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走有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
如何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各地近年来积极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新模式,出台新政策,让中医药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日前召开的2013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代表们分享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现摘要刊登。
2011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之后,甘肃结合省情,积极探索,以基层为重点,切实突出中医药在医改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健全服务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支付得起、群众承受得了、财政可持续、具有甘肃特色的医改之路,推动示范省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立足省情 突出中医药在基层医改中地位
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差、地域发展不平衡、财政支付能力有限。省卫生厅提出,要在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财政保障能力有限的前提下,用3年时间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的医改目标,走有中医药特色甘肃医改之路。一是把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作为“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突破口, 充分利用中医药使用方便、效果确切、价格低廉的特色优势满足基层群众的就医需求。二是把发展中医药作为发展陇药产业的重要基础。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对于发展陇药产业、富民兴陇现实意义重大。三是通过建设岐伯圣景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重建华夏文明,稳固基层中医药的群众基础。
, http://www.100md.com
政府主导 加大对基层中医药工作扶持
近几年,甘肃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中医治未病纳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公立医院,使之向中医药倾斜,突出中医药特色。不仅如此,省卫生厅联合林业厅、农牧厅多部门合力,整体推进中医药发展。
健全体系 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
近几年,甘肃以乡村为重点,以综合医院、公卫机构和社区为补充,提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三个“全覆盖”:向乡镇全覆盖,向社区全覆盖,向村组全覆盖。
注重内涵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以人才建设为重点,以推广适宜技术为抓手,有效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具体举措即加强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规范民间中医药工作,丰富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 百拇医药
丰富载体 加快示范省建设进程
首先,政府主导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全面推动基层中医药发展。其次,将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列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化基层中医药内涵建设。第三,将中医药工作融入大卫生事业,同谋划,共发展。(本报记者 谭欣整理)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 刘维忠)
中医药强省建设助力“幸福广东”
在广东省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省委提出要发展“以人为本”,以健康、绿色、时尚、智慧为特征的,满足以人由生存到发展的多元幸福诉求为导向的新兴产业。中医药事业的民生属性正契合了幸福导向型理念的核心精神,持续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让群众享受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是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历史机遇和责任。
, 百拇医药
在实现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广东省最突出的亮点是:以“名院、名医、名科、名药”等工程为抓手,带动中医药医疗、中医药科研、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产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规划的落实,项目带动是关键。广东省积极开展中医药名院名科、名企名药、名医名校、技术创新和中医药文化等“五大工程”。前不久,广东省中医药局所做的“十一五”规划项目评估表明,“五大工程”的35个项目都已基本完成,为在深化医改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建设了一批重大工程。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省中医药博物馆已正式运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门诊大楼落成;省第二中医院(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项目顺利落实;一批省、市中医院改扩建工程顺利实施;40%的县中医院列为国家和省的县级医院重点建设项目。
, 百拇医药 二是培育了一批名院、名科。建成了以广东省中医院为代表的15家中医名院,以中医妇科、内分泌、脑病、骨伤、康复为代表的53个中医名科,134个国家、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3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
三是培育了一批名医群体。建设了31个国医大师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1个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优势学科和3个基层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格局。
四是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中药企业达21家,广药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2011年中成药、中药饮片总产值均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年销售额过亿元的重要产品达14个。
五是建设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平台。6所中医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建设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等3所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岭南中医药文库》已编纂完成26种30本,评定了19家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增强。(本报记者 王韬整理)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药局局长 彭炜)
, http://www.100md.com
上海市 整合资源 推进海派中医传承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是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从2011年起着手实施流派传承工程建设,经过近两年筹划运作、建设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出台新政启动传承工程项目建设
