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张文兵反阿是穴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9177
阿是穴斜刺.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8kb)。

    阿是穴斜刺

    所谓"阿是穴斜刺"就是把针灸针直刺过皮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以后,将针体倾斜并调整针尖的指向,使针斜行刺入损伤肌束的治疗方法。山西一位医生用阿是穴斜刺温针治疗肌肉劳损疗效显著。这种疗法源自2000年前《灵枢经》的《经筋第十三》和《官针第七》中的记载:对肌肉损伤的治疗时要"以痛为腧",就是后世所谓的"阿是穴";针法中的"浮刺"、"合谷刺"等都是斜刺。由于肌肉损伤的特点,在使用和继承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把"以痛为腧"发展为"以损伤的肌束为主、疼痛为辅"确定阿是穴,"浮刺"、"合谷刺"等斜刺针法不变,但在针尖刺入损伤肌束的最硬(或最疼)的部位里,患者会感到酸涨或酸涨缓解后即可退针,基本上并不留针,也不需要用火针、温针、电针或其他辅助手法。这一疗法对治疗急性和慢性肌肉损伤、对不同年龄、性别、优秀运动员和青少年运动员,工厂的职工,教师、干部、中老年人以及外国患者的急性或慢性肌肉损伤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他们恢复了正常的训练、工作和生活。三十年来的临床实践结果表明:这一疗法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持久稳定、费用低、操作简便等突出优点。

    用免疫电镜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阿是穴斜刺是通过加强收缩蛋白的组装、合成,促进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的。由于阿是穴斜刺是通过促进结构恢复正常而使运动功能恢复、疼痛缓解,因此这一疗法具有稳定 持久的疗效而不是一时性的麻醉镇痛作用。 从我们对于针刺治疗肌肉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联想到针刺疗法的作用究竟是主要是治痛或镇痛还是治病?病可能有痛,但痛是病征、是结果,不是原因。但是仅仅不感到疼痛常常不等于病治好了。因此,应该为针刺疗法的作用主要在于治病,病好了痛就消失了。

    多年以来,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目前还不能治愈并伴有疼痛的疾患应用镇痛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是必要的。是不是应该主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怎样使组织结构恢复正常的研究?。当然,取阿是穴斜刺肌肉使肌肉的结构恢复正常的机理和循经取穴治疗各种疾病的机理是不同的。但扶正祛邪则是完全一致的。希望今后对于针刺的研究更多关注疾病致病的机理和针刺治病机理的研究。然而,这一工作需要很多代人、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尽早地把针刺的研究工作的重点从治痛转向治病就显得更加必要。

    "全穴斜刺法":曾看到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其要点是在阿是穴旁开1~2寸处下针,斜刺至阿是穴深处,其疗效远比在阿是穴直刺为好。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其要点是要使针尖到达痛点深处后,再进针0.5~1寸,结果疗效更好。受此启发,既然穴位呈近似圆柱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该让针体最大范围地透过呈卵圆体之穴位的有效刺激区的纵轴线,才能提高疗效。基于上述认识,对除危险区以外的穴位采用一种新的定位和针刺方法---"全穴斜刺法",取得了远比传统定位和针刺方法更好的疗效。其基本操作方法分作针刺较深的穴位和只能平刺的浅表穴位两类。

    多针斜刺压痛点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216例

    1 临床资料本组216例均经专科检查确诊,为颈肩腰腿部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的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以及因退行性骨关节病所致的周围软组织损伤。男142例,女74例;年龄18~78岁,平均49岁;病程:损伤当日至3个月102例,3个月以上至18年114例。

    2 治疗方法依患者主诉,运动障碍和触诊结果,确定受损软组织的位置、深浅、走向、范围及其最痛点,沿肌肉长轴,取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进针后,注意保持针的斜行走向(约45度角),使之能准确地刺入受损软组织的最痛点处,可刺到骨膜或肌腱附着处。当有明显针感时留针,每针间距0.2~0.5cm,一般用4~8针,留针时不行针,时间视针感消失快慢而定,但对劳损者以30分钟左右为宜。在出针过程中,患者感到针感突然加强时,应暂停出针,待针感重新减弱后,再将针完全退出。一般每日针1次,急性损伤组3次为一疗程,劳损组7次为一疗程,1~2个疗程后随访或信访半年统计疗效。

    注意事项:(1)斜刺效果取决于是否准确刺入受损组织、保持进针后的走向;(2)原痛点经斜刺后疼痛消失,其邻近部位又有较强的痛点出现,这可能是受损所涉及的部位较多及强痛点对较弱痛点的"掩盖"作用所致,故每次针刺后,应注意观察分析,继续对其它痛点给予斜刺;(3)压痛点较多且程度差别不大,可依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对3~5个压痛点进行治疗;(4)针刺后,第2天如出现症状加重,但第3天会显著好转,这可能反映了针刺具有调整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后作用或是个体对针刺的反应不同,这样以间隔1~2天治疗1次为宜。

    针刀斜刺

    一.概论

    针刀技术推广20年来,以简、便、廉、验治疗软组织损伤而被社会广泛认可。虽然多数患者能接受针刀治疗,但也有不少人恐惧针刀治疗所带来的痛苦,这些人往往需先局麻而后施针刀术。针刀医学治病的目的就是要减轻患者痛苦。如何将针刀施术痛苦降到最低限度,作者近3年来将针刀传统的施术模式改为斜刺,并对其机理作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而且取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二.传统的针刀术忽视了针的作用

    按照朱汉章老师的四步针刀操作规程和闭合性手术入路方法,进行临床施术工作,不少患者虽然接受了针刀治疗,但内心对疼痛的恐惧渐渐加大,部分人进而惧怕针刀治疗。如何在针刀施术时达到基本不痛,是笔者长期冥思苦想的问题。作者有机会学习了卢氏针灸斜刺的理论,受益非浅。目前国内多数同仁采用的方法:一是快进快出,二是在多部位直刺后留置针刀。无论是哪种方法,其痛苦是肯定的。有的同行说,这叫以痛治痛,效果更好。多数人常常重视刀的作用,总怕哪一块肌腱、韧带没有切开,而不太相信有针的作用。笔者自己过去也一直持这种观点。

    三.针刀斜刺软组织损伤机理

    卢氏在研究运动损伤中,通过近三十年的基础医学研究和实践,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当骨骼肌超过习惯性负荷工作致力平衡失调后,肌肉就发生延迟性收缩蛋白降解,从而导致收缩结构改变或解体的现象。当针刀斜刺进入损伤软组织时,肌肉中收缩蛋白马上出现组装、合成,收缩结构功能即时恢复,酸、胀、痛很快消除,带来稳定持久的疗效而不是一时性的镇痛。值得重视的是,斜刺治疗肌肉损伤是通过外周机制实现的。在分别破坏脑、脊髓、阻断运动终板的功能以及对离体肌肉等做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后,仍然能够观察到针刺有促进肌肉功能和结构恢复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斜刺促进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理主要不是通过神经的调节 ,而是通过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外周机制调节的。

    笔者感悟,卢氏所研究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机理是加强肌肉中收缩蛋白组装、合成,与朱汉章老师所认识的针刀调节电生理线路系统的机理有惊人相似之处。

    四.针刀斜刺要领

    1.针刀入路的选择:针刀临床主要用于松解软组织,而大多数疼痛或酸胀及功能障碍也是发生在软组织之中。在鉴别诊断后,医生根据患者主诉、运动障碍和触诊结果,能快速确定受损最痛点的位置,受损肌肉的名称、层次、深浅和肌肉的长轴。根据最痛点的位置,施术者选择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