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发凉 排除器质病变后再调理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手脚怕凉成了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医师曹建春表示,手脚发凉在普通人群中很常见,在中青年女性中的发生率高达10%左右。
先排查器质性疾病
临床上,患者出现发凉部位多为手、脚、关节、背部,很多患者不仅在冬季出现症状,在夏季也十分怕冷、怕风、怕吹空调电扇,只是症状在冬季更为明显,发展严重还会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曹建春表示,出现以上症状应对病因进行辨别,看属于功能性病变还是器质性病变。
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变。曹建春表示,常见器质病变有三种。1.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通道,出现动脉硬化后,血管内会形成斑块,造成通路狭窄、闭塞,如果狭窄到一定程度,肢体尤其是手脚就会出现怕冷的症状。需要提示的是,如果患者出现单侧肢体怕凉疼痛、脉搏减弱,往往都是病理性血管狭窄、缺血造成的,而不是功能性问题。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20-40岁间的青年男性,多有长期吸烟史。病情初期患者肢体缺血,症状以四肢末端皮肤发凉,色泽苍白为主,这段时间功能性原因大于器质性因素;等发展到营养障碍阶段,病情逐渐加重出现持续性疼痛症状;再继续发展到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可能出现溃疡形成、坏疽等严重症状,需要引起注意。3.大动脉炎。表现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可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也可引起肢体的怕凉、无脉搏等表现。
, 百拇医药
出现手脚发凉的症状之后,如果患者担心有以上器质疾病,最简单的方法是到周围血管科或血管外科诊治。根据病情选用动脉彩超检查,这项检查无创、价廉、可重复、准确性高。此外,手脚发凉还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比如低血糖的会出现四肢冰凉、昏厥、头汗出;另外手脚冰凉还可能是休克前、失血、外伤、心脑血管疾病、剧烈疼痛的外在表现,预示着严重疾病需要引起关注。
除了器质性病变,微循环障碍、末梢动脉痉挛、末梢神经感觉异常等因素也可导致肢体怕凉。主要表现为肢体皮肤温度暂时性降低,经过保暖或休息后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或主观感觉怕凉,但肢体温度正常。这时下肢的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上肢的桡动脉、尺动脉等末梢动脉搏动是正常的,临床辅助检查也没有问题,这可以与器质性病变相区别。
饮食 运动 改善微循环
手脚冰凉常有一定诱因,以受风、受寒为主。中医认为阳气卫外,有防卫功能,白天运行于体表,夜间入内。人入睡后抵抗力降低,风邪、寒邪容易侵袭体内。曹建春表示,门诊中经常有患者在受风、受凉后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建议无论冬夏季节睡觉时都要盖好衣被,上要过肩,下要盖住脚底。
, 百拇医药
器质性病变要及早到医院专科就诊。而对于功能性改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并采取相应调护措施。
1.饮食调节。手脚发凉原因为阳气亏虚不达四末,适合用益气温阳的食物调节。常见的有桂圆、肉桂、苏叶以及辛香的调料。我国南北方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北方主食以小麦为主,南方多吃水稻。小麦性平偏凉,适合搭配辣椒、胡椒、芥末、大蒜、青葱等辛香调料可使食物搭配更加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补充维生素E与烟酸的食物有助于末梢血液循环的畅通。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西红柿、胡萝卜、橄榄、莴苣。烟酸在动物肝脏、鸡蛋、牛奶、糙米、全麦食品、芝麻、香菇等食物中含量较为丰富,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可扩张末梢血管,改善手脚冰凉症状。
2.运动调节。有手脚冰凉症状的人们也可在生活中多进行手脚锻炼,促进气血运行、加快新陈代谢速度,改善末梢循环不好的问题。如果室外天气寒冷,在外出前可在室内做20分钟左右的准备活动,原地脚尖绷直上下轻度跳跃。很多人都有走步锻炼的习惯,曹建春建议大家在走路时不能只锻炼下肢,双手要跟随步伐节奏大幅度摆臂,手肘摆到胸前心脏同高的位置。“很多人活动存在下肢活动多,上肢活动少的误区,上下肢通体协调的运动才有益健康。”
, 百拇医药
延伸阅读
中药外洗 驱寒疗效好
生活中,不少百姓用红花泡脚,曹建春表示,红花泡脚对身体有益,但对改善肢体发凉的作用不大。临床上有一种中药外洗的方法,对改善症状有很好疗效。大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
取桂枝20-50g,木瓜20g、千年健20g、苏木20g、红花10g、干姜20g、附子20g、路路通20g、牛膝20g配在一起煎成2000毫升的药汤外洗,熬煎的过程与熬制中药过程一样,先用冷水泡3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再煎20分钟熬成药液后放凉到40度左右泡脚。泡洗的时间为30-4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泡洗是药汁温度一定不能过热,药理作用不靠温度而是靠药物发挥疗效。对于小腿等泡不到的部位,可用毛巾蘸药汁热敷。寒痛洗剂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是个别患者有轻微过敏、出现皮疹现象。建议可隔日或者三日洗一次,过敏反应就能得到缓解。