为落实工程建设,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中发办)将工程建设纳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重点项目,实施“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和“流派及特色技术扶持项目”建设,兼顾了发展规模较大、基础平台较好的流派和濒临失传流派技术的传承;积极与市财政沟通协调,得到认可并获资助经费7200万,成为近年来上海中医药投入专项经费最大的项目。
, http://www.100md.com
整合资源助推传承工程建设
激发老中医药专家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建设热情和核心作用。如94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颜德馨多次在各种场合对工程建设给予鼓励指导,全程把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颜氏内科基地建设。
调动各建设单位的积极性。如上海市龙华医院为陆氏针灸基地专辟场地,成立“陆瘦燕针灸工作室”并开设特需门诊;纳入基地的4家三级综合医院也大力支持流派传承工程,如第十人民医院已将该院中医楼整体改建为“颜氏内科流派传承基地”,华山医院为恽氏中西医汇通基地新增病床17张。
提升对医院特色优势资源的整合辐射效应。如丁氏内科基地启动了覆盖面广泛的6个临床研究分基地和5个学术思想研究室建设;上海市曙光医院石氏伤科整合骨伤科研究所等优势资源,建立了由12家不同级别医院参与的协作网络和石氏伤科医学中心。
发挥全市专家、办公室、项目负责人作用。中发办领导的“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展专家力量,积极承担方案论证、基地遴选、项目优化等重任,发动名中医倡议举全市之力支持工程建设等。
, 百拇医药
充分保障工程建设进度和效果。目前,4家单位成为国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8家已建立基地数据库;8家已着手设计建设流派陈列馆;6家已启用基地网站;5家已开设流派专科门诊;5家已着手优势病种研究工作。
搭建交流平台
为弘扬海派中医文化,探讨海派中医传承发展思路,由中发办主办的“海派中医论坛”,至今已举办六届。此外,近年来还邀请了外地专家学者,一起交流和讨论。以论坛为平台推进工程建设,将海派中医流派传承推向新起点、新高度,对流派传承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交流促进作用。(本报记者 谭欣整理)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 郑锦)
, http://www.100md.com
石家庄市 突出重点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2012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石家庄市确定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构建农村三级服务新体系
一是抓龙头提能力。投资9000万元,建设了6个县级中医院,17个县级中医院中有16个达到了二级标准。全市中医医疗机构拥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和建设专科13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和建设专科25个,市级重点(发展)中医专科26个。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医院评审标准(试行)出台后,3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全省率先接受了二级中医院试评审。
二是抓枢纽固网底。出台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标准》和《中医药特色示范性村卫生室建设标准》。目前,126个乡镇卫生院成立了中医科,53%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创建了1108个中医药特色示范性村卫生室。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500万元,为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了中医设备。
, 百拇医药
三是抓改革建机制。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的意见》,在4个县(市)、20个乡镇和100个村开展了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实行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饮片配送、统一业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力争到2014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配置优化、优质高效的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
“国医堂”坐诊的中医医师实行全科“一站式”接诊,即每名医师既能开中医处方,又能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开展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等多种中医适宜技术。
据统计,“国医堂”累计接诊社区居民数较上年增加35%,中医处方数占处方总数较上年增加12.5%,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较上年增加8.6%,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主动选择接受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求深”“求广”
, http://www.100md.com
一是中医治未病求“深”。投资850万元,在市中医院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在5个县级中医院建设了“治未病”基地,在85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治未病”门诊,并研发了膏方、药茶等20余种“治未病”产品,逐步形成了以中心为龙头,以基地和门诊为网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二是中医适宜技术求“广”。在每个县(市)中医院建设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筛选推广2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对2210名社区和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据统计,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5%的乡镇卫生院能提供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73%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4%的村卫生室能提供4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用率达到32%。(本报记者 杨志云整理) (河北省石家庄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大虎)
, 百拇医药
设国医堂 打造基层中医药品牌
近年来,山东临沂市卫生局把握机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国医堂”,积极探索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子,极大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
临沂创办“国医堂”,开辟专门区域,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集中设置,形成具有浓郁中医药文化氛围、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提供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综合服务的相对独立区域,使群众在诊疗时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特色。
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国医堂建设资金1497万元。
