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和发展中医特色 振兴中医不应舍本逐色 等
科学把握和发展中医特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观照中医的发展,同样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中医的发展首先是中医特色的发展,没有特色的发展,就不可能带来中医的根本发展。同样中医发展也要以人为本,即以人类的社会需求作为中医发展的根本目标。当下在对中医特色的发展上,总体方向基本正确,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还需要讨论,需要准确把握和统一。以下是自己对中医特色问题的几点认识,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模糊笼统不是中医特色
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维,既是区别于西医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特色。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的原因,建立在中国传统自然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在注重整体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部分”笼统和细节上的模糊;在强调系统性的同时,也深感系统要素不清而对系统水平表达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些理论上的短板,严重阻碍了中医理论的深化,影响了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欣慰的是,当下诸多中医科研项目和课题正在以系统要素和理论细节为研究对象和任务展开深入研究,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但是,持反对意见者仍然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维是建立在宏观认识基础之上的,注重的是整体和关系,忽视部分与细节,这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也就是说,模糊和笼统是中医理论本身应该具有的,舍此便不是中医了。是这样吗?
, 百拇医药
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是因为中西医在认识人体疾病规律上有着不同的视角与思维方式。但是,作为科学范畴的中医与西医,在科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上则是一致的。科学理论除了抽象性与客观性之外,还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系统化特征,它是一种逻辑严密的系统化体系,是建立在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与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的。严密的逻辑性,需要系统要素结构与关系的清晰,这种清晰是从细节上严格要求的。只有概念明确、逻辑严密,其理论才能更逼近真理,反映的规律才更清楚,才能达到科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重复性。模糊与笼统不是科学理论所具有的,而是科学理论竭力排斥的。
中医在经验和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学说、原理,严格地说还达不到理论的严谨和成熟,更多的是假说,像是一块璞玉,它的完美还需要科学实践的再雕琢。笼统、模糊,甚至主观性,都是中医理论走向成熟需要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然就会继续影响中医理论概念的明确和逻辑的严密,影响对中医规律的具体而清晰的表达,影响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重复水平。认识人体疾病的角度和层面可以不同,采用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也可以有差异,但是作为科学理论的原则和要求不能降低。笼统与模糊不是科学理论所应有的,当然也不是中医理论所应有的。
, 百拇医药
远离现代科学不是中医特色
文化具有多元性,进而认为科学也具有多元性,并以此为根据,将中西医归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以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西医则可,研究中医则不可,这便成为一个需要讨论和分辨清楚的问题。长期以来,这一观点忽隐忽现,始终以“科学多元”为借口,阻碍中医向现代科学借力,反对将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中医的研究和发展。我们知道,“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真实反映着客观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这是对科学基本特征的规定,但科学并没有规定西医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中医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则取决于中西医自身发展的需要。即便是思维方式也同样不是一贯到底、一成不变的,青蒿素的成功研究是中医的重要成果,但谁能否认其中还原论思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按照实践需要行走,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医具有显明的文化特性,但到底还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不能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医的认识层面和角度,就从根本上将中医与现代科学分开,中医的发展就丝毫也不能问道于现代科学。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医与西医存在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同为科学而显示出来的相同的东西。同为医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必然会遇到研究领域的交叉与重合,也必然会用相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更为一致的是,作为科学的中医和西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都共同遵循着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受到科学进步的引导与推动,西医不可能、中医也不可能脱离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更不可能无视社会的需求而远离现代科学。所以,文化多元也好,科学多元也罢,都不能成为中医远离科学的借口。
, http://www.100md.com
发展的特色才能成为中医优势
在特定情况下,特色就是一种优势。但更多的情况,特色需要不断发展才能保持优势不变,科学便是如此。科学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有一些东西可能发展很快,日新月异,有的可能变化慢一些,但无论快慢,一切都在按规律不断发展的。如果当发展而不发展,特色就有可能由优势变为劣势。中医之所以缓慢发展,有其历史原因,更有其认识问题。中医界始终有人坚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医属于传统文化,特色不能变,变就会失去传统,就没有了中医的味道;更有人认为,中医很多东西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保护,不能改变。这是对文化遗产的片面理解。文化遗产中的确有些东西是只能保护不能改变的,例如古代建筑、传统戏曲等。而有的东西不仅可以变,而且需要不断的发展,中医就是这样。因为它不仅是文化的,还属于科学,而且是应用科学,如果不发展,它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吗?
