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医药工作
编号:12344948
江阴中医药“治未病”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835期
     “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与慢病防控、公共卫生有着很好的契合点,江苏省江阴市通过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治未病”,建立完善中医预防保健功能——

    江苏省江阴市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于2011年组织实施江阴市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方案,创新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模式,突出中医药特色服务内涵,收效明显。

    中医“治未病”体系逐步完善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较为低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江阴中医药历史积淀深厚。江阴市政府对发展中医药也十分重视,他们强调,发展中医药有“三求”,即时代有要求,群众有需求,我们有追求,在江阴公共卫生服务有十一大项,第十一大项即中医药服务。
, http://www.100md.com
    2012年江阴市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本着“体系建设先行,全市整体推进”的精神,最终形成江阴特色的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完整体系和运行管理模式。

    市卫生局做好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的环节保障,江阴市中医院作为三级中医院完善建设“江阴市治未病中心”,并承担相应的中医预防保健协助管理职能,其它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和防保科有机结合,配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员,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形成“江阴市卫生局—中医院—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并依托中医院完善“江阴市中医预防保健技术研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培训”和“中医预防保健质量控制职能”。承担指导中医慢性病防治、中医传染病防治、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健康体检、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宣教、中医社区康复等工作职能。负责制定相应工作规范并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实施。

    2012年确定临港新城医院、第五人民医院、长泾医院、澄江街道康复医院、月城卫生院、新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7家单位作为全市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逐步拓展。各单位都在年内完成了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的中医“治未病”无偿服务,针对65岁以上老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人群地方,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支出,鼓励开展冬病夏治以及中医药诊疗技术,冬令进补等有偿养生保健服务。
, 百拇医药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在市中医院指导和管理下,应用现有防病网络,丰富充实现有防病工作要求,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综合性中医健康管理及相关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按照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医务人员中医服务资质培训进度,逐步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实施,并不断扩展,三年后基本实现全覆盖。

    开展中医“治未病”项目的单位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免费体检范畴、并在健康体检报告中出具中医保健处方;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中医健康档案承担属地化动态管理职责。

    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机构、技术、经费、人员等保障措施的前期准备和落实。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成立江阴市中医“治未病中心”;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正常开展各项工作以及开展对全市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科学研究;7家试点单位完善“治未病”区域建设(进行治未病试点单位挂牌,每年考核,不合格摘牌),开展体质辨识、保健指导为主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开始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综合性中医健康管理;培训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社区服务站开展人员、资质等培训;质控机构开展年中、年终绩效考核,并以此为依据拨付中医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 百拇医药
    项目经费由市财政统筹安排。项目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实施。市中医院负责本项目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监测工作,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控制。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江阴市中医院定期派出专业人员对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巡回检查、督促、指导,分别进行半年度、年度考核评估、总结、分析,按要求统计上报有关信息月报表,年终作出书面评估报告,上报市卫生局。同时,接受省、市有关部门对本工作的检查、督导和评估。

    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基层服务能力跃升

    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深化医改),探索建立群众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财政可持续的中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阴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花海兵介绍,“治未病”的推进实际上已经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起到了推手作用,“治未病”这项中医药服务阵地在基层既坚挺又受百姓欢迎。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效有:
, 百拇医药
    一是树立了“治未病”核心文化理念。严格意义上“治”的含义是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未病”理论不仅涵盖了当今倡导的四大健康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心理健康,还有丰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参与到防病治病过程之中。“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

    二是创新开展“治未病”工作的基本方法。“治未病”通过以下六个内容展开工作:㈠ 开展中医体质辨识;㈡建立中医健康档案;㈢ 开展中医健康教育;㈣开展中医慢病管理;㈤ 开展中医传染病干预;㈥开展中医健康康复。向社区居民推广使用精神调摄;合理饮食;体质调理;食疗膏方;四季养生;冬病夏治;针灸火罐;推拿按摩;运动导引;辨证茶饮等十大中医“治未病”基本措施。并细化了中医“治未病”管理措施,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本着“体系建设先行,全市整体推进”的精神,开展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形成“江阴市卫生局—中医院—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 百拇医药
    三是中医“治未病”工作初具成效。项目实施期间江阴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中医药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在医疗、预防、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有序推进。

    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有所创新和突破。“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工作需要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江阴市专门在公共卫生服务中设置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专项,结合江阴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医服务、中医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由分管市领导、卫生局医、财政局、中医药学会等形成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专业机构实施的推进协调机制,从组织体制上加强了中医药事业的管理与服务。

    中医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加强中医服务能力,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江阴市中医院创建“全国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单位”,首批7家为试点单位,开展治未病工作,委托江阴市中医院负责质量控制,制定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中医质控标准及考核细则,并将质控结果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形成一年两次(年中、年末)中医质控检查及自查与督查相结合的长效监管模式。遴选耳穴埋籽、三天穴治疗颈椎病等10个适合本市居民实际需求的中医适宜技术,以中医院作为培训基地,举办了五期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了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新桥、祝塘等被命名为“江苏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城被命名为“江苏省中医药外治法研究和推广基地”。开展建立以中医辨证分型、体质分型为基础、体现传统养生理念的中医健康档案工作,建立随访制度,并不断优化。
, 百拇医药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有活力。建设期间有20多位中医药人员入选江阴市医药卫生“135”工程;无锡市振兴中医杏林奖3人、集体奖1个;江苏省农村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对象11名;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2对;全市80多名学员参加“西学中”培训、五期共300名学员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医药学会积极开展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江阴市中医药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素养。