统一规划,集中推进 为保证国医堂建设又好又快进行,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集中加以推进,同时还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建有国医堂作为评先树优的必备条件。目前全市已建设完成国医堂102处,占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56%,覆盖农村人口479万。
, 百拇医药
注重培养,壮大队伍 在基层,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一大瓶颈,临沂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名师传带方式,形成了中医临床骨干培养“多带一”、临床经验传授“一带多”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新途径。实行“多带一”,即通过开展“中医药专家进基层活动”等帮扶工作,由多位专家带教一名培养对象。实行“一带多”,即通过举办中医临症经验学习班,由一位老师带教多名学生。与此同时,开展中医药技术培训,以及制定优惠政策,并以行政手段使在其他卫生岗位上的近百名中医药人员回归中医岗位,进一步满足了国医堂业务人员需求。
目前,国医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首先,探索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轨发展的新路子。国医堂的建设使用,不仅扩展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范围,增加了业务收入,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其次,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在基层一些病种的治疗费用,中医药相对更低。在基层开展了常见病协定处方推广,减轻了个人费用负担,减少了新农合基金的支出,有利于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维护了参合农民利益。
, 百拇医药
第三,促进了发展基层中医药氛围的形成。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进行中医药科普知识文化宣讲,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本报记者 谭欣整理) (山东省临沂市卫生局局长 吕富)
蒙医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公立蒙医中医医院是蒙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阵地,2012年,我们在推进蒙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以加强蒙医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为基本,以提高蒙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主线,加快蒙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可持续发展。
壮大蒙医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 百拇医药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正式运营,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改扩建工程启动;12个盟市全部成立盟市级蒙医中医医院,所有旗县至少有1所蒙医中医医院;全区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蒙中医科占86.6%、88.7%;全区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蒙中医药服务占61.8%、63.5%,而且正呈增长趋势;全区蒙医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迅速壮大。
提高蒙医中医医院服务能力
除国际蒙医医院外,内蒙古自治区16个盟市级蒙医中医医院正在或已经完成扩建;政府将在通辽市拟投入4个亿建设蒙医药科技园;100多个旗县级蒙医中医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有12所列入中央拉动内需项目完成建设。自治区每所医院床位将增加至100~200张。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的2.8亿元,已全部购置医疗设备并配送到位。同时,结合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木乡镇卫生院准入上把蒙中医科作为必须指标。
, 百拇医药
蒙医中医内涵建设逐步加强,近年来重点加强了蒙医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特色专科专病、蒙药中药制剂能力、蒙药房中药房、针灸理疗康复科、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民族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项目。自治区每年安排近2000万元支持蒙医药事业发展。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与软件公司研发了蒙医药蒙政信息系统,不仅蒙文和汉文在同一界面,蒙医病历、中医病历、西医病历书写同步,且还开发了蒙医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和蒙医电子病历。目前此系统已在全区各级蒙医中医医院安装。
夯实蒙中医药人才基础
自治区政府研究提出,要科学合理核定蒙医中医医院编制、医学院校蒙中医药专业扩招、增加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蒙中医专业比例、动员在校民族预科生和其他医学专业原蒙古语授课学生转为蒙中医药专业,蒙医中医高级职称晋升通过率高于其他医学专业10个点等。
同时,我们争取自治区财政支持,每年安排236万元用于自治区级名老蒙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年派出近200名蒙医中医技术骨干培训提高。开展了蒙中医药“县乡村一体化”试点,要求每所旗县医院带动2个乡镇卫生院,实行基层与旗县蒙医中医医院统一管理,缓解了基层蒙中医药人才紧缺的问题。
, 百拇医药
确保蒙医中医医院的地位和作用
将针灸、药浴、放血、整骨术、震脑术等蒙医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纳入新农合和医保住院报销范围。所有蒙药全部列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并执行甲类药品政策。在蒙医中医机构就医的,降低报销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基本药物目录第一批增补了蒙成药122种、中成药47种和全部蒙药饮片、蒙药医院制剂,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使用蒙中医药。
此外,编制内蒙医中医医院人员经费逐步到位;向自治区发改委提出的适当增加蒙医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提高技术服务价格的建议正处于成本核算阶段;规定旗县级蒙医中医医院床位不低于100张;将蒙中医科室设置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准入指标。(本报记者 杨志云整理)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蒙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乌兰)
, 百拇医药
构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北京市东城区立足区情,以“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为载体,以“试点”工作为契机,紧密结合医改,扎实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初步构建了以政府为统领、以三级医院为指导、二级医院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社会民营中医机构为补充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确立中长期卫生发展规划
东城区率先提出在城市管理网格化的基础上,建立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的理念。将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纳入《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和“十二五”规划之中。按照每年20%的社区完成建设目标,目前已有89个社区达标,“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全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全覆盖,并列入政府折子工程,重点督导。