中医特色的变与不变需要辩证对待。“不变”是指中医的本质不能变,例如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思维、辨证论治方式等这些核心的东西不能变;“变”则是指中医是要发展的,不能停止不前,如中医理论的继续深化、系统论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辨证论治模式的科学完善等。应用科学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只要社会需求不断提升,科学发展就不会停止;同样,人类对中医需求的增长不停止,中医发展的脚步也一定不会停止。
, 百拇医药
今天的科学技术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应该珍惜并加以很好利用。只要我们始终把握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科学技术是工具,是为中医发展服务的工具,就可以大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索和研究中医。不要害怕被扣上“科学主义”的帽子,科学的品格就是为寻找真理而勇敢探索,因为还没有谁能够证明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就是死路一条,何况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只要中医的主体地位不变,任何不同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手段都可以尝试用于中医的研究,因为只有开放而不是封闭研究中医,中医的发展才有希望。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振兴中医不应舍“本”逐“色”
中医的振兴和发展,在于其“本”的稳固、队伍的充实和壮大,不在于其“色”的发展,不在于是脉诊、望舌,还是CT、B超。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不一定就不是中医,处方开中药不一定就是中医,在中医理念指导下的医事才是中医。皋永利先生撰文《科学把握和发展中医特色》称:“中医的发展首先是中医特色的发展,没有特色的发展,就不可能带来中医的根本发展。”(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1月11日3版),实乃舍本逐末。
, 百拇医药
色着于事物实体,区别事物着眼于“本质”,而非“其色”。色可以变化,也容易改变,易于涂改。“本”的改变则是事物本质的改变,其改变关乎事物本身的存亡。
涂抹的“特色”
在《科学把握和发展中医特色》一文中,皋先生不说中医的“质”,反复论述中医的“色”,并将中医“特色”涂涂抹抹。一会说:“建立在中国传统自然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在注重整体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部分’笼统和细节上的模糊”,并说:“笼统与模糊不是科学理论所应有的”,这显然是给中医定性说:中医不科学。一会又否定说:“更为一致的是,作为科学的中医和西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都共同遵循着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里,又肯定“科学的中医”科学了。一会又说:“中医不能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医的认识层面和角度,就从根本上将中医与现代科学分开,中医的发展就丝毫也不能问道于现代科学。”这里中医又成了“道”。中医究竟如何定位,涂什么“色”,皋先生涂抹得“模糊”又“笼统”。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的“质”是什么,中医人都知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四气五味、升降归经等,是中医基础理念,是中医的根本,是中医的“本质性特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舍此,列举再多的“中医特色”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海市蜃楼。
错位的“特色”
皋先生说:“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维,既是区别于西医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特色。”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这不是中医特有的“特征”或中医理论特有“特色”,更不是什么中医“根本”或“核心”。西医的系统思维自不待言,西医也有“整体观念”。比如,常服雷米封,防止伤肝,同时服用维生素;做骨癌手术,防止肺转移;治疗糖尿病,同时预防各种并发症等,这都是“整体观念”的体现。
还有的人把“辨证论治”也说成是中医的“特色”,这是错位的“特色”。“辨证论治”就是将收集到的与该病人疾病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辨证分析,制订诊疗方案,并观察病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西医又何尝不是如此,西医要收集各种检测、影象等资料进行分析诊断、辨证论治,有时还需要多个医生会诊,这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形式之一。
, http://www.100md.com
西医没有“阴阳五行”等中医概念,依据西学理念统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则以“阴阳五行”等基本理念统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者“色”同,“质”不同,怎么能说它们是中医的“特色”呢?(封志强)
对中医特色应有的理解
对中医特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坚持和发展中医特色的基本前提。中医特色是对中医本质特征的反映,如果对什么是中医特色没有一个基本把握,也就无从去谈中医的发展。中医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所以在中医特色的把握上相对复杂一些。但是,无论多么复杂,基本的理解还是要有的,如果认识上模糊不清,实践上就会迷失方向。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特色并非“中医独有”
一般认为,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是通过比较呈现的,中医特色主要是通过与西医比较而表现出来的。但是近年来经常有人认为,中医的一些特色,其实并非中医所独有,例如整体观,西医也很重视。既然不是中医独有,就不能称其为中医特色。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医特色就一定是中医独有的吗?最近看到一个观点,可能对理解中医特色问题有所帮助。观点的基本意思是,中国特色并非中国独有。因为中国特色中许多东西已经或正在被其他一些国家所借鉴,曾经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现在在许多国家可以见到,就是说,中国特色已经不再是中国独有的了。照此理解,中医特色是不是也可以认为不一定就是中医独有的?
