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中医神志病由理论到临床的桥梁 ——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病医院院长赵永厚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等手段,研究神、志的本质及神志异常疾病,探寻其生理、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病医院院长赵永厚教授介绍,中医学自秦汉至明清即辑录了大量有关神志病理论的文献记载,也积累了丰富的神志病诊疗方法和方药,这些都是现代中医神志病学科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借鉴,亦是中医宝库留给现代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的宝贵遗产。在对中医神志病学历代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作为黑龙江省精神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主任,赵永厚在国内率先界定了中医“神、志”及“神志病”等的基本概念。他建议同道们深入探索挖掘中医神志病学理论内涵,不断探寻学科发展趋势,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神志病“体用学说”依据 “脑-脏腑-神”思想
赵永厚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学术成长的基础,是引领临床行为和制定临床决策的根本,构建契合于中医神志病学的理论体系,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医形神一元观系统阐释中医神志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搭建中医神志病由理论到临床的桥梁,这是中医神志病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及研究核心,也是中医神志病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赵永厚认为,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是根植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上的,同样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引下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