, 百拇医药
统筹规划,夯实 “治未病”服务基础
三级联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与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签订了《北京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级中医院帮扶基层工作责任书》,协助基层人才队伍和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并开展健康咨询等。
合理配置,健全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为网底,一是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设立中医诊区,配备中成药和常用中医药诊疗设备。二是构建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与三级医院确定了专家门诊、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团队、培训与带教等多种分工协作形式。三是实现了社区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3个100%:即100%配备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合格的非中医执业医师,100%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医院中医专家社区巡诊100%覆盖。
延伸服务,打造家庭医生式服务品牌。全区共组建了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防保人员组成的164支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覆盖了全区17个街道。截至目前,已与30万人进行了签约服务,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77万份,为8.6万人建立了生活方式档案。
, 百拇医药
注重效果,深入开展“治未病”服务
科研为先,试点并进,探索中医药慢病管理模式。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试点中,创新提出了中医药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理念,遵循“工作准备、组织实施、评估改进、总结推广”四个阶段,稳步开展试点工作;同时,申报的行业专项《中医药防治慢病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获得了816万元资金支持。
提升素养,多措并举,推进中医药科普“六进”工程。制订《东城区“十二五”期间中医科普宣传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开展中医药健康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地、进军营”的“六进”工程。除专题健康讲座外,还采取义诊咨询等活动,两年共举办活动600余场,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
先行先试,行业入手,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管理。出台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行业管理办法(试行)》和《行业标准(试行)》,尝试开展中医药健康资类、推拿按类等7类中医服务的规范。组织开展了辖区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免费培训,引导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走向良性发展。(本报记者 杨志云整理) (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副区长 颜华)
, http://www.100md.com
郑州市 把基层中医药建设作为民生工程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的中医药工作始终坚持重心下移、聚焦基层,严格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把基层中医药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自2011年开始,用2年时间提前完成了“中医中药进农村三年行动计划”。在2012年,市县两级政府投入3535万元,完成64所乡镇卫生院、7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科达标建设。
要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首先离不开人才培养。市里为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培训1名中医师、1名中药师,使他们都能掌握各科基本理论和中医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方法,推广了30余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并通过组建“专病协作组”和“师带徒”等平台建立了巩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长效机制。通过两年三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共为基层培养了中医药人员394名。
, http://www.100md.com
有了人才就要有让他们施展本领的舞台。郑州市为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配中药柜、智能通络治疗仪、熏蒸床、牵引椅、牵引床等中医药诊疗设备26种,共计6722台(件),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开设中医门诊3.1个,中药饮片达350种以上,中医病床占总床位的20%以上,中医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30%以上,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够提供煎药服务。
同时,郑州市开展了集体所有制村卫生室的建设工作。由每个村出土地,由政府投入、联合乡村医生,共同为村卫生室解决资金、技术和设备的问题。并加大培训力度,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配备电脑实现村卫生室信息化、一体化管理,切实加强了中医药服务的“网底”,让农村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可喜的是,在农村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时,还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立了中医诊室和中医康复治疗室,并集中设置,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170个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让辖区居民更方便享受中医药服务之余,在综合服务区内还可以了解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等。
, 百拇医药
而且,全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开展一天中医免费体验服务,免费进行包括针灸在内的10余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引导群众主动使用中医药防病治病,让基层老百姓认识中医、感受中医、选择中医。
据统计,2012年度(截止11月底),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人次98.6万,中医科门诊占中医门诊总人次74%,比2010年增加54%;非药物疗法人次55.8万,比2010年增加108%;中医科人均门诊费用32.9元,比2010年降低17.02%;中医科人均住院费用910元,比2010年降低35%。在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中进行满意度调查,群众的满意度达93.6%。(本报记者 王韬整理) (河南省郑州市副市长 刘东)
, 百拇医药
湖北省 “三堂一室”成提升工程载体和品牌