科学发展就是这样,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一旦出现和被认识,就会迅速被广泛借鉴和应用。特别是一些公用性较强的东西,很难被一个国家长期所独有。那么特色如何界定?应该主要看它是不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要点是“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不能成为显著区别点的东西,也就不能成其为特色。所以,中医特色就是中医突出表现出来的一种与西医显著不同的风格,而其中的一些东西不一定是独有的。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特色是中医本质的体现
中医特色可以不是中医独有的,但一定是中医本质的反映。是的,西医现在也讲整体观念,很多疾病的处理也是从整体上考察,从全局考虑治疗方案,并非认为的那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局部而不顾整体。但是,西医的重视整体与中医的整体观还是有显著区别的。
中医的整体观,不仅渗透于全部中医理论之中,而且贯穿于中医临床的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从四诊到辨证,从治则到组方,都是从整体着眼,一时一刻也不脱离。这是因为中医的整体观是建立在自然生成观基础之上的,认为局部是由整体生成的,整体决定局部,即局部病变是由整体阴阳失调造成的,局部病情要通过考察整体阴阳变化来判断,同样也是根据整体阴阳的多少来调整治疗,即所谓“以大观小”。而西医的整体观则是建立在组合论基础之上的,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组成整体的部分出了问题。西医所谓的整体观,实际重视的是与疾病相关的组成部分,貌似整体,实则部分。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西医在关注局部时,也不忘记对整体状态(主要部分机能)的观察,整体状况不佳,也要舍其局部,顾其大局。这就是中医与西医整体观的“显著区别点”,中医整体观是本质的反映,占主导地位;而西医只是兼顾整体,本质上还是以局部为核心。
, 百拇医药
同样,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它也不是中医独有的。阴阳与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盛行的哲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科学各个方面。但是,它们为什么成为了中医的特色呢?关键在于,阴阳与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不仅限于方法层面,更在于它们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合于中医理论之中。如中医的脏腑理论,阴阳五行不再仅仅是说理工具,还是其理论骨架,与脏腑理论合而为一,水乳交融,拿走了阴阳五行,中医的脏腑理论就无以支撑,就会坍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中医发展可以超越阴阳五行水平,而不能脱离阴阳五行的原因所在。
中医特色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里需要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中医特色并不就等于中医优势。之所以再次强调,是因为它也涉及到对中医特色的基本理解。在一定时期内,我们曾经将中医特色与中医优势等同看待,认为中医特色就是中医优势。在这一认识的影响下,认为只要保持好中医特色,中医优势就不会消失。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将中医全面回归,认为只有回到原来,才能真正体现中医应有的特色。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
, 百拇医药
说中医特色不等于中医优势,在于说明特色与优势之间有时是存在差距的。出现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中医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中医整体论,虽然超过了古代整体论一般发展水平,形成了具有系统论性质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受古代条件的限制,中医整体论仍然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还不是现代水平的,与现代系统论思维之间还存在着时代性差异。所以说,特色在一定阶段内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时,它是优势,一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就会和优势之间产生距离。如何消除中医特色与优势之间的差距,使特色永远处于优势地位?就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条件不断发展中医特色,使之充分满足不断提升的社会需要。
说中医特色并非固定不变,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中医在发展中不可能限于原有的特色而不变,还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一些新的特色,而且可能会出现特色的新旧交替。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中医特色,还要有准备去接纳新事物,更要有勇气放弃旧事物。当然,中医的创新,一定是根于中医血脉的,游离于中医之外的创新,都不是属于中医的。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 http://www.100md.com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观照中医的发展,同样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中医的发展首先是中医特色的发展,没有特色的发展,就不可能带来中医的根本发展。同样中医发展也要以人为本,即以人类的社会需求作为中医发展的根本目标。当下在对中医特色的发展上,总体方向基本正确,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还需要讨论,需要准确把握和统一。以下是自己对中医特色问题的几点认识,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模糊笼统不是中医特色
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维,既是区别于西医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特色。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的原因,建立在中国传统自然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在注重整体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部分”笼统和细节上的模糊;在强调系统性的同时,也深感系统要素不清而对系统水平表达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些理论上的短板,严重阻碍了中医理论的深化,影响了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欣慰的是,当下诸多中医科研项目和课题正在以系统要素和理论细节为研究对象和任务展开深入研究,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但是,持反对意见者仍然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维是建立在宏观认识基础之上的,注重的是整体和关系,忽视部分与细节,这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也就是说,模糊和笼统是中医理论本身应该具有的,舍此便不是中医了。是这样吗?
