正内涵,而阐明医患双方精神意识活动与针刺疗效的重要关系、重视对病人情志调整、以及后世所谓治神针法均应理解为其外延。治神与守神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首先,医者针前首须静心安神,而后方能观患者之神,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在全面掌握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关键医生能否守神,掌握真正的针刺技术达到治疗患者之神的目的。
三、刺真治神,神是核心
在40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治疗思想贯穿始终,指导创立平衡针理论和技术。经多年大样本临床观察应用,显见其有效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自我修复的平衡系统,按照遗传基因程序来维系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强调"心神"在维持机体平衡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神"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年龄、性别、文化、职业、体质、遗传、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心理平衡产生反效应。心理平衡则是指人通过神经调控系统对一切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正确认识和反应。平衡医学注重疾病的时代特点,认为不同时代的疾病谱和致病因子有所不同,在当今社会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竞争及压力大、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心理失衡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致病因素;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要有正常的生理机能做依托。"神本于形"这一基本思想贯穿于对所有心理活动的解释中。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有五神说,即神、魂、魄、意、志五种心理活动,此五神本于五脏,即五神依赖于心、肝、脾、肺、肾脏而存,故五脏又称作五神之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其中"化五气"指的就是脏腑的生理机能,但五志过极则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故有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伤肝之说。剖析致病之本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反应的、代表的是人的情绪,是人的精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七情"过极必伤其正,正伤日久必损其根。因为人的心理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调控阈值,如果反复超过自己的耐受阈值,必然引起心神系统的紊乱、失调,时间久了必然启动重大疾病的基因程序,造成病理性的改变。
因此,可以说平衡针理论的病因学说充分体现了神形的对立统一。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很多致病因素是心理活动破坏了体内各系统平衡所致。研究表明,免疫反应是人体生理反应的重要环节,受控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包括了情绪等心理活动。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疾病形成。
1、"心神"调控论充分体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
中医学把大脑生理功能活动归属于心,心既是生理上的心,又含概了大脑的思维功能,实质上中医讲的"神"正与现代中枢相一致。《灵枢?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体是一整体,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统归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化五气、五气化五志,但五志过极均伤及心,所以"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思虑则伤心"(《素问?本病论》),故古人把心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准心所使也"。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脑为元神之府"学说,肯定了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源泉。基于以上理论,平衡针理论明确指出,在人体的自我调控、修复、平衡系统中,"心-脑"调控是根本,符合"凡刺之本,必本于神"之古训。
2、中枢治疗充分体现"必先治神"
平衡针的治疗定位首先定位于心神即大脑高级中枢系统,也就是中医讲的治"本"。笔者认为中医讲的"本"就是"心"。"心"就是人体最高平衡系统 ......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 王文远
[提要] 目的:学习探讨内经?针刺"真"与"神"的理论内涵,指导于临床。方法:通过针刺"靶点"与"靶位" 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等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得气(针感)是"凡刺之真"的具体体现,调节心神(中枢)是"必先治神"的关键。结论: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正确的,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内经/刺之真/先治神/平衡针灸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保命全形论》,其意在于强调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治疗中居首要地位。《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根据40余年临床感悟,结合所创平衡针技术,略陈管见,浅析如下。
一、形神合一,神是统帅
"形"是生命物质活动的主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本质。掌握针刺的真正技术关键在于治疗生命之神。"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和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黄帝内经》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以"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形与神俱"之重要性。因此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和谐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以,《内经》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列治神为疗疾之首。《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又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可见,"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提出是以"形神合一"学说为基础的。而根据中医对"神"的定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主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可见,"先治其神"之"神"是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辩证统一。形的定位是指人的有机整体,其神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定位和遗传基因程序的定位。中医中的"神"符合现代科学大脑中枢的定位。
二、治神守神,神是关键
根据王冰的注释:"专其精神,寂无动乱,刺之真要,其在斯焉!"指的是医者在针刺时神定而气随,对医者之要求要守神。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写道:"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则是要求在病人精神会聚和安定的情况下即守神状态下针刺。而《素问?刺法论》指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要,非治疾也,故要养针和神也。"表明治神是指治病和养生总的要求和原则。本人认为,这才是"必先治其神"的真正内涵,而阐明医患双方精神意识活动与针刺疗效的重要关系、重视对病人情志调整、以及后世所谓治神针法均应理解为其外延。治神与守神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首先,医者针前首须静心安神,而后方能观患者之神,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在全面掌握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关键医生能否守神,掌握真正的针刺技术达到治疗患者之神的目的。
三、刺真治神,神是核心
在40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治疗思想贯穿始终,指导创立平衡针理论和技术。经多年大样本临床观察应用,显见其有效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自我修复的平衡系统,按照遗传基因程序来维系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强调"心神"在维持机体平衡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神"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年龄、性别、文化、职业、体质、遗传、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心理平衡产生反效应。心理平衡则是指人通过神经调控系统对一切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正确认识和反应。平衡医学注重疾病的时代特点,认为不同时代的疾病谱和致病因子有所不同,在当今社会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竞争及压力大、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心理失衡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致病因素;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要有正常的生理机能做依托。"神本于形"这一基本思想贯穿于对所有心理活动的解释中。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有五神说,即神、魂、魄、意、志五种心理活动,此五神本于五脏,即五神依赖于心、肝、脾、肺、肾脏而存,故五脏又称作五神之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其中"化五气"指的就是脏腑的生理机能,但五志过极则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故有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伤肝之说。剖析致病之本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反应的、代表的是人的情绪,是人的精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七情"过极必伤其正,正伤日久必损其根。因为人的心理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调控阈值,如果反复超过自己的耐受阈值,必然引起心神系统的紊乱、失调,时间久了必然启动重大疾病的基因程序,造成病理性的改变。
因此,可以说平衡针理论的病因学说充分体现了神形的对立统一。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很多致病因素是心理活动破坏了体内各系统平衡所致。研究表明,免疫反应是人体生理反应的重要环节,受控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包括了情绪等心理活动。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疾病形成。
1、"心神"调控论充分体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
中医学把大脑生理功能活动归属于心,心既是生理上的心,又含概了大脑的思维功能,实质上中医讲的"神"正与现代中枢相一致。《灵枢?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体是一整体,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统归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化五气、五气化五志,但五志过极均伤及心,所以"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思虑则伤心"(《素问?本病论》),故古人把心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准心所使也"。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脑为元神之府"学说,肯定了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源泉。基于以上理论,平衡针理论明确指出,在人体的自我调控、修复、平衡系统中,"心-脑"调控是根本,符合"凡刺之本,必本于神"之古训。
2、中枢治疗充分体现"必先治神"
平衡针的治疗定位首先定位于心神即大脑高级中枢系统,也就是中医讲的治"本"。笔者认为中医讲的"本"就是"心"。"心"就是人体最高平衡系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