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互不相识太普遍
住了一年居然没认识一个邻居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25岁的市民李梦莉在新家住了一年,却一位邻居也不认识。“每天早出晚归的,邻居见面都不打招呼。”在她看来这种看得见的邻居还不如网络世界的“亲们”相熟。
七成被调查者不识邻
2012年12月18日,记者除了探访居民小区,还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了调查。在103位受访者中,有78人表示和邻居不来往,23人和邻居相处密切,剩下的2人表示只是在楼道里相遇时,简单打个招呼。
“我在这住了不到两年,邻居就只认识一家,但从不串门,也不相互借东西。”市民范女士称。而市民李先生表示,自己现在租房住,不认识邻居也没被邻居扰乱过生活。“今后买房了估计会主动和邻居相处。”而有的市民则表示自己和邻居相处得不错,由于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家长也成了朋友。
住一年,邻里不相识
1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浮山后一小区单元楼调查。
“我在这里住了一年,但一位邻居都不认识。”市民李梦莉告诉记者,她和大学同学一起租住在顶楼。同一层的邻居,她只见过两次,但没打过招呼。“其余的邻居我们更是不接触,见到了跟陌生人一样。”李梦莉说,她的很多朋友都在浮山后,和邻居相处得怎样,不会影响的生活。
另一位住户则表示,遇见邻居时,会点头打个招呼。但自己有其他的生活圈子,并没有和邻居深处的意向。
想敲门问好但缺勇气
记者在青建尚东区采访时发现,这种新建不久的小区,大多是年轻家庭,较为注重隐私,不爱跟陌生人打交道。市民闫女士告诉记者,“我们还是愿意去向邻居问好的,但不知道对方的态度如何。”其实在调查中,愿意和邻居建立良好关系的人,能占半数以上,然后真正去做的却太少。
虽然邻里间互不相识的情况很普遍。但也有很多人仍和邻居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现在给我再好的房子,我都不会搬家。”南山社区的居民,57岁的王瑞琴女士告诉记者。▲
(摘自2012年12月20日《半岛都市报》A18版), 百拇医药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25岁的市民李梦莉在新家住了一年,却一位邻居也不认识。“每天早出晚归的,邻居见面都不打招呼。”在她看来这种看得见的邻居还不如网络世界的“亲们”相熟。
七成被调查者不识邻
2012年12月18日,记者除了探访居民小区,还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了调查。在103位受访者中,有78人表示和邻居不来往,23人和邻居相处密切,剩下的2人表示只是在楼道里相遇时,简单打个招呼。
“我在这住了不到两年,邻居就只认识一家,但从不串门,也不相互借东西。”市民范女士称。而市民李先生表示,自己现在租房住,不认识邻居也没被邻居扰乱过生活。“今后买房了估计会主动和邻居相处。”而有的市民则表示自己和邻居相处得不错,由于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家长也成了朋友。
住一年,邻里不相识
1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浮山后一小区单元楼调查。
“我在这里住了一年,但一位邻居都不认识。”市民李梦莉告诉记者,她和大学同学一起租住在顶楼。同一层的邻居,她只见过两次,但没打过招呼。“其余的邻居我们更是不接触,见到了跟陌生人一样。”李梦莉说,她的很多朋友都在浮山后,和邻居相处得怎样,不会影响的生活。
另一位住户则表示,遇见邻居时,会点头打个招呼。但自己有其他的生活圈子,并没有和邻居深处的意向。
想敲门问好但缺勇气
记者在青建尚东区采访时发现,这种新建不久的小区,大多是年轻家庭,较为注重隐私,不爱跟陌生人打交道。市民闫女士告诉记者,“我们还是愿意去向邻居问好的,但不知道对方的态度如何。”其实在调查中,愿意和邻居建立良好关系的人,能占半数以上,然后真正去做的却太少。
虽然邻里间互不相识的情况很普遍。但也有很多人仍和邻居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现在给我再好的房子,我都不会搬家。”南山社区的居民,57岁的王瑞琴女士告诉记者。▲
(摘自2012年12月20日《半岛都市报》A18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