湖北省将建设中医药“三堂一室”作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主要载体和创新品牌。其中要求,通过3年时间在全省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立“国医堂”,所有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名医堂”、“中医养生堂”和“知名中医工作室”;且建设“国医堂”至少要设立2个以上中医诊室,集中配备相应数量的中医药人员和中医诊疗设备,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
为此,武汉市在坚持优先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中医进基层,服务千万家”活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面开展中医药“三堂一室”建设。
明确要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必须分期分批100%完成建设“国医堂”的各项标准,并将此目标列入各区卫生局的绩效考核。
一是建设面积达标。目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90%的乡镇卫生院已经建立了100平方米以上的“国医堂”。
, 百拇医药
二是科室设置达标。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90%的乡镇卫生院的“国医堂”,开设了2个以上的中医诊室、中药房、煎药室和针灸、推拿按摩、牵引、熏洗等中医特色治疗区。
三是设备配备达标。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90%的乡镇卫生院的“国医堂”配备了火罐、针灸针、神灯等中医药基础设备和三维多功能牵引床、中药蒸汽浴疗床、电针仪等5种以上其他设备。中药房配置齐全,防护措施到位。
四是文化氛围达标。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90%的乡镇卫生院的“国医堂”,采取了中式风格装饰装修,充分展示中医药文化特色。
通过“国医堂”建设,使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都有一块集中呈现浓郁中医文化特色、形成了古色古韵、亲民祥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正是“国医堂”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区中医药工作的发展。首先,武汉市在“国医堂”建设标准中专门对中医药门诊服务量、住院服务量、中药饮片使用比例、中医物理治疗比例、中医药收入比例等指标设定了要求,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业务。
, 百拇医药
其次,在“国医堂”建设中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参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制定有中医药内容的适合农村的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方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和健康指导、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等。通过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广泛宣传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引导群众更多选择中医药服务。
此外,“国医堂”100%参加全科医生培训。近几年全市所有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在岗的中医人员全部参加了中医类别全科医生的培训,且适宜技术推广100%覆盖。
应该强调的是,“国医堂”的建设规模是中医药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与辖区管理人口总量和结构、辖区中医药服务需求量和医疗机构自身中医药服务能力相结合、相匹配。武汉市在充分调研基层中医药工作现状后,制定了出台大型和中小型二个不同规模的“国医堂”建设标准。由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结合自身的现状,自主选择建设规模。既防止了不建设“国医堂”,也杜绝了过度地建设“国医堂”,将基层中医科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本报记者 王韬整理) (武汉市卫生局副局长 张红星)
, 百拇医药
四川省 “两降一免”让基层中医有奔头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为摸清家底,针对性地制订各地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指标,我们对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开展了摸底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充分了解和听取了基层意见,确定了以健全服务体系,加快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落实扶持措施为突破点,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措施。其中,提升基层中医药队伍人员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整体看,四川省基层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达25%以上,但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化、服务提供单一的状况日益突出。因此,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我们把增加基层中医药人员总量、改善结构、提升服务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布置实施。
, 百拇医药
一是增加基层中医药人员总量。从2012年起到2015年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不达比例和青黄不接的乡镇进行调查摸底,列出补充计划,确定招录名单,单独招收,定向录用,用三年时间充实中医药人员,改善结构。二是开展名医评选扩大影响。今年省上评选第二届十大名中医,县区级评选基层名中医,营造全社会尊重中医的良好氛围。三是制订基层中医药人员高级职称评定的倾斜和鼓励政策。2012年我局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起制定了对乡镇和社区基层中医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实现“本土化”政策,“两降两免”(降低论文要求、降低副高资格考试合格线,免外语、免计算机),评上高级职称人员只能在县域内顺向、平行流动,不得逆向或向其它县流动。去年,四川省就有36名基层中医药人员评上了高级职称,使基层中医有干头,有奔头;四是全面开展师承。除完成国家和省师承任务外,今年开展省市名中医带县中医院中医,县中医带乡村医生的中医师承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模式,培养一批基层中医骨干;五是开展乡村中医学历教育。“十二五”期间,使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人员达2万名以上,使基层中医药人员本土化;六是开展基层中医药人员全员培养。省上为每个县培养4名师资骨干,这些骨干以市州为单位组成师资团队,以县为单位培养乡村中医人员,力争每年轮训2~3次。
, 百拇医药
随着基层中医药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切实推进了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工作。为群众健康提供上门服务、中医康复指导,开展体质辨识、中医健康教育讲座、咨询,制定针对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保健方案,积极开展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的防治与干预,对区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积极应用针灸、火罐、按摩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防治,做到领域不断扩大、能力不断增强、办法不断创新,注重效果,降低成本,让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的实惠。(本报记者 王韬整理)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殿兴)
浙江:量化临床饮片使用指标
