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业界动态
编号:12339674
专家建议加大鲜药研究力度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4日 中国医药报 2012.12.24
     鲜药应用再现 教学研发落后

    近年来,北京等地的一些中医院引入了个别中药鲜药品种的使用,同时,我国对中药鲜药的研发在保鲜技术、工艺制备、成分与药效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处于劣势。日前,以金世元为代表的中医药专家,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癌症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鲜药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中药鲜药亟须科学开发和创新,建议国家加大对鲜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尽快将鲜药研发纳入发展计划。这既关系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保持中医药学术优势,又关系到我国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医中药的现代化。

    年轻医生不会用鲜药

    提起鲜药,许多年轻人可能并不了解。金世元介绍说:“鲜药就是指鲜活应用的药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名医都喜欢用鲜药,鹤年堂这些大药铺都有鲜药售卖。北京丰台的花农还开设了大棚专门种植药材,一年四季都能供应。一些不适合北京生长的药材,专门从外地组织货源以保证临床应用。”常用的鲜药品种有鲜薄荷、鲜佩兰、鲜藿香、鲜菖蒲、鲜竹叶、鲜枇杷叶、鲜石斛、鲜麦门冬、鲜北沙参等。
, 百拇医药
    据介绍,鲜药的应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此后历代医药学家也多有论述。尤其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确立,涌现出了一批擅用鲜药的医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至民国初年,各医家在继承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又发现了很多疗效优于干药材的鲜药,鲜药的品种和适应症日益扩大。

    专家表示,推动鲜药的应用并非无的放矢。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鲜药的应用从少到多、从简到繁,是因为历代医家发现,有些药材鲜用效果更佳,或是有些疾病应用鲜药疗效更好。然而,受采收和加工技术的限制,近几十年来我国朝着注重干药材、饮片炮制加工和成药方向发展,渐渐以干代鲜,中止了鲜药的供应。

    近年来,一些中医院恢复了个别鲜药的使用。在北京的一些医院,已经可以用上鲜茅根等常见鲜药。各地也出现了一些以应用鲜药为特色的医院,如北京广阳博海医院等。但由于鲜药供应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就基本绝迹了,现在广大中青年中医和中药人员对于鲜药都十分陌生。目前在临床上,注重并能灵活应用鲜药的医生不足千人。
, 百拇医药
    “虽然中药的前身都是鲜药,但医学院校并没有将其列入教科书,对于鲜药的优势及如何应用,学生们并不了解;加之鲜动物药的毒性较大,剂量难以掌握,容易让医生产生畏惧情绪。此外,由于鲜药难以运输、加工、保存,而大量使用鲜药需要一定的条件,药店和药房都不愿或难以经营此项业务。”中国癌症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建生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生研究员说。

    “这是对传统中药精华继承的一大损失,我们应该恢复鲜药的生产与使用,以便发挥其临床的治疗作用。”金世元建议,中医中药有关主管部门应对恢复鲜药生产与应用给予大力支持,组织恢复鲜药生产与供应;组织中医临床医生和医院中药房及中药店有关人员进行关于鲜药应用与管理的培训,促进鲜药的恢复使用;建议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有关中药教材中增加鲜药的内容。

    研发落后于德日英法

    “目前,国际上对鲜药的研究非常重视,开展了化学、药理、药效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疗效较好的鲜药制品,法国、英国、日本等国都取得了不少鲜药制剂专利。相比之下,我国对鲜药的研发已经处于劣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彭勇研究员介绍,目前我国有批准文号的以鲜药为来源的药品仅有4种,另有35种保健食品。
, 百拇医药
    据介绍,早在1985年,德国低古萨公司就已在我国申请了鲜春黄菊提取有效成分的专利。此外,许多国家陆续有活性成分保管完好的鲜药制剂问世。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里昂地区ARDEVAL试验药厂生产的SIPF口服液。该口服液是在-50℃低温下将鲜药精磨成微粒,并在悬浮液中添加乙醇,制成含醇量为30%的悬浮液,使悬浮液在恢复常温时不会发生酶反应而引起活性成分的变化。SIPF制剂含有鲜植物的全部成分,目前已有缬草、蒲公英、欧山植、黑加仑等植物的SIPF制剂问世。

    李建生认为,导致我国鲜药制剂研究落后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鲜药制药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为了不破坏其酶类、肽类、核苷类、挥发油类等有效物质,采集、运输、加工全过程都要在低温下进行,提取有效成分时不能用强酸、强碱或有机溶剂处理,企业投入费用高;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鲜药及鲜动物药还没有制定健全的质量标准,制药企业处于无章可循的尴尬境地。

    首都医科大学高益民教授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初限制鲜药发展的一些因素已经可以解决。低温保鲜、微波干燥、红外辐射、冷冻干燥、喷雾干燥、高温湿热蒸汽法等药材保鲜工艺研发成功,尤其是由北京鲜药研制中心、清华大学等首创的“低温冷冻现代生化分离提取工艺”,更是解决了动物药鲜用的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药物的生物活性成分,保持了核苷酸与分子环境的生态平衡,且质量稳定,易于吸收。

    与会专家建议,国家应尽早加大对鲜药研究的支持力度,尽快将鲜药研发纳入发展计划。具体来说,通过传统药物学研究,对本草文献记载、中医临床或民间可用的中药材鲜品中筛选有开发前景的鲜药,以主要药效为指标,进行干品与鲜品的化学成分物质基础对比研究;对鲜药的物质基础进行系统研究,找出鲜药具有独特疗效的活性成分和使之保持稳定的方法;制订适合中药鲜药的质量标准,并比较干、鲜品的药效异同;采用科学先进的制剂工艺,创制高水平的鲜药制剂。,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徐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