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滋润我成长的沃土 ——记浙江省宁波市招宝山街道社区医生何海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位被人们称为“年轻的名老中医”叫何海勇,因为他才34岁,但名气却相当大,其中医门诊量在宁波地区同行中独占鳌头。
这位农民家庭出身、有点腼腆羞涩的年轻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并没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社区为他搭建了提升中医药技能和服务的平台。何海勇颇有体会地告诉记者,社区最能养育中医人才,最能创造中医药服务业绩。
深入基层 苦练医技
何海勇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在招宝山街道及其周边农村远近闻名。记者前往采访这天,已是下午4时许,可何海勇的诊室内仍然挤满着就诊者,他们说都是上午挂的号。退休女工沈女士对记者说,她两年前舌苔很厚,精神很差,自从服用何 医生处方的中药后身体好多了,现在,她和她的亲友无论大病小病都找何医生看,即使排长队候诊也乐意等着。
, 百拇医药 招宝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凤岳向记者介绍,何海勇每天门诊平均达100余号,他从早上7点半起连续看病整整14个小时。何海勇有个习惯,就是不看完门诊病人不下班。
对何海勇的采访,只能安排在夜间。晚上8时过后,何海勇终于有时间和记者交谈:2004年,他从北京某民办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毕业并到京城某医院进修后,回到宁波家乡医院工作,拜宁波名中医徐文达主任中医师为师,通过刻苦钻研,使他终于掌握了一手精湛医术,擅长脾胃病和内科杂症诊治。
何海勇说,他很热爱中医职业,尤其喜欢到农村社区行医。他解释道,普通百姓对中医药很信任,基层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很大,社区可以使他更好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出于这样的考虑,2009年初,他响应“中医药服务进社区”的号召,主动要求来到招宝山街道当一名社区医生。
何海勇认为,要当好社区医生,单靠医术是不够的,最重要要有一颗中医人“仁爱之心”。他用自己的医术为病人无私奉献,口碑在患者中广为传播,以至他的门诊病人多得惊人。一年下来,他难得有几天休息,每天工作也无上下班之分,中餐往往是一盒蛋炒饭草草打发,然后就接着门诊。他觉得宁可委曲自己,也不能怠慢病人。由于长时间门诊多坐少动,他深受患双肾结石的困扰。一次,他肾结石病发作,自己打着点滴坚守在门诊工作岗位上。又一次,何海勇的妻子和女儿因呼吸道感染发高烧,双双住院7天。在这期间,何海勇叫来丈母娘照料妻儿,自己却始终没有离开过门诊岗位。
, 百拇医药
为了病人,何海勇付出很多,但他感到得到也不少。他说,在大医院看病单一,专科性强,作为年轻医生很难有那么多病人,很难有那么多病种接触;中医人才的成长强调临床实践,社区为他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所以他说他的技术提高从病人中来,治过的病多了,这看病的手段自然就高明了。
真情付出 不图回报
采访中,门诊一位患者对记者这样讲:“只要一看到何医生,病就好了一半。”这位患者告诉记者,何海勇对病人很热情,很耐心,不论职位高低或者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看病时,何医生不是一问一答,更多的是医生和病人的交流互动,这就使生病的人首先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招宝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凤岳对记者说,何海勇是一个人品素质好、医技服务好、医德医风好和群众口碑好的“四好医生”,尤其好在他把病人当朋友、当亲人,而不是只顾看病不顾生病的人,所以他总是带着笑容,用亲切的语言去拉近和患者的距离,并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为患者服务,从不图回报。
, http://www.100md.com
家住镇海区龙洋路的退休教师杨伟国,患有严重慢性支气管炎和头晕病,跑过多家医院,服过多种西药,效果不佳。去年4月,杨老师慕名来找何海勇,经何医生精心诊疗调理,杨老师的病情逐渐稳定,直至症状消失再无复发。杨老师的老伴患较重的高血压,也是吃了何医生开的汤药后,血压降了下来。为表示感谢,杨伟国和他妻子将一面写有“服务周到,医术高明”的锦旗特地送到何海勇的诊室,却被何海勇婉言谢绝了。他微笑着对杨老师说:“治病救人是我应该做的,能看到你们越来越健康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病人送的好多锦旗,何医生从来不挂。”何海勇的助手张慧说。张慧还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在何海勇诊室门口挂了“镇海青年名中医何海勇”的匾牌,可是“镇海青年名”这几个字却被何海勇割了下来,何海勇讲自己是不是名医无所谓,只要能看好病就行。
一不要扬名,二不谋私利,这就是何海勇的风范。一位患严重高血压伴胃肠功能紊乱的87岁老太病倒在床,患者家属问何海勇可否出诊,何医生二话没说就利用休息时间上门诊治,这一诊就是每周一次连续几个月,家属几次三番要给他出诊费均被谢绝。何海勇出诊无数,从不收分文报酬。
, 百拇医药
在社区行医虽很辛苦,但何海勇感到欣慰,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当他走在镇海区的大街小巷上,总有不少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主动热情地向他问候,这使他感到无比的温暖。
多劳多得 机制育人
获“浙江省示范社区卫生机构”称号的招宝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年来把扶持发展中医药列为工作的“重头戏”。他们从加强社区中医药队伍建设抓起,采取了许多催生中医药人才成长的举措,扩招了中医药人员,并使他们能在社区留得住、用得上。
何海勇说,他的成长全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培养。该中心出学费,使他通过浙江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取得了“专升本”学历。在社区行医,很受领导重视,也不存在论资排辈、你“西”我“中”、你高我低和正式工还是临时工等问题,同事之间以及领导与职工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工作上也很配合。他举了一例,他的门诊时常不能按时下班,中药房和收费员跟着拖班,同事们毫无怨言,这在城区医院办不到。他觉得正是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为自己的业务技术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 百拇医药
何海勇还以切身经历向记者谈到,他在社区行医几年来,从未发生过医患纠纷,没有一起投诉,倒是患者和病家对他的道谢、表扬声不断。何海勇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医生应做的工作,社区如此和谐的医患环境,驱使他一心一意当好医生。
何海勇联系自己的行医道路说到,如今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何必去挤城市医院的“独木桥”?他说,在社区工作的政治、经济待遇都不差,社区对他的业绩充分肯定,年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去年还被评为“镇海区十佳医卫工作者”,他每年的工资性收入达二三十万元。
对何海勇的高收入,王凤岳主任认为“劳有所得”应该拿。王凤岳说,该中心的门诊量连年猛增,其中一半以上为中医药诊疗,何海勇的业务量尤其高,为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该中心实行医疗劳务“多劳多得”的绩效工资制,奖金分配打破条条框框,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倾斜。王凤岳披露,他的年薪大约只有何海勇的三分之一,但王凤岳认为何海勇应该多得,因为何医生的业务成果与收入所得相比仍然是“单位得大头,医生得小头”。王凤岳讲,招宝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分配机制灵活,切实体现“按劳分配”,这叫机制养育人。, http://www.100md.com(章关春 通讯员 沈铁军 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