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发病一周不宜针刺”观点不当
中医针灸疗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众观古今史册,对针刺治疗面瘫有着大量的记载和临床报道,临床实践表明,周围性面瘫也是针灸适应症之一。然而,近20多年来部分中西医对周围性面瘫提出在急性期“一周内不宜针刺治疗”的观点,笔者认为此说不妥,现将对“针灸宜在发病一周后进行”观点提出的看法和质疑列举如下,与同行们商榷。
历代中医文献没有否定面瘫一周内治疗的说法:自《黄帝内经》到现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古到今中医对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没有怀疑或提出一周内不宜针刺治疗的观点,中医认为针灸治疗面瘫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濡养经脉、活血化瘀等作用。历代医著对针灸治疗面瘫的记载很多,是临床首选疗法之一,认为针灸疗效确切、具有疗效好、无毒副反应、简便验廉、适应症广,深受同行和广大病员好评。故面瘫现今仍是针灸科门诊病人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
西医所谓“针灸治疗宜在一周后进行”观点的由来:西医近20年来对急性期炎症、水肿期虽没有直接说却隐含针刺治疗不能起消炎、消水肿作用,后来临床医生直接对病人说急性期针刺治疗有加重病情、不能起到消炎、消水肿作用、甚至留下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的观点,甚至后来发展到公开报道。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前没有或很少有上述观点,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上述观点。如《江苏中医药》2009年7期85页刊登《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介入时机和波形选择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摘“介入时机……主张禁针的学者认为,在急性期采用电针治疗可能促进炎症水肿与变性,引起各种副作用,使愈后不佳,且易导致面肌痉挛”。
, http://www.100md.com
笔者也直接或间接听到有很多西医特别神经内科医生对急性期面瘫病人普下一周内不能针灸治疗的医嘱,近十几年来对针灸界同仁在学术观点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怀疑,对急性期不赞成针刺介入治疗的也有,他们主要受西医上述学术观点的影响,认为针刺对急性期不能起消炎、消水肿说法。
针灸可在一周内治疗面瘫的机理:西医对面神经炎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可能是风寒侵袭引起茎乳突孔内组织水肿,或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中医也认为本病与面部受风寒、着凉有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经脉致面部经气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中国针灸》等中医刊物对面瘫报道很多,从不同角度、侧面、探讨、研究针灸治疗面瘫。据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温针灸能够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的水肿、充血、渗出、粘连、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血循环,促进代谢,使病变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故对面瘫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研究还表明,面神经损伤的程度和损伤的平面有关,一般来说损伤节段越高,损伤的程度越重,针刺疗效越差。面神经损伤的程度,还取决于茎乳突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水肿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面神经受压时间愈长,面神经愈易变性而难以恢复。如在急性期给予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受压神经产生兴奋,加速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进而增加了面神经恢复的机会。
, http://www.100md.com
有人把早期的口角歪斜逐渐加重归咎于早期针刺治疗,这是不合理的,此现象是本病客观发展规律。因在急性期面神经正处在炎症水肿期,对面神经的损伤尚未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加重,同时两侧表情肌的肌力对比更加不平衡,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病情加重了。正因为如此,更应及时治疗,积极扭转这一趋势,控制病情,以免错过时机,耽误病情,遗留终生面瘫或各种后遗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机是愈早愈好。
西医提出面瘫急性期(一周内)不宜针刺治疗的学术观点,其主要原因是认为针刺治疗是否有消炎、消水肿作用,据《实验针灸学》介绍: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发病7天内的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调节的机理研究中也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能使原有病理改变的肌电图随临床症状好转而好转,使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重新获得神经支配,使病损的神经功能逐渐得以恢复。笔者认为,这些研究结论与传统中医对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濡养经脉、活血化瘀等功效与西医所说有消炎、消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有相类似的看法和认同。
对急性期面瘫部分病人中有乳突部一带疼痛,西医认为属早期炎症、水肿所致,笔者常用针刺患侧面部穴位同时针刺医风穴一带压痛点,并同时留针20~30分钟,出针后随即用小号火罐拔压痛点10分钟,一般治疗1~3次后压痛消失,只有压痛感消失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才明显。针刺拔罐对局部可起到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作用,相当于西医消炎、消水肿、促进局部血循环和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这也是临床的又一佐证。, http://www.100md.com(李明高 李德臣 李树人 江苏省淮安市城中人民医院)
