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44135
如何看中药配方颗粒之单煎与共煎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853期
     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单共煎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中药共煎和单煎本是一脉相承,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传统中医素来讲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主要采用复方“群药共煎”以利于充分发挥药物成分的多效性和综合作用。学术争论的焦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争论一:单煎与传统中医用药方法

    汤剂是中药临床的主要应用形式,古人已明确认识到,煎煮方法对中药药效影响明显。如清代医家徐大椿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历代本草对汤剂的煎煮方法、器具、火候等均进行了论述,并根据某些药物的性质,制定了特殊处理方法,如贵重药采用“另煎”,胶类药采用“烊化”兑服,入水即化、液体类药等采用冲服方法等。所以,传统中医用药方法并不排斥单煎。

    辨证施治、配伍用药是中医方剂的精髓。辨证论治是前提,而正确的炮制和配伍是保证辨证施治效果的关键环节。二者不但在理论上相辅相成,而且贯穿中医用药整个过程,所以中药复方的煎煮及服用方法均有章法。中药复方主要采用“群药共煎”的制备方法,某些不适合共煎者才采取其他方法入药,煎药方法的选择主要视药物性质、临床需要而定。目前配方颗粒生产过程中,将所有药味采用单独煎煮制粒,与中医所言“另煎”、“烊化”、冲服等特殊处理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成为争论的焦点也在情理之中。
, http://www.100md.com
    争论二:单共煎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复方药味之间具有“君、臣、佐、使”的关系,汤剂共煎过程为这一关系的发挥提供了一个作用过程,而配方颗粒采用单独提取,极大缩短了这一过程,有可能限制了药味之间相互作用的发挥,因此成为了单共煎之争的焦点之一。中药汤剂群药共煎时多伴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由于多种成分的共同存在,其机制相当复杂。有可能会增加药物溶解度及含量,也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发生质的变化而生成新的化合物,出现一些新的有效成分;有的则可能会降低某种成分的毒性或不良反应,并增强其疗效。如甘草与附子配伍共煎液中甘草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黄连解毒汤共煎后总栀子苷的提取率远高于单煎合并;生脉散共煎产生与药效直接相关的新成分——5-羟甲基-2-糠醛;黄连、黄柏与大黄、甘草共煎生成一种单甘草酸盐的胶状沉淀,不仅消除了小檗碱的苦味,还增加了其溶出度。对于这些复方而言,采用单煎法制备的配方颗粒无疑与汤剂存在明显差别。

    也有研究证明,部分配方颗粒在指标成分含量方面与传统汤剂无明显差别,甚至某些指标成分含量更高。但应该明确的是,中药是一个复杂体系,其化学成分仅仅是中药质量控制的一个指标。目前,中医方剂作用的机制及有效物质基础还不能详尽阐明,但是中医药临床疗效是有目共睹的,仅仅根据指标成分对比解释单煎与共煎等同甚至更优,其科学意义值得商榷。
, 百拇医药
    采用单煎制备的中药配方颗粒与共煎制备的汤剂,均为中医遣方用药的载体,二者本是一脉相承,其利弊分析如下:单煎配方颗粒在使用,携带,工艺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将每味药按成分进行提取,力求最大程度保留化学成分,与中医整体观有违;以指标成分为准绳,并不能科学控制中药质量;对于有效成分不明确且出膏率低的药物如矿物药,难以制成配方颗粒。

    目前,汤剂仍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流形式,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汤剂共煎过程中,按照中医用药法度,最能体现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共煎过程是中药发挥配伍效果的步骤之一;汤剂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原料,生产环节引入的污染很少;不加辅料,便于控制成品体积;且汤剂为现制现用,不存稳定性问题。

    对于单煎法制备中药配方颗粒,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一方面,它提升了广大患者使用中药的方便性,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国家对中药配方颗粒采取了规范管理,试点研究生产,临床医院试点使用等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中药是一个复杂体系,对于中药单煎与共煎的讨论,应从多方面进行求证。针对不同的处方,应该坚持客观评价,区别对待,根据其是否适合单煎制备配方颗粒,进行科学取舍。由此观之,我国在配方颗粒的推广过程中,应该在少量医院试用,不盲目扩大。下大力气更深入地进行试验研究,明确中药共煎的作用机制,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及生产工艺规范,稳妥推进,逐步放开,才是科学的发展之路。, http://www.100md.com(黄永亮 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