, 百拇医药
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是因为中西医在认识人体疾病规律上有着不同的视角与思维方式。但是,作为科学范畴的中医与西医,在科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上则是一致的。科学理论除了抽象性与客观性之外,还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系统化特征,它是一种逻辑严密的系统化体系,是建立在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与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的。严密的逻辑性,需要系统要素结构与关系的清晰,这种清晰是从细节上严格要求的。只有概念明确、逻辑严密,其理论才能更逼近真理,反映的规律才更清楚,才能达到科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重复性。模糊与笼统不是科学理论所具有的,而是科学理论竭力排斥的。
中医在经验和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学说、原理,严格地说还达不到理论的严谨和成熟,更多的是假说,像是一块璞玉,它的完美还需要科学实践的再雕琢。笼统、模糊,甚至主观性,都是中医理论走向成熟需要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然就会继续影响中医理论概念的明确和逻辑的严密,影响对中医规律的具体而清晰的表达,影响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重复水平。认识人体疾病的角度和层面可以不同,采用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也可以有差异,但是作为科学理论的原则和要求不能降低。笼统与模糊不是科学理论所应有的,当然也不是中医理论所应有的。
, 百拇医药
远离现代科学不是中医特色
文化具有多元性,进而认为科学也具有多元性,并以此为根据,将中西医归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以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西医则可,研究中医则不可,这便成为一个需要讨论和分辨清楚的问题。长期以来,这一观点忽隐忽现,始终以“科学多元”为借口,阻碍中医向现代科学借力,反对将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中医的研究和发展。我们知道,“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真实反映着客观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这是对科学基本特征的规定,但科学并没有规定西医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中医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则取决于中西医自身发展的需要。即便是思维方式也同样不是一贯到底、一成不变的,青蒿素的成功研究是中医的重要成果,但谁能否认其中还原论思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按照实践需要行走,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医具有显明的文化特性,但到底还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不能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医的认识层面和角度,就从根本上将中医与现代科学分开,中医的发展就丝毫也不能问道于现代科学。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医与西医存在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同为科学而显示出来的相同的东西。同为医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必然会遇到研究领域的交叉与重合,也必然会用相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更为一致的是,作为科学的中医和西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都共同遵循着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受到科学进步的引导与推动,西医不可能、中医也不可能脱离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更不可能无视社会的需求而远离现代科学。所以,文化多元也好,科学多元也罢,都不能成为中医远离科学的借口。
, http://www.100md.com
发展的特色才能成为中医优势
在特定情况下,特色就是一种优势。但更多的情况,特色需要不断发展才能保持优势不变,科学便是如此。科学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有一些东西可能发展很快,日新月异,有的可能变化慢一些,但无论快慢,一切都在按规律不断发展的。如果当发展而不发展,特色就有可能由优势变为劣势。中医之所以缓慢发展,有其历史原因,更有其认识问题。中医界始终有人坚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医属于传统文化,特色不能变,变就会失去传统,就没有了中医的味道;更有人认为,中医很多东西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保护,不能改变。这是对文化遗产的片面理解。文化遗产中的确有些东西是只能保护不能改变的,例如古代建筑、传统戏曲等。而有的东西不仅可以变,而且需要不断的发展,中医就是这样。因为它不仅是文化的,还属于科学,而且是应用科学,如果不发展,它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吗?
