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87312
食粥话“粥疗”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6日 北京晚报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长寿养生福地如皋。这里的人爱吃粥闻名遐迩。“玉米糁粥甜又香,常吃能活九十三。”长寿之乡的人之所以能长寿,秘笈之一就是早晚将玉米、大麦糁粥作为主食。

    我们家乡人不喜欢吃纯米粥,最喜爱糁儿粥。糁儿粥有玉米糁粥、大麦糁粥、元麦糁粥。煮粥很有考究,玉米、大麦要讲究个“新”,煮粥时选用什么水质,烧什么草,什么时候扬糁,都很有学问。比方说煮粥以天落水为上,井水次之,河水最差,河水煮出的粥浑浊寡淡,味儿怪怪的。家乡人煮粥的技巧简直盖世。我曾仔细观察过我奶奶扬糁的情景,只见她左手捏住瓢端,轻轻抖动,糁儿就像大雪似的纷纷扬扬地飘落在锅内;右手握着勺柄快速搅动,糁儿和米粒很快就“水乳交融”了。然后小火慢炖,半个时辰锅内已是水糁交融香气缭绕了。捧起粥碗,那白玉米糁儿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琥珀色,再使劲嗅嗅,缕缕清香犹如山谷里的百合,幽幽地从鼻尖沁入肺腑。

    家乡人喝粥平常的有如日出日落。深夜,母亲熬好一锅粥,坐在橘黄的灯下,静静等待迟归的儿女。早晨,妻子早早起来,为忙碌的丈夫端上一碗糁粥。春秋大忙,乡亲们每天早上熬一大锅粥,吃好了再把剩粥盛进钵头里,带到田头,中午劳作后就在地里吃粥,谓之为“连二顿”,既果腹又解渴。

    我曾不解,家乡人为何如此嗜粥?有人说是“穷的吃不起饭。”有理!曾几何时,吃粥是贫穷的象征。秦观有诗:“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更令人心酸。中国历史上,每遇荒年,都有官宦大户人家设粥场搭粥棚供饥民分食,乃积德行善之举。我的家乡过去粥薄得照见人影者甚多,甚至还有“一粒米煮一锅粥”之说。但今日之鱼米之乡,粮丰草足,何故要做出吃不起饭的寒酸相呢?我想除了传统习俗,人们吃粥应该是为了养生吧。中医是国粹,特别强调“粥疗”。在粥里加上一些中药或其它食品,粥也就有了不同的称谓,如薄荷粥、枸杞粥、半夏粥等等。中医以为,粥养气,提神生精,滋阴壮阳。再观村人,体强魄健,鹤发童颜个中原因,是否深得中医吃粥健体强身、延年益寿之意蕴,不得而知。

    古往今来像我家乡人一样喜爱食粥的文人骚客还真不少,许多人留下了咏粥话粥的诗文。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赞粥道:“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大诗人陆游对粥更是情有独钟:“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现代作家孙犁也在他《吃粥有感》里写道:“我好喝棒子面粥……冬天坐在暖炕上,两手捧碗,缩脖而啜之,确实像郑板桥说的,是人生一大享受。”

    吴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