历代中医文献没有否定面瘫一周内治疗的说法:自《黄帝内经》到现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古到今中医对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没有怀疑或提出一周内不宜针刺治疗的观点,中医认为针灸治疗面瘫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濡养经脉、活血化瘀等作用。历代医著对针灸治疗面瘫的记载很多,是临床首选疗法之一,认为针灸疗效确切、具有疗效好、无毒副反应、简便验廉、适应症广,深受同行和广大病员好评。故面瘫现今仍是针灸科门诊病人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
西医所谓“针灸治疗宜在一周后进行”观点的由来:西医近20年来对急性期炎症、水肿期虽没有直接说却隐含针刺治疗不能起消炎、消水肿作用,后来临床医生直接对病人说急性期针刺治疗有加重病情、不能起到消炎、消水肿作用、甚至留下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的观点,甚至后来发展到公开报道。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前没有或很少有上述观点,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上述观点。如《江苏中医药》2009年7期85页刊登《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介入时机和波形选择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摘“介入时机……主张禁针的学者认为,在急性期采用电针治疗可能促进炎症水肿与变性,引起各种副作用,使愈后不佳,且易导致面肌痉挛”。
, http://www.100md.com
笔者也直接或间接听到有很多西医特别神经内科医生对急性期面瘫病人普下一周内不能针灸治疗的医嘱,近十几年来对针灸界同仁在学术观点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怀疑,对急性期不赞成针刺介入治疗的也有,他们主要受西医上述学术观点的影响,认为针刺对急性期不能起消炎、消水肿说法。
针灸可在一周内治疗面瘫的机理:西医对面神经炎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可能是风寒侵袭引起茎乳突孔内组织水肿,或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中医也认为本病与面部受风寒、着凉有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经脉致面部经气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中国针灸》等中医刊物对面瘫报道很多,从不同角度、侧面、探讨、研究针灸治疗面瘫。据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温针灸能够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的水肿、充血、渗出、粘连、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血循环,促进代谢,使病变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故对面瘫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研究还表明,面神经损伤的程度和损伤的平面有关,一般来说损伤节段越高,损伤的程度越重,针刺疗效越差。面神经损伤的程度,还取决于茎乳突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水肿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面神经受压时间愈长,面神经愈易变性而难以恢复。如在急性期给予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受压神经产生兴奋,加速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进而增加了面神经恢复的机会。
, http://www.100md.com
有人把早期的口角歪斜逐渐加重归咎于早期针刺治疗,这是不合理的,此现象是本病客观发展规律。因在急性期面神经正处在炎症水肿期,对面神经的损伤尚未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加重,同时两侧表情肌的肌力对比更加不平衡,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病情加重了。正因为如此,更应及时治疗,积极扭转这一趋势,控制病情,以免错过时机,耽误病情,遗留终生面瘫或各种后遗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机是愈早愈好。
西医提出面瘫急性期(一周内)不宜针刺治疗的学术观点,其主要原因是认为针刺治疗是否有消炎、消水肿作用,据《实验针灸学》介绍: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发病7天内的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调节的机理研究中也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能使原有病理改变的肌电图随临床症状好转而好转,使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重新获得神经支配,使病损的神经功能逐渐得以恢复。笔者认为,这些研究结论与传统中医对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濡养经脉、活血化瘀等功效与西医所说有消炎、消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有相类似的看法和认同。
对急性期面瘫部分病人中有乳突部一带疼痛,西医认为属早期炎症、水肿所致,笔者常用针刺患侧面部穴位同时针刺医风穴一带压痛点,并同时留针20~30分钟,出针后随即用小号火罐拔压痛点10分钟,一般治疗1~3次后压痛消失,只有压痛感消失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才明显。针刺拔罐对局部可起到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作用,相当于西医消炎、消水肿、促进局部血循环和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这也是临床的又一佐证。, http://www.100md.com(李明高 李德臣 李树人 江苏省淮安市城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