随着医改的深入,浙江省加强中药饮片使用管理,切实保障患者权益和用药安全,对所有县级医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但中药饮片暂不实行,此举使中药饮片使用量有了较大提高。为合理控制医药费用,促进中药饮片的正确使用,杜绝不合理用药,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中药饮片在临床上使用的调研工作,讨论当前中药饮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药饮片处方在价格、味数、处方书写规范等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在此基础上,与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中药饮片使用管理的通知》,规定每张中药饮片处方用药原则上控制在20味以内,对各类恶性肿瘤等医保规定病种的治疗方剂可适当放宽至25味,用量不得超过7日,剂均费用三级医院不超过40元,二级医院及其他所有医疗机构不超过30元,原则上每剂费用不超过50元,并对饮片处方开具及调剂管理,落实处方点评、饮片采购验收养护煎煮制度,加强饮片临床应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据统计,全省公立中医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稳中有降,门急诊和住院均次药费保持零增长。中药饮片大处方现象有所遏制,医务人员更加重视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初步实现了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的双赢局面。(本报记者 谭欣整理)
, 百拇医药
新疆:加强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自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民族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工作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局成立了自治区民族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领导小组,并与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和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等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适宜技术推广者签订“2010年民族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协议书”。
为抓好落实,该区一是组织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和执行方案;二是积极组织项目负责人业务培训工作;三是组织完成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四是组织编写适宜技术培训教材和大纲;五是开展摸底调查,确定培训机构和对象,对全区42家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培训需求,能推广的技术和观察病例数等指标进行摸底调查,确定机构和培训对象;六是有序开展培训工作,完成19项维吾尔医药适宜技术和1项哈萨克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工作。
通过项目的实施,共823人次参加20项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的编写和技术推广培训,培养一批民族医药技术骨干、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全区中医民族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推广专业队伍。部分维吾尔医和哈萨克医医疗机构,还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把部分适宜技术推广到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服务机构,促进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推广应用。(本报记者 王韬整理)
, 百拇医药
深圳:地方标准建设助力中医药发展
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起草完成并实施了中医药地方标准11项,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2010~2012年间,该市中医机构年均增长6.9%,高于西医医院的2.5%;中医门诊部年均增长29.1%,高于西医院9.7%。 2010年中医医疗机构门诊诊疗人次418万,2012年增长到609万人次,增长了45%;住院出院人次由2010年的4.5万人次,增长到2012年5.3万人次,增长了18%;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12.5亿元,2012增长到16.0亿元,增长了28%;2012年中医医疗机构门诊人均费用为134.2元,住院人均费用8239.2元。
, 百拇医药
中医药资源大幅增长。2012年龙岗区中医院正式开业,该院按照三级甲等医院一次性投资建成,占地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投资7个多亿元,开放500张病床;新址罗湖区中医院破土动工,按照三甲医院建设,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3万平方米,投资7.9亿元,设计床位400张;福田中医院已完成一期建设,2012年二期建设已开工,投资4亿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建成后医院床位数达700张;宝安中医院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0亿元,开放床位将达到850张。一期改造工程投资3.6亿元已破土动工,完成后新增病床500张。
争取到政府专项财政扶持,加强了中医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医专项补贴经费由无到有,并有专项经费大幅增长,促进中医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及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2011年和2012年每年都有固定的1100万元专项中医经费,主要用于全市,如:49个中医重点学科与特色专科;32个放心中药房、5个区级单位的全国中医药示范社区和3家综合医院中医工作示范单位;在中医人才的培训方面, 举办了两期中医经典与临床高级研修班和西学中培训班,培养了500多人次;开展了3批师承教育,遴选老师48名,学生56名;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23期,人数1100人;市、区各级财政还对中医院的建设采取扶植政策,每年拨300~500万元专项业务经费补贴。(本报记者 谭欣整理)
, http://www.100md.com
陕西:县级中医院全额预算管理
医改中,陕西省102个县级中医医院全部纳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与县级综合医院同步进行,走出一条陕西特色的中医医改之路,为公立中医医院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2008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10年完成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基本建设任务。每县补助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诊疗设备配置,资金由省、市、县三级按比例分担。
2011年6月,省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责任,明确县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定位,把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成公益性的县域医疗服务中心之一;政府要办好县医院、中医医院和妇保院,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鼓励城乡居民看中医、用中药,职工、居民和参合农民政策范围内门诊、住院费用的中医药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
, http://www.100md.com