中医特色的变与不变需要辩证对待。“不变”是指中医的本质不能变,例如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思维、辨证论治方式等这些核心的东西不能变;“变”则是指中医是要发展的,不能停止不前,如中医理论的继续深化、系统论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辨证论治模式的科学完善等。应用科学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只要社会需求不断提升,科学发展就不会停止;同样,人类对中医需求的增长不停止,中医发展的脚步也一定不会停止。
, 百拇医药
今天的科学技术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应该珍惜并加以很好利用。只要我们始终把握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科学技术是工具,是为中医发展服务的工具,就可以大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索和研究中医。不要害怕被扣上“科学主义”的帽子,科学的品格就是为寻找真理而勇敢探索,因为还没有谁能够证明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就是死路一条,何况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只要中医的主体地位不变,任何不同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手段都可以尝试用于中医的研究,因为只有开放而不是封闭研究中医,中医的发展才有希望。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振兴中医不应舍“本”逐“色”
中医的振兴和发展,在于其“本”的稳固、队伍的充实和壮大,不在于其“色”的发展,不在于是脉诊、望舌,还是CT、B超。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不一定就不是中医,处方开中药不一定就是中医,在中医理念指导下的医事才是中医。皋永利先生撰文《科学把握和发展中医特色》称:“中医的发展首先是中医特色的发展,没有特色的发展,就不可能带来中医的根本发展。”(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1月11日3版),实乃舍本逐末。
, 百拇医药
色着于事物实体,区别事物着眼于“本质”,而非“其色”。色可以变化,也容易改变,易于涂改。“本”的改变则是事物本质的改变,其改变关乎事物本身的存亡。
涂抹的“特色”
在《科学把握和发展中医特色》一文中,皋先生不说中医的“质”,反复论述中医的“色”,并将中医“特色”涂涂抹抹。一会说:“建立在中国传统自然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在注重整体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部分’笼统和细节上的模糊”,并说:“笼统与模糊不是科学理论所应有的”,这显然是给中医定性说:中医不科学。一会又否定说:“更为一致的是,作为科学的中医和西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都共同遵循着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里,又肯定“科学的中医”科学了。一会又说:“中医不能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医的认识层面和角度,就从根本上将中医与现代科学分开,中医的发展就丝毫也不能问道于现代科学。”这里中医又成了“道”。中医究竟如何定位,涂什么“色”,皋先生涂抹得“模糊”又“笼统”。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的“质”是什么,中医人都知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四气五味、升降归经等,是中医基础理念,是中医的根本,是中医的“本质性特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舍此,列举再多的“中医特色”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海市蜃楼。
错位的“特色”
皋先生说:“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维,既是区别于西医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特色。”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这不是中医特有的“特征”或中医理论特有“特色”,更不是什么中医“根本”或“核心”。西医的系统思维自不待言,西医也有“整体观念”。比如,常服雷米封,防止伤肝,同时服用维生素;做骨癌手术,防止肺转移;治疗糖尿病,同时预防各种并发症等,这都是“整体观念”的体现。
还有的人把“辨证论治”也说成是中医的“特色”,这是错位的“特色”。“辨证论治”就是将收集到的与该病人疾病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辨证分析,制订诊疗方案,并观察病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西医又何尝不是如此,西医要收集各种检测、影象等资料进行分析诊断、辨证论治,有时还需要多个医生会诊,这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形式之一。
, http://www.100md.com
西医没有“阴阳五行”等中医概念,依据西学理念统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则以“阴阳五行”等基本理念统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者“色”同,“质”不同,怎么能说它们是中医的“特色”呢?(封志强)
对中医特色应有的理解
对中医特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坚持和发展中医特色的基本前提。中医特色是对中医本质特征的反映,如果对什么是中医特色没有一个基本把握,也就无从去谈中医的发展。中医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所以在中医特色的把握上相对复杂一些。但是,无论多么复杂,基本的理解还是要有的,如果认识上模糊不清,实践上就会迷失方向。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特色并非“中医独有”
一般认为,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是通过比较呈现的,中医特色主要是通过与西医比较而表现出来的。但是近年来经常有人认为,中医的一些特色,其实并非中医所独有,例如整体观,西医也很重视。既然不是中医独有,就不能称其为中医特色。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医特色就一定是中医独有的吗?最近看到一个观点,可能对理解中医特色问题有所帮助。观点的基本意思是,中国特色并非中国独有。因为中国特色中许多东西已经或正在被其他一些国家所借鉴,曾经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现在在许多国家可以见到,就是说,中国特色已经不再是中国独有的了。照此理解,中医特色是不是也可以认为不一定就是中医独有的?
