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中西汇通医经精义.txt
http://www.100md.com
美国倪海厦人纪中医,倪海厦人紀系列所推荐优质的中医书籍
参见附件(120kb)。
<篇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书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作者:唐宗海着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守方隅之见者。不能驰域外之观而好高务广。辈又往往舍近求远。趋新奇而废正道。如陈相师许行梁武尊佛氏不已
乎然。果能择善而从。则又如赵武灵王易胡服习骑射遂霸天下。盖穷变通。久不拘于墟也。方今四海为家。五洲同轨
自鸿荒以至今日天地开辟于斯为盛举。凡三才之所有百族之所宜。上可损益乎。古今下可参酌乎。中外要使善无不备美
无不臻驾三皇而轶五帝。岂独一材一艺彰明较着于天下已耶。夫医其小焉者也。然即以医论之五行列于洪范为调变阴阳
之资十全重于周官实康济斯民之助。故自轩岐以逮仲景医法。详明与政治声教相辅佐。晋唐以后渐失真传。宋元以来尤
多纰谬。及今泰西各国通于中土。不但机器矜能即于医学。亦诋中国为非。岂知中国宋元后医诚可訾议。若秦汉三代所
传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迥非西医所及。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误。不及此时厘正医道贻害生民。不知
凡几余以菲材值古今大变局时自顾一手一足毫不能扶持中外。惟于医道尝三致意因摘灵素诸经录其要义兼中西之说解之
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冀五大洲万国之民咸无夭札始无歉于寸心。夫医其小焉者也。所望贤士大夫采风
观政弃短取长得推行尽利之方策长治久安之术。俾中外交泰同登熙 雍和之盛。则诚尽美尽善矣医其小焉者也。
\x时大清光绪十八年岁在壬辰秋九月蜀天彭唐宗海容川叙于黄歇浦上袖海山房\x
<目录>
<篇名>例言
属性:一唐宋以后医学多讹。西法近出详形迹而略气化得粗遗精皆失也。因集灵素诸经采其要语分篇详注为救其失起见非
好辩也识者谅之。
一每篇标题四字以别章节。知非着述体裁。然使学人先知纲目易于寻求不嫌有乖大雅也。
一是书注释多由心得。实皆以经解经毫无杜撰间采西法或用旧说总求其是而已。
一是书期于实用与各种经古文词不同。故解义训诂无汉宋门户之分。亦无中西异同之见。要使经旨皎然足裨实用为
有益于世耳。
一中国脏腑图。皆宋元后人所绘与人身脏腑真形多不能合。故各图皆照西医绘出较旧图实为美善。
一中国医林改错曾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足见中国脏腑与西人原无差别。因采其图以为印证。
一所采西人脏腑图。非但据西人之说。实则证以内经形迹丝毫不爽以其图按求经义则气化尤为着实。
一十二经脉奇经各穴。皆西医所不能知。因采铜人图绘出。意在发明经旨穴不尽载。惟采有关经气者详悉注之。
一胃五窍及三焦。中西皆无其图。今特本内经之义切实绘出。揆之西人形迹亦无不合。足见西人虽详于形迹而犹未
及内经之精。
一是书方证未能详列然于审证处方之理。业经发明则权衡在我。无论中西各医书皆有裁别不致迷眩。是医学正本清
源之书也。
一是书所引内难经文未及其半。然大义微言采注已备熟。此后再读全书自能涣然冰释。
<目录>上卷
<篇名>人身阴阳
属性:西医谓造化主。惠育群黎。所谓造化主。即天地之神也。与中国人本天地之中以生之义。不谋而合。但语言文本。
略不同耳。兹且举天地生人之理。先注明之。天地只此阴阳。化生五运六气。人身秉此阴阳。乃生五脏六腑。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凡人未生之前。男女媾精。而成此胎孕。即本天地水火之气而交媾也。既生之后。鼻息呼吸。得天之阳以养气饮食
五味。得天之阴以养血是未生之前。既生之后皆无不与天相通。而所以相通之故。则以人身之阴阳实本于天地之阴阳而
已。西洋化学。言人吸空中养气而活。所谓养气。即天阳也。至于饮食五味。不知是地之阴质。虽西医书先有博物一篇。
而未将阴阳两字分晰。究不得其主宰。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人身之阴阳互为功用。阳无阴则亡。阴无阳则脱。阴主藏精于内。而阴中之气。乃常亟起。以应乎外。有如皮肤在
外属阳。而在内之血液。必达于皮肤。以为毛为汗。气退场门鼻为阳。而在下之水津。必出于孔窍以为津为液。此即亟起
