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药不要追着用(药师智囊团)
人种不同需试验,擅自使用有风险
专家小传
冀连梅,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剂师,致力于普及合理用药知识。
专家小传
张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
亲友得了难治的病,听说国外有特效药;孩子感冒,听说国外的止咳水效果更好;罕见病国内暂时还没有相关的药物……这些时候,国外批准而国内还没有的“新”药就成了不少人追逐的对象。那么,自己买来这些药物到底有没有效,其安全性又如何呢?《生命时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剂师冀连梅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张征。
新上市药:不同人种需重新试验。例如今年10月,美国刚批准上市的他喷他多口服溶液(一种止疼药),如果需要进入国内市场,就应当进行相应的试验。中国人比较注意养生,对疼痛方面药物的需求与美国的情况不同,这也是应当区别对待的。冀连梅告诉记者,国外批准上市的药物不一定有亚洲人种的试验数据,一些药物可能在不同人种间存在疗效和剂量的差异。以心血管药普萘洛尔(心得安)为例,若想使患者心率下降20%,其所要求的血浆药物浓度,黄种人比白种人低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剂量,美国人用起来刚好,中国人则可能因过量出现不良反应。张征也表示,当这些药物在国内经过临床试验后,这些不同将会在说明书中通过标注体现。如果使用新药,很可能因为缺少这方面的数据,不能获得合理的用药剂量。
常用药:国外药未必更好。国内的常用药能够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且效果肯定,没有必要盲目求“新”。如在一些妈妈中口碑不错的美国natrabio牌儿童感冒滴剂,效果不见得比国内的同类儿童药效果好。而且阅读外文说明书从而获得相应的用药指导,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很多人缺乏相应的英语阅读能力。说明书是用药的重要参考,如果不能弄懂说明书,对于用药的时间、剂量、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就难以明确。再者,即使能理解这些英文,如果没有专业的医药学背景,也不一定能理解某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中文的说明书就有很多人理解不正确,例如“顿服”是指“单位时间内将药一次性服用”,不少人就理解为“每顿饭时服用”。
罕见病用药:用国外药物前需签知情同意书。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对罕见病药物有快速审批通道,因此这些药往往会比国内上市的早。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没有相应药物,而病人又需要相应的治疗,如熊猫血(RH阴性血)妈妈可能需要使用到抗D免疫球蛋白,医生可能告知患者有此类药物。这时,就需要医患共同协商,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后,通过正当途径购得使用。
张征还提醒大家,从外国购买或从网上代购这些“新”药,如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维权难度非常大。两位专家都不建议大家盲目用国外“新”药,应以现有药物为主。▲
(鲍捷),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