11月中旬,北京天气转冷,这时开始泡洗正是时候。曹建春表示,连续三年冬天泡洗4-6周时间,对改善肢端循环以后有很大好处。临床上有70%的患者可通过中药外治的方法重获健康。 本报记者/田叶, 百拇医药
先排查器质性疾病
临床上,患者出现发凉部位多为手、脚、关节、背部,很多患者不仅在冬季出现症状,在夏季也十分怕冷、怕风、怕吹空调电扇,只是症状在冬季更为明显,发展严重还会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曹建春表示,出现以上症状应对病因进行辨别,看属于功能性病变还是器质性病变。
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变。曹建春表示,常见器质病变有三种。1.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通道,出现动脉硬化后,血管内会形成斑块,造成通路狭窄、闭塞,如果狭窄到一定程度,肢体尤其是手脚就会出现怕冷的症状。需要提示的是,如果患者出现单侧肢体怕凉疼痛、脉搏减弱,往往都是病理性血管狭窄、缺血造成的,而不是功能性问题。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20-40岁间的青年男性,多有长期吸烟史。病情初期患者肢体缺血,症状以四肢末端皮肤发凉,色泽苍白为主,这段时间功能性原因大于器质性因素;等发展到营养障碍阶段,病情逐渐加重出现持续性疼痛症状;再继续发展到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可能出现溃疡形成、坏疽等严重症状,需要引起注意。3.大动脉炎。表现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可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也可引起肢体的怕凉、无脉搏等表现。
, 百拇医药
出现手脚发凉的症状之后,如果患者担心有以上器质疾病,最简单的方法是到周围血管科或血管外科诊治。根据病情选用动脉彩超检查,这项检查无创、价廉、可重复、准确性高。此外,手脚发凉还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比如低血糖的会出现四肢冰凉、昏厥、头汗出;另外手脚冰凉还可能是休克前、失血、外伤、心脑血管疾病、剧烈疼痛的外在表现,预示着严重疾病需要引起关注。
除了器质性病变,微循环障碍、末梢动脉痉挛、末梢神经感觉异常等因素也可导致肢体怕凉。主要表现为肢体皮肤温度暂时性降低,经过保暖或休息后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或主观感觉怕凉,但肢体温度正常。这时下肢的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上肢的桡动脉、尺动脉等末梢动脉搏动是正常的,临床辅助检查也没有问题,这可以与器质性病变相区别。
饮食 运动 改善微循环
手脚冰凉常有一定诱因,以受风、受寒为主。中医认为阳气卫外,有防卫功能,白天运行于体表,夜间入内。人入睡后抵抗力降低,风邪、寒邪容易侵袭体内。曹建春表示,门诊中经常有患者在受风、受凉后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建议无论冬夏季节睡觉时都要盖好衣被,上要过肩,下要盖住脚底。
, 百拇医药
器质性病变要及早到医院专科就诊。而对于功能性改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并采取相应调护措施。
1.饮食调节。手脚发凉原因为阳气亏虚不达四末,适合用益气温阳的食物调节。常见的有桂圆、肉桂、苏叶以及辛香的调料。我国南北方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北方主食以小麦为主,南方多吃水稻。小麦性平偏凉,适合搭配辣椒、胡椒、芥末、大蒜、青葱等辛香调料可使食物搭配更加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补充维生素E与烟酸的食物有助于末梢血液循环的畅通。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西红柿、胡萝卜、橄榄、莴苣。烟酸在动物肝脏、鸡蛋、牛奶、糙米、全麦食品、芝麻、香菇等食物中含量较为丰富,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可扩张末梢血管,改善手脚冰凉症状。
2.运动调节。有手脚冰凉症状的人们也可在生活中多进行手脚锻炼,促进气血运行、加快新陈代谢速度,改善末梢循环不好的问题。如果室外天气寒冷,在外出前可在室内做20分钟左右的准备活动,原地脚尖绷直上下轻度跳跃。很多人都有走步锻炼的习惯,曹建春建议大家在走路时不能只锻炼下肢,双手要跟随步伐节奏大幅度摆臂,手肘摆到胸前心脏同高的位置。“很多人活动存在下肢活动多,上肢活动少的误区,上下肢通体协调的运动才有益健康。”
, 百拇医药
延伸阅读
中药外洗 驱寒疗效好
生活中,不少百姓用红花泡脚,曹建春表示,红花泡脚对身体有益,但对改善肢体发凉的作用不大。临床上有一种中药外洗的方法,对改善症状有很好疗效。大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
取桂枝20-50g,木瓜20g、千年健20g、苏木20g、红花10g、干姜20g、附子20g、路路通20g、牛膝20g配在一起煎成2000毫升的药汤外洗,熬煎的过程与熬制中药过程一样,先用冷水泡3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再煎20分钟熬成药液后放凉到40度左右泡脚。泡洗的时间为30-4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泡洗是药汁温度一定不能过热,药理作用不靠温度而是靠药物发挥疗效。对于小腿等泡不到的部位,可用毛巾蘸药汁热敷。寒痛洗剂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是个别患者有轻微过敏、出现皮疹现象。建议可隔日或者三日洗一次,过敏反应就能得到缓解。
11月中旬,北京天气转冷,这时开始泡洗正是时候。曹建春表示,连续三年冬天泡洗4-6周时间,对改善肢端循环以后有很大好处。临床上有70%的患者可通过中药外治的方法重获健康。 本报记者/田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