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 中医医史
编号:12330579
近代中医药文化传媒先驱:董德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803期
近代中医药文化传媒先驱:董德懋

     1982年,董德懋与研究生一起研究医案。

    1981年,笔者有幸跟随董德懋学习,不仅学到恩师的精湛学术,还学到他不为名利,甘为铺路石,忠厚质朴的高贵品质。在恩师逝去十年之际,发此文以示悼念之情。

    董德懋(1912年~2002年),生前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改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主任医师,曾任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灸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

    董德懋致力于中医临床及中医期刊的编辑工作,在中医药理论和内、儿、针灸各科临床及中医药期刊的编辑皆有较深造诣。为近现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为中医药学术的继承和发扬做出很大贡献。

    从良师 夯实基础

    1926年至1933年,董德懋师从其岳父赵廷元,期间边学习边实践,习读通背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打下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
, http://www.100md.com
    1933年至1937年间,董师正式求学于北平施今墨开办的华北国医学院,不但学习了中医经典、内、妇、儿、针灸各科,还学习了西医的生理、解剖及日语、德语。先生毕业后被委任为华北国医学院副院长。董师常说:“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创办期刊杂志、编辑工作,自己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及群众基础,否则的话,病看不好,期刊杂志也不会办好的。”

    办期刊 传播中医

    1940年6月15日(民国二十九年)董德懋开办诊所期间,在施今墨先生的大力支持下,诸多同窗好友的协助下,自筹资金,自任社长、总编,创办了《中国医药月刊》达46个月之久,于1943年12月(民国32年)停刊。1947年10月,董德懋又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因战乱、交通运输,发行不能保障等原因,1948年9月停刊。

    1951年2月,董德懋创办了《北京中医月刊》,因全国展开了公私合营运动,个体诊所必须办成集体联合诊所,1954年12月停刊。1955年交国家正式出版,改名为《中医杂志》,1959年《中医杂志》并入中国中医研究院,成为全国级的中医学术刊物。
, 百拇医药
    民国时期创办发行杂志,没有文印电脑科技,更没有快速便捷的交通及通讯,当时的工作难度及花费成本很大。《中国医药月刊》创刊号、编后语称:“本刊为发扬国医学术、普及医药知识为宗旨。”这正如左竞公所说:“为什么董德懋先生创办这个刊物,大概是感觉国医在今日所处的环境,几有消灭的危机,若不极力起来挣扎,一方面唤起同道速觉醒,一方面将四千年的固有国粹振兴起来,恐怕我们这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要在科学袭击里摧毁无存了。”“我们读到《中国医药月刊》的时候,都最爱不释手,这种羡慕真是非笔墨可形容的。”

    招贤士 大展宏图

    董德懋为将《中国医药月刊》办好,还聘请施今墨、官翼贤为医学顾问。为了启迪后学、学习先贤名医的治学观念,董师从第三卷第一期开始,刊登了当时全国名医的个人传略,有施今墨、肖龙友、孔伯华、汪逢春、陆渊雷、章次公等人,及其学术观念、治学态度,同时还配有照片。这已成为近代中医学史上宝贵的史料。

    《中国医学月刊》在当时已成为北平市乃至全国有较高声誉的中医期刊,这其中,既有名医各家思想的展现,也有普通的学术见地,同时也有科普类文章。董德懋曾说:“杂志要求‘杂’,不仅编辑人员要成为‘杂家’,在文稿的形式和内容上也要求‘杂’,不仅要有高水平的‘阳春白雪’,也需要通俗普及的‘下里巴人’,这样才能扩大杂志的发行量,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中国医药月刊》开设的栏目有“笔记”、“随笔”、“读者园地”、“文苑”、“杂俎”、“讲座”、“临床治验”、“针灸研究”等。《中国医药月刊》的发行量步步增长,还在天津、上海、河北、山东等地开设了分社。
, 百拇医药
    参西医 创新医学

    辛亥革命后,由于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对中医学带来很大冲击,当时有两种认识,两种不同态度的人。一种人是保持现状,固步自封,排斥西医;一种是接受西医知识,借助西医知识而为我用,以改进中医。《中国医药月刊》选择的是后者,使之变为新的中医学。董师认为:“今后愿我同道,苟能共国努力,不存门户之见。以学术为前提,不泯灭中医之长,不回护中医之短,利用科学方法,以求治疗之真理,则中医学必将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月刊中发表了一系列此类的文章以主张中西汇通,而创办新医文章中曾说:“所谓新医,不是现代新医之所谓新旧,是采集世界医药学说和我们国医国药融于一炉,冶于一盆,把它们亲密地结合起来,不是单纯的中医,也不是单纯的西医。”

    在民国时期提出“废止”、“取缔”中医的鸦噪雀鸣声中,国外尤其是日本却在认真地研究中医,董德懋在《中国医药月刊》刊载了几篇译自日本学者的文章,例如魏萱译自日本医家、学习研究《内经》理论非常深刻的“内经系统”论文。当时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由此,董德懋对西医不反对,主张借鉴,对中医绝不可遗弃,形成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

    董德懋的一生勤于学习,善于临床,创办期刊杂志,为中医专业的振兴,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做出较大的贡献。在中医近代史上,我们不会忘记这位中医学家,中医编辑学家,中医药文化传媒的先驱。, 百拇医药(王玉生 张兆臣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