2010年,省政府出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申县级中医医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中应由单位缴纳的部分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等政策。各级政府完善补偿机制,让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回归公益性。经过不断的探索、完善,陕西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建立了多层次、多手段的投入补偿机制。如,汉中市建立的“财政兜底”、“综合补助”、“确保基本”的综合补偿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中医医院改革。
对于医改中取消药品加成后产生的亏损,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按比例对中医医院进行足额补助。为给县级公立医院减压减负,省政府还明确:县级医疗机构(包括中医医院)历年产生的债务剥离,由县政府统一打包并逐年偿还。此外,利用中央专款、中医药专项补助、卫生项目定向补助等补偿形式,给县级中医医院注入资金、设备。(本报记者 杨志云整理)
, 百拇医药
吉林:多途径培养“真中医”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初启动实施了“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纳入全省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和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各市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强化了中医师承项目规范化管理,完成了4批师承工作,启动了5批师承等国家级和省级师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等项目,与卫生部党校联合举办了现代医院职业院长EMBA课程班,遴选中医药管理干部参加学习。
创新基层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跨省际师承教育模式方法,启动“长白山杏苑新林”人才培养项目;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工作;启动首批省基层优秀中医评选等。
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和传统师承。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实施国家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专业医学生培养项目,启动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考核。
, 百拇医药
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实施了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整理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各地积极开展师承工作,创建了“中医名人堂”等。(本报记者 杨志云整理)
湖南溆浦:实施农村中医药服务一体化
湖南省溆浦县为切实解决山区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从2009年起努力推进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该县对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核算:乡镇卫生院一律不设会计,只设一名报账员,所有收支均纳入统一集中核算;统设帐户:取消乡镇卫生院在金融机构开设的财务账户,由县卫生局统一开设县级“结算专户”,乡镇卫生院所有收入全部进入结算专户;统办采购:乡镇卫生院使用的药品全部由县药品配送中心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管票据:所有收费票据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领取,实行“限量领用,定期缴销”;统一管理模式:对备用金等8个方面作了详细规定,统一管理模式。
, http://www.100md.com
同时,加强机制建设,推进村(街道)卫生室规范化运行。对村卫生室运行做到“八规范”,即规范机构设置:按照一村一室的建设要求,对全县653个村和40个街道设置了卫生室,并对聘用的乡村医生实行集中执业;规范建设标准:按照《湖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的要求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规范人员聘用: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进行资质认定,开展村卫生室主要负责人选聘工作。所有乡村医生由乡镇(中心)卫生院统一聘用;规范从业制度:根据村卫生室工作职责要求,统一工作制度,统一发放12种常用医疗设备。此外,培训教育、药械采购、业务管理、考评体系也一并规范。(本报记者 王韬整理)
河北保定:规范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管理
, http://www.100md.com
河北省保定市作为全国21个中医养生准入试点牵头单位,以建设全国中医药“治未病”和中医药养生保健准入试点区为契机,对中医养生保健和中医美容行业加强法制化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定模式”。
实施行业准入试点,纳入卫生事业管理
保定市卫生局、工商局、公安局等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保健按摩和中医美容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由市中医药学会组织的业务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者,取得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和中医美容上岗证后方可上岗。从业机构需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待检,审核符合标准者,取得执业或项目许可证者方能执业。对未取得市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河北省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中医美容)从业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一律不允许颁发特行证、工商执业许可证、收费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从而确保机构准入关。
加强相关部门协作,促进“治未病”体系建设
, 百拇医药 今年初,市卫生局、文化、财政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美容行业纳入中医“治未病”范畴。今年8月,保定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将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年内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人均3~5元提取用于“治未病”工作。同时要求政府各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为行业发展提供便利:卫生部门要为中医药养生从业人员提供注册,保证执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物价部门要给予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项目设立并确定合理收费依据;卫生、社保部门要将“治未病”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项目逐步纳入新农合和医保的范畴;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治未病”和中医养生保健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保定市中医药养生保健与中医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开展日常监管指导、接受消费者投诉、上岗培训、资质年检、企业等级评审、养生产品及器械认证等职能。所有审批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接受星级评定,按照《国家亚健康专业调理机构服务水平星级评定标准》,由市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同国家中和亚健康中心进行评定,最终确定350家中医养生保健示范单位。最近,市中医药学会与国家中和亚健康中心联合对从业人员进行百项亚健康中医调理技术进行培训,并争取到国家资质培训试点单位,对经过培训考试考核合格的从业人员发给国家承认的专业资质证书,从而形成了执业资质上岗和职业资质评定两条线,进一步推动了规范化管理。(本报记者 杨志云整理)