科学发展就是这样,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一旦出现和被认识,就会迅速被广泛借鉴和应用。特别是一些公用性较强的东西,很难被一个国家长期所独有。那么特色如何界定?应该主要看它是不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要点是“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不能成为显著区别点的东西,也就不能成其为特色。所以,中医特色就是中医突出表现出来的一种与西医显著不同的风格,而其中的一些东西不一定是独有的。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特色是中医本质的体现
中医特色可以不是中医独有的,但一定是中医本质的反映。是的,西医现在也讲整体观念,很多疾病的处理也是从整体上考察,从全局考虑治疗方案,并非认为的那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局部而不顾整体。但是,西医的重视整体与中医的整体观还是有显著区别的。
中医的整体观,不仅渗透于全部中医理论之中,而且贯穿于中医临床的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从四诊到辨证,从治则到组方,都是从整体着眼,一时一刻也不脱离。这是因为中医的整体观是建立在自然生成观基础之上的,认为局部是由整体生成的,整体决定局部,即局部病变是由整体阴阳失调造成的,局部病情要通过考察整体阴阳变化来判断,同样也是根据整体阴阳的多少来调整治疗,即所谓“以大观小”。而西医的整体观则是建立在组合论基础之上的,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组成整体的部分出了问题。西医所谓的整体观,实际重视的是与疾病相关的组成部分,貌似整体,实则部分。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西医在关注局部时,也不忘记对整体状态(主要部分机能)的观察,整体状况不佳,也要舍其局部,顾其大局。这就是中医与西医整体观的“显著区别点”,中医整体观是本质的反映,占主导地位;而西医只是兼顾整体,本质上还是以局部为核心。
, 百拇医药
同样,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它也不是中医独有的。阴阳与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盛行的哲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科学各个方面。但是,它们为什么成为了中医的特色呢?关键在于,阴阳与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不仅限于方法层面,更在于它们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合于中医理论之中。如中医的脏腑理论,阴阳五行不再仅仅是说理工具,还是其理论骨架,与脏腑理论合而为一,水乳交融,拿走了阴阳五行,中医的脏腑理论就无以支撑,就会坍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中医发展可以超越阴阳五行水平,而不能脱离阴阳五行的原因所在。
中医特色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里需要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中医特色并不就等于中医优势。之所以再次强调,是因为它也涉及到对中医特色的基本理解。在一定时期内,我们曾经将中医特色与中医优势等同看待,认为中医特色就是中医优势。在这一认识的影响下,认为只要保持好中医特色,中医优势就不会消失。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将中医全面回归,认为只有回到原来,才能真正体现中医应有的特色。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
, 百拇医药
说中医特色不等于中医优势,在于说明特色与优势之间有时是存在差距的。出现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中医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中医整体论,虽然超过了古代整体论一般发展水平,形成了具有系统论性质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受古代条件的限制,中医整体论仍然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还不是现代水平的,与现代系统论思维之间还存在着时代性差异。所以说,特色在一定阶段内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时,它是优势,一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就会和优势之间产生距离。如何消除中医特色与优势之间的差距,使特色永远处于优势地位?就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条件不断发展中医特色,使之充分满足不断提升的社会需要。
说中医特色并非固定不变,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中医在发展中不可能限于原有的特色而不变,还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一些新的特色,而且可能会出现特色的新旧交替。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中医特色,还要有准备去接纳新事物,更要有勇气放弃旧事物。当然,中医的创新,一定是根于中医血脉的,游离于中医之外的创新,都不是属于中医的。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