应阳之一端也。又亟与极通。阴精生阳气如太极之动而生阳也。故曰起亟。阳者阴之卫也。有阳卫于外。而阴乃固于中。
譬之女子之胎。内有血衣是阴也。其外先有水衣包之。水衣包血衣。此即阳卫于外。阴乃得固之义。又如伤寒。邪入皮
毛。继乃传经入里。盖因阳不卫外。是以阴不能固于其内。此可见阴阳交互之理。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就人浑而论之。则在外者。皮肉筋骨皆属阳。在内者。五脏六腑皆属阴。若就人身分而论之。则背象天覆为阳。督
脉统之而太阳经全司之腹象地载为阴任脉统之而太阴经全司之再以脏腑分论之。则五脏主藏为阴。六腑主泻为阳。夫外
为阳。而有腹背之阴阳者。阳中有阴阳也。内为阴。而有脏腑之阴阳者。阴中有阴阳也。人必先明天地阴阳之理。而后
知人身之气化。西医剖割视验。人之背面前面左右内外。层折详矣。而不能将各层分出阴阳。则上知其形。不知其气。
以所剖割只能验死尸之形。安能见生人之气化哉。
此节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文合为一章。以为医理之大源也。
五脏所生。
天有五气。地有五行。人本天地之中以生。而有五脏。脏者藏也。藏天地之精气。所以成其形而为人也。故欲知人
身之阴阳。须先知五脏之气化。
东方生风。
东方于卦为震。于时为春。阳气发动。而阴应之。遂生风气。风气者。乃天春生无形之气也。西洋天学。言空气有
冷热相吸而成风。夏月热带在北。则风从南至。冬月热带在南。则风自北来。内经所谓东方当南北之间。是西洋言风之
往来。内经则风所从生。南北是阴阳两殊。故风从此异。东方是阴阳交应。故风从此生。内经探生风之源。比西洋更精。
风生木。
由无形之五气。生有形之五行。春气所生为甲乙木。西洋格致。皆以草木有根芽子核而生。然当天地开辟。实有风
气。而后化生草木即以芽核论之。仍是秉风气所生。盖地土阴质。得发动之阳气。即风气也。邵康节所谓地下。有雷声
春光弥宇宙是矣。既萌芽后。则感受空中之风。而天又有风星。以司其气化。虽西洋有引土膏吸炭气之说。亦只是火来
就木水来生木。而究木之体。则总属风气。盖在天则木本风化而在人则肝为风脏。
木生酸。
有木之形。即有性味。木之味酸。故凡果实。味皆带酸。变酒为醋。亦只是风气酿成。
酸生肝。
五气五行。亦既朕兆而成性味矣。然后人得秉之而生五脏。秉风木之气所生。则为肝脏焉。盖人所以日食五味者。
借以生养五脏也。酸味入腹。则生养肝脏焉。子孕母腹中。亦赖母所食五味合之气血以生五脏 ......
<篇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书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作者:唐宗海着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守方隅之见者。不能驰域外之观而好高务广。辈又往往舍近求远。趋新奇而废正道。如陈相师许行梁武尊佛氏不已
乎然。果能择善而从。则又如赵武灵王易胡服习骑射遂霸天下。盖穷变通。久不拘于墟也。方今四海为家。五洲同轨
自鸿荒以至今日天地开辟于斯为盛举。凡三才之所有百族之所宜。上可损益乎。古今下可参酌乎。中外要使善无不备美
无不臻驾三皇而轶五帝。岂独一材一艺彰明较着于天下已耶。夫医其小焉者也。然即以医论之五行列于洪范为调变阴阳
之资十全重于周官实康济斯民之助。故自轩岐以逮仲景医法。详明与政治声教相辅佐。晋唐以后渐失真传。宋元以来尤
多纰谬。及今泰西各国通于中土。不但机器矜能即于医学。亦诋中国为非。岂知中国宋元后医诚可訾议。若秦汉三代所
传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迥非西医所及。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误。不及此时厘正医道贻害生民。不知
凡几余以菲材值古今大变局时自顾一手一足毫不能扶持中外。惟于医道尝三致意因摘灵素诸经录其要义兼中西之说解之
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冀五大洲万国之民咸无夭札始无歉于寸心。夫医其小焉者也。所望贤士大夫采风
观政弃短取长得推行尽利之方策长治久安之术。俾中外交泰同登熙 雍和之盛。则诚尽美尽善矣医其小焉者也。
\x时大清光绪十八年岁在壬辰秋九月蜀天彭唐宗海容川叙于黄歇浦上袖海山房\x
<目录>
<篇名>例言
属性:一唐宋以后医学多讹。西法近出详形迹而略气化得粗遗精皆失也。因集灵素诸经采其要语分篇详注为救其失起见非
好辩也识者谅之。
一每篇标题四字以别章节。知非着述体裁。然使学人先知纲目易于寻求不嫌有乖大雅也。
一是书注释多由心得。实皆以经解经毫无杜撰间采西法或用旧说总求其是而已。
一是书期于实用与各种经古文词不同。故解义训诂无汉宋门户之分。亦无中西异同之见。要使经旨皎然足裨实用为