, http://www.100md.com
广西:提升基层壮瑶医药服务能力
开展提升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能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着眼于深化医改和改善民生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2011年,广西选择金秀等3个县作为试点地区,主要任务是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自治区和当地人民政府从政策措施、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重点给予支持,为全区深化医改和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目前三个试点县乡镇卫生院中医民族医科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均达到100%。金秀瑶族自治县将有千年历史的“产后三泡”瑶药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服务项目之一免费为全县1525名产妇免费使用,对加快子宫排泄淤血以及功能恢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瑶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使全县产妇得到了实惠。
, 百拇医药
2011年,广西选择鹿寨等15个县,将乡镇卫生院中医壮医科和村卫生室中医服务单元能力建设与县中医民族医医院有机结合,做到“三规范两强化”,即规范培训、规范技术、规范用药、强化预防、强化宣传,推广中医药壮瑶医药适宜技术,中医壮瑶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应用,15个县均实现了中医药服务县乡村全覆盖的目标,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本报记者 王韬整理)
福建:政策扶持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活力
近年来,福建省市、县(市)两级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是到2020年建立10个市级中医人才培训基地,每个由市级财政投入50万元;建立有中医优势的重点专科专病30个,每个由市、县(市)财政投入20万元。
, 百拇医药
二是中医院正常经费的补助由原来与综合医院一样的标准,改为比综合医院提高50%。有的县将在编在岗人员和核定编制数内的合同制医务人员的社会保障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超出核定编制数的给予50%补助,同时化解部分历史债务。
三是设立中医人才资助费,每年新招聘入编的中医药本科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每人由同级财政给用人单位资助3万。
四是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轻重缓急作出安排。有的县对单件医疗设备在10万以上的,每年财政安排150万专项补助。
五是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给予倾斜,住院病人目录内的中药饮片全报;治疗性推拿列入报销范围;中医院的病人门槛费低于综合性医院;中药院内制剂可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有的县制定了中草药饮片支出年达到药品总支出的15%以上,给予医院奖励30万元,达到25%的奖励50万元。
, http://www.100md.com
六是根据中医院的等级和服务能力提升,重新核定床位编制数并按1:1.4的床位与人员比例足额核定人员编制数。
七是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和临床研究所(室),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科技成果评审或鉴定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八是用3~5年时间,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所达100%。(本报记者 谭欣整理)
北京: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推动中医药科学发展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 http://www.100md.com
到2015年底,北京市将实现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区县开展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知识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100个中医服务综合诊区示范单位,中医药门急诊服务量不低于全市医疗服务总量的30%,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100%的覆盖率。
突出重点,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是在延庆县开展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以“八统一”实现县中医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的指导。二是在郊区县建立10个基层流动中医医院,配备设备齐全的流动医疗车,实行一站式服务、直接结算医药费,使山区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享受中医药服务。三是实施100名老中医为基层培养100名中医师的“双百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基层100名群众喜爱的优秀中医师评选项目、基层100名膏方医师培养项目、基层100个中医药综合治疗区建设项目、基层100个中医药专病适宜技术推广建设项目、基层100首中医经方推广应用项目以及编制培训基层100种常见病中医综合诊疗方案等工作,建设基层100个老中医工作室。四是完成1000名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轮训工作。五是分5年完成10000名中医家庭保健员的培养。
, 百拇医药
创新举措,丰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内涵建设
一是建设郊区县基层“流动中医医院”。在借鉴房山区“流动中医医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将在10个郊区县开展基层“流动中医医院”建设,为各郊区县配备专业诊疗车和药品车,将诊断、检查、开药、取药、医疗费报销等一系列服务送到山区居民家门口,该项目现正进入实施阶段。
二是建立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基地。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基地建设,延庆县井庄镇卫生院、广阳博海医院、房山区张坊镇张坊村卫生室成为首批试点基层医疗机构。2012年又新增6个基地。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还开展了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的培训, 2012年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70余名。
三是开展基本公卫中医药服务。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北京局组织专家编写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北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试点区县已达15个,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项目已达8个。除开展国家局规定的中医药服务试点项目,并担任儿童和孕产妇、高血压和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外,丰台区还开展了市级心理健康中医健康管理项目。
四是完善治未病服务体系。北京市已连续3年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社区统一行动”,2012年有500余家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三伏贴”,服务人次超过42万。(本报记者 杨志云整理)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