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说长道短
编号:12329574
@微博·中医药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827期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学中医,兴趣爱好是一回事,看病是一回事,看好病又是一回事。兴趣爱好者,可以品头论足,但多是空谈而已。看病者,学有渊源,各有师承,经验不同,体会各异,可切磋技艺。看好病者,切莫私藏,更勿保守,与同道分享,使更多的患者受惠。中医是一个大家庭,要和谐共荣。

    @赵昊鲁:

    中医关注生命现象本身和生命的发展趋势,更像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结合。当下的西医临床,特别是中国这种苏联思维影响下的西医临床,很多思维停留在牛顿式的古典主义中,不独对中医,即便是对进化论、基因、环境、心理与发育也不甚重视的。

    @中医田博士:

    如果我们中医只讲调理,最终一定会被现代医学替代。望中医学者深入研究疾病病理机制,开始关注中医治愈价值及其内在价值。我们现代中医是未来医学的真正引领者,只要我们敢于发展和拥有科学的态度。
, 百拇医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在国内总有些人把中医贬得一无是处,认为只有西医才是科学。他们盲目地否定中医,看不到中医在临床治疗以及养生保健中的巨大作用,反而认为中医有效不过是偶中。这些人应该来国外看看,在欧洲西医非常发达,但还有大量的疾病没有办法解决,病人反而求诸中医。

    

    @微博·中医药

    @中医唐云:

    中医之书宜于内经、伤寒、温病中下工夫,不宜初学时涉猎过杂,否则心无定见,易入歧途。内经示人以纲要,伤寒示人以法度,温病示人以变通。根基既稳,方可广读百家,取菁去芜,补己之不足,而成自家之体系。
, http://www.100md.com
    @金匮天宫:

    个人认为,当今媒体和一些业内人士过度宣传和透支养生文化,或多或少会在潜意识上误导民众,局限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更何况各地养生节目良莠不齐,很多时候造成民众误认误用。殊不知中医不等于养生,中医学数千年来都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民族原创科学,养生文化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组成而已。

    @仝小林北京 :

    如何选择汤丸?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此选汤用丸之基本。我治病,急危重难用汤,急病缓解后或慢病,则用丸散膏丹。盖由急病急治,大剂短程,首剂倍量,速战速决;慢病所成,冰冻三尺,需蚕食缓进,方可步步为营。蜜丸、服散、膏方、水丸,皆适宜慢调。消化道疾病,服散、蜜丸,可直达病所,疗效尤佳。

    @鲁国平先生:

    “因医致贫、因医返贫”体现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和医药产业结构问题。十八大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体现了党和国家改变群众医疗卫生条件的决心。个人也认同,只有发展中医药优势,打破西药壁垒,保护中药产业,才能真正解决民众“看病贵、吃药贵”的窘境。
, http://www.100md.com
    

    @微博·中医药

    @徽剑:

    中西医之争本来就无厘头。西医来华几百年了,经过发展也不再是早期的西医,应该改名为现代医学;中医可称为中华传统医学,是一门长期经验积累的理论。把早期的西医称为传统西方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雏形。不管中医、西医,都要向现代医学靠拢,发挥长处,病人只关心能不能治好病。

    @中医纪元:

    卫生部的科研经费不应该用于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中医已有的结论,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如果用到进行大样本长时间的统计调查,对比一种疾病的各种医疗手段的优劣上,将更有意义。
, 百拇医药
    @学习中医__葛亚平: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出路,但是中药药物成分分析,个人认为是极其初级的一步,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一步,是在邯郸学步。中医的理念非常好,人的健康生活是第一位的,消灭病毒是第二位的,而且恢复机体健康主要靠恢复受损机体的机能。如果有比较好的理论解释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态度,中医大有前途。

    @关秉俊医师:

    以往传统的中医正骨,如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被人嘲笑“照片上不好看”,没有科学道理,但是临床实践证明,机体功能恢复得最快。正确使用小夹板,积极管理,恰恰是贯彻了“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这个规律。因地制宜地调整小夹板,就是不断地在优化结构。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