有益于世耳。
一中国脏腑图。皆宋元后人所绘与人身脏腑真形多不能合。故各图皆照西医绘出较旧图实为美善。
一中国医林改错曾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足见中国脏腑与西人原无差别。因采其图以为印证。
一所采西人脏腑图。非但据西人之说。实则证以内经形迹丝毫不爽以其图按求经义则气化尤为着实。
一十二经脉奇经各穴。皆西医所不能知。因采铜人图绘出。意在发明经旨穴不尽载。惟采有关经气者详悉注之。
一胃五窍及三焦。中西皆无其图。今特本内经之义切实绘出。揆之西人形迹亦无不合。足见西人虽详于形迹而犹未
及内经之精。
一是书方证未能详列然于审证处方之理。业经发明则权衡在我。无论中西各医书皆有裁别不致迷眩。是医学正本清
源之书也。
一是书所引内难经文未及其半。然大义微言采注已备熟。此后再读全书自能涣然冰释。
<目录>上卷
<篇名>人身阴阳
属性:西医谓造化主。惠育群黎。所谓造化主。即天地之神也。与中国人本天地之中以生之义。不谋而合。但语言文本。
略不同耳。兹且举天地生人之理。先注明之。天地只此阴阳。化生五运六气。人身秉此阴阳。乃生五脏六腑。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凡人未生之前。男女媾精。而成此胎孕。即本天地水火之气而交媾也。既生之后。鼻息呼吸。得天之阳以养气饮食
五味。得天之阴以养血是未生之前。既生之后皆无不与天相通。而所以相通之故。则以人身之阴阳实本于天地之阴阳而
已。西洋化学。言人吸空中养气而活。所谓养气。即天阳也。至于饮食五味。不知是地之阴质。虽西医书先有博物一篇。
而未将阴阳两字分晰。究不得其主宰。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人身之阴阳互为功用。阳无阴则亡。阴无阳则脱。阴主藏精于内。而阴中之气。乃常亟起。以应乎外。有如皮肤在
外属阳。而在内之血液。必达于皮肤。以为毛为汗。气退场门鼻为阳。而在下之水津。必出于孔窍以为津为液。此即亟起
应阳之一端也。又亟与极通。阴精生阳气如太极之动而生阳也。故曰起亟。阳者阴之卫也。有阳卫于外。而阴乃固于中。
譬之女子之胎。内有血衣是阴也。其外先有水衣包之。水衣包血衣。此即阳卫于外。阴乃得固之义。又如伤寒。邪入皮
毛。继乃传经入里。盖因阳不卫外。是以阴不能固于其内。此可见阴阳交互之理。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就人浑而论之。则在外者。皮肉筋骨皆属阳。在内者。五脏六腑皆属阴。若就人身分而论之。则背象天覆为阳。督
脉统之而太阳经全司之腹象地载为阴任脉统之而太阴经全司之再以脏腑分论之。则五脏主藏为阴。六腑主泻为阳。夫外
为阳。而有腹背之阴阳者。阳中有阴阳也。内为阴。而有脏腑之阴阳者。阴中有阴阳也。人必先明天地阴阳之理。而后
知人身之气化。西医剖割视验。人之背面前面左右内外。层折详矣。而不能将各层分出阴阳。则上知其形。不知其气。
以所剖割只能验死尸之形。安能见生人之气化哉。
此节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文合为一章。以为医理之大源也。
五脏所生。
天有五气。地有五行。人本天地之中以生。而有五脏。脏者藏也。藏天地之精气。所以成其形而为人也。故欲知人
身之阴阳。须先知五脏之气化。
东方生风。
东方于卦为震。于时为春。阳气发动。而阴应之。遂生风气。风气者。乃天春生无形之气也。西洋天学。言空气有
冷热相吸而成风。夏月热带在北。则风从南至。冬月热带在南。则风自北来。内经所谓东方当南北之间。是西洋言风之
往来。内经则风所从生。南北是阴阳两殊。故风从此异。东方是阴阳交应。故风从此生。内经探生风之源。比西洋更精。
风生木。
由无形之五气。生有形之五行。春气所生为甲乙木。西洋格致。皆以草木有根芽子核而生。然当天地开辟。实有风
气。而后化生草木即以芽核论之。仍是秉风气所生。盖地土阴质。得发动之阳气。即风气也。邵康节所谓地下。有雷声
春光弥宇宙是矣。既萌芽后。则感受空中之风。而天又有风星。以司其气化。虽西洋有引土膏吸炭气之说。亦只是火来
就木水来生木。而究木之体。则总属风气。盖在天则木本风化而在人则肝为风脏。
木生酸。
有木之形。即有性味。木之味酸。故凡果实。味皆带酸。变酒为醋。亦只是风气酿成。
酸生肝。
五气五行。亦既朕兆而成性味矣。然后人得秉之而生五脏。秉风木之气所生。则为肝脏焉。盖人所以日食五味者。
借以生养五脏也。酸味入腹。则生养肝脏焉。子孕母腹中。亦赖母所食五味合之气血以生五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12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