    中医药传承创新步入快车道。认真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继续加强名老中医经验和学术传承,编写出版《朱少鸿医案》、《杏林春秋》、《春申医萃》等专著4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在研中医药省市级科研课题15项,无锡市软课题1项,均获经费资助,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成果奖1项,省级中医药成果奖2项。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造福百姓。积极推广中医“治未病”工程,并将此工作列入疾控预防体系。举行参加“百名医师健康巡讲团”、“百名医疗专家进社区”等活动,200堂讲座,受众达2万多人次。在抗击甲型H1N1流感中发挥了中医药优势,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显著。开展中医“治未病”慢性病管理,以高血压、糖尿病为切入点,制订了《高血压社区治未病操作细则》和《糖尿病社区治未病操作细则》,成效凸显,深受老百姓欢迎。已完成中医健康档案近万份,并将不断深入完善。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文化得到繁荣发展。“江阴中医药”携手“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启动“江阴市中医药成果巡回展”,深入18个街道、乡镇演出260场次,以展板、文艺等形式把中医药知识、服务和创建成果送到农村、社区、企业和家庭,送到百姓身边,扩大社会影响,让广大群众感受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中医药学会编撰《江阴中医》杂志6期,每期发行6000册;编印发放《中医药就在你身边——江阴市民中医健康手册》3万余份,《养生食疗精选》,印刷10000册;《冬病夏治》科普读物3000册;《江阴历史文化丛书——杏林春秋》融史实、文化、科普等为一体,全面整理江阴的地方中医历史文化。《澄江医苑》每年出版6期,《江阴日报》开设“聚焦江阴中医”专栏52期,广播电台《空中导医》每年52期,江阴电视台每天播放中医药形象宣传片。“冬病夏治”、“冬令进补”中医药“治未病”文化节深受市民热衷。开展了丰富多彩中医文化晚会、食疗药膳比赛、书法摄影等文化竞技比赛、科普讲座、大型义诊等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

    四诊仪助力“治未病” 数字化中医服务深受欢迎
, 百拇医药
    江阴“治未病”预防保健模式不断探索与创新,引进了国内领先的“中医四诊仪”现代化设备,应用于市中医院、第五人民医院、澄江街道康复医院、月城卫生院、新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首批7家试点单位,为居民群众开展“体质辨识-中医健康档案建立-慢病管理-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调养干预”等中医“治未病”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据新桥治未病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医四诊仪将中医面诊、舌诊、脉诊、问诊等系统功能整合在一起,通过采集居民的四诊信息,自动分析进行体质辨识,并可建立面色图、舌象图、脉图信息健康档案数据库;医生根据体质辨识结果,结合四诊仪提供的养生方案和健康资讯知识库,可给予居民时令化、个性化、全方位的健康指导,包括养生食材、养生茶、养生粥、养生汤、经络穴位按摩保健、运动、足浴用药等。

    孙先生,江阴新桥人,来中心咨询。自诉乏力,气喘、汗多,活动后尤甚。有二尖瓣置换术、右下肺结节钙化、脂肪肝等病史。中医四诊仪体检结果:面色白光白,舌体胖、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微腻;体质辨识结果:平和质50,气虚质50,阳虚质21,阴虚质15,痰湿质40,湿热质25,血瘀质25,气郁质39,特禀质10。医生参照体质辨识结果为他制定了个体化的中医养生方案,根据其不愿服用中药,喜欢泡澡的习惯,推荐用黄芪、藿香、白术、五味子、炙甘草、党参温水泡澡,隔日一次,10日一疗程。1个月左右来院,诉其气喘、汗多等症状明显改善,且觉皮肤光滑细腻,甚为满意。复查体质辨识结果:平和质68,气虚质33,阳虚质20,阴虚质18,痰湿质28,湿热质14,血瘀质25,气郁质27,特禀质7。孙先生对于中医药服务能有效调理他的“亚健康”及身体不适很信服,要求再配两个疗程加以巩固。
, http://www.100md.com
    据江阴“治未病”健康工程标准化建设负责人介绍,目前,江阴市已经为近万名市民建立了中医健康档案。结合现代最新的中医数字化设备四诊仪的应用,江阴的中医健康档案是具有中医特色、中医特征信息较丰富全面的,江阴的健康状态辨识指标也基本可达到主观与客观互参、定性与定量兼容的要求;中医四诊仪的应用不但为社区群众提供了高水平的中医体检、评估和健康干预服务,而且还提高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据记者了解,江阴相关部门与中医四诊仪研发机构还在不断总结、深入研究,计划从点走向面、把点连成片,上下贯通,让整个服务网络“活”起来,通过居民中医健康档案数据挖掘分析,找到关联信息与规律,为中医干预与评估、慢病管理、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多维度动态数据管理,推动中医“治未病”服务与服务管理更有效、更规范。

    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江阴模式更上一层楼,早日惠及更多百姓。, 百拇医药(黄心 姬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