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信息
编号:12329499
少数民族医学历史寻迹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829期
     藏医学

    藏医学即西藏地区医学,它形成于吐蕃王朝时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藏医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佛祖创造说;本教创造说;藏族先民创造说。 吐蕃王朝时期,藏医学开始形成体系。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人藏,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据《吐蕃王朝世系明鉴》记载,文成公主人藏时带去大批书籍和工技人员(包括医工,即医生),还有“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疗论著四种”。有关医学论著,由汉医僧圣天及藏族译师达玛郭卡译成第一部藏文医书——《医学大全》。

    景龙四年(710),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第37代藏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又带去了一批汉族医生和医药书籍。这些医书后被译成藏文,又经吸收西藏民间及外国医学经验,约于8世纪上叶编成藏医名著《月王药诊》。该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文医籍。8世纪末,东松嘎瓦的学生、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藏名《居悉》)。《四部医典》的问世,标志着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为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 http://www.100md.com
    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重新发掘面世,《四部医典》于11世纪又经修订,于16世纪传人蒙古,18世纪被译为蒙文。汉文译本也于1983年出版。国外还有俄、英、日、德文的节译本。《四部医典》为世界医学做出了贡献。

    日喀则藏医学习班和藏医学堂建立。桑吉嘉措对这一时期藏医学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蓝琉璃》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权威诠释。医学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拉萨“医学星算利众院”。

    1959年,“医学星算利众院”与“药王山医学利众院”合并而成拉萨市藏医院,1980年,扩建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前身系西藏藏医学校和西藏大学藏医系,1989年9月成立西藏大学藏医学院,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设置为西藏藏医学院。

    藏医学是由印度医学、汉族医学以及西藏的高原疗法和佛经理论融合而成的。如其中以铁、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来论述人身五种元素的构成,与中医的五行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其望、问、切诊法,也基本上与中医相同。藏医独特的人体胚胎发育学,比汉医学更为具体、精确,比欧洲医学要早1000多年。藏医的最大特点有验尿诊断法,其他如药物疗法、饮食疗法、熏疗法、放血术、养生防病等也都颇具特色。藏医处方一般用药较中医多。藏医的治疗程序可概括为:治病应像走扶梯一样,最初是使生活和工作合理化,然后注意饮食,再后是用药,最后才用外科手术。
, 百拇医药
    蒙医学

    13世纪以后蒙医学逐步形成,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临床医疗经验,并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提高,产生了初步的医疗理论。蒙医在自己的理论体系指导下,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疗法外,还有针疗法、灸疗法、正骨疗法、饮食疗法、马奶疗法等等。

    蒙古族地处寒冷的北方,故多用火取暖以辅助治疗疾病。在《汉书》苏武传中有用温火烧地穴,加以其他方法治疗苏武病的记载。由于蒙古人多食用牛、羊、马等动物的肉、乳,故也会用酷乳酪等治病。蒙古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对食疗加以总结和提高,使其发展成为古代蒙医学的饮食疗法。1330年,忽思慧用汉文著成《饮膳正要》一书。书中记载了许多饮食营养品如羊肉、牛羊奶及其制品、五谷、蔬菜、瓜果等;还有用于治疗的药物,该书成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又由于蒙古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善于骑射,骨伤科疾病较多,客观上促进了骨外伤科的发展,使骨外伤科发展成为一个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学科,出现了不少正骨伤科专家。同时,由于战伤骨科发展的需要,又促进了尸体解剖方面的研究。此外,蒙医学中还有特殊的“脑震荡”疗法,并且有了“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的辨证学说。
, http://www.100md.com
    1279年元朝统治中国后,扩大了地域,吸收外来文化和医药知识,除汉族医药外,还吸取了阿拉伯、意大利等国的医学知识。1292年,在元大都(北京)和上都(内蒙古多伦)分别建有“回回药物院”,专售阿拉伯药物。16世纪下半叶,蒙古族又吸收藏医知识,充实蒙医理论,所以蒙医学与藏医学在理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蒙医学也有“三元”(三大要素)、“七恒”(七种物质)之说。18世纪以后,蒙族医生也写出了《蒙药本草从新》、《甘露三部》、《珊瑚验方》等多种医学著作。由于蒙医大多由喇嘛教徒掌握,所以有些医学著作是用藏文编写的。后来锡林郭勒盟学者关布扎布所写《药方》一书中还收人了印度、西藏、回、汉医使用的药物和验方。

    与其他民族医药不同的是蒙医的现代史比其他医药要早一些,这是因为内蒙古自治区比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解放时间要早近两年,即1947年,在这一地区已经成立人民政权。也是在这个时候,第一个蒙医机构蒙医学校就在乌兰浩特成立开始了蒙医人才的现代教育,培养了一批专业蒙医,为牧区广大牧民的医疗事业做出贡献。五、六十年代,对蒙医古籍开展整理和翻译工作,仅中蒙医研究所一家整理的蒙藏经典就有十多部。近二十年来,蒙医药的各个方面都有飞速的进步。在蒙医药科学研究方面,也获得可喜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在整理蒙藏医学古籍、翻译注释、发掘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 http://www.100md.com
    维医学

    维吾尔医学是新疆地区医学的一部分。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把汉族医学传到西域,又把西域的胡桃、胡蒜、红花、石榴等可作药用的植物带回汉族,增加了中医药的内容,唐朝《新修本草》中已载有上百种西域产的药物。由于维族居住地区正处于东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为其带来各民族和西方国家的一些医药知识和医学理论。维吾尔医学除受汉族中医、西藏医学和古印度医学的影响外,还深受阿拉伯医学的影响,结合其本地医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维医学。维医学理论体系中包括了四元素(火、气、水、土金)、气质、四津(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人体气(力)等内容。认为四元素产生气质,气质产生四津,四津产生精神,精神产生各种力,力产生各种脏器功能。元朝的“回回药物院”是专为伊斯兰教民族服务的一种医疗机构,其医生主要来源于维医和阿拉伯一带的医生。维医精湛的医术曾为乾隆所得知,于乾隆20年派宫廷御医去新疆叶尔羌河一带搜集维医验方。维医的“帕舒药方”就是维吾尔族医生莫洛哈比尔奉献给皇帝的专治头痛的药方。
, 百拇医药
    维吾尔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整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疗体系。维医工作者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在不断地为我国的医学卫生事业作出贡献。由名老维吾尔医编纂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分卷》,已出版维、汉两种文版。它与藏医、蒙医、朝医一样,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表明维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受到普遍重视。

    回族医药

    最能集中反映回族医药的,目前尚存世的仅有《回回药方》的残卷。这既可以说是回回医药的结晶,也可以说是迄今可见到的仅存的回医专门著作。

    从此书残卷,亦不难看出当时之回族医药业已涉及一些理论内容。如有关于病因学方面的一些内容:时气、热、寒、风、湿、干(气候外因)、喜、怒、惊、恐、愁、思(情绪内因)等。元代形成了回回医学的高潮,以回回药物院的建立以及《回回药方》之著成为其主要标志。认真核对《回回药方》中的内容,我们将会发现其中有比较大的比例与中世纪的阿拉伯医学的相似之处。, 百拇医药(王芊勍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