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文化与扁鹊脉学
20多年之前,笔者开始关注有关扁鹊的学术问题,承担了河北省卫生厅下达的“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科研课题,课题总结报告以《神医扁鹊之谜》为书名,于1996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结集出版。虽然对于扁鹊的学术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围绕着扁鹊的各种记载多而混乱,年移代革层层叠加,要想完全弄清楚,也是十分困难的。
在长达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史上,扁鹊不是最早的中医,也不一定是临床成就最高的医生,然而,他却是能够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最丰富的文化内容,几乎一身都是谜团的一位医学家。司马迁称他是真实的医学宗师,东汉末期的医圣张仲景,对于扁鹊的高超医术十分敬仰,竟然达到了“每览而辄叹”的程度。秦汉之间的文人墨客,常常把扁鹊当作“明星”来追捧,这样的历史地位,古今无人能比。
扁鹊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属于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但是,他又是一个被传统文化神化了的人物,有着很深的传奇色彩。笔者以为,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之”、“以文饰之”,属于人们认识世界、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而在人们的认识里,既有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也必然会汇入他们观察世界的思想方法,因此,文化不等同于史实。
, 百拇医药
人们描述的事物,与真实世界之间,会有某些差距。古人并不否认这种差距,他们在追求真实的同时,时刻不忘用自己的思想意识打造一种美的意境,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与文饰并重,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作风。因为,只有质朴,未必能够流传久远;没有真实,即使流传久远也是虚幻。《老子》所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的撰写过程之中,充分利用了他所能见到的各种材料,现在可以知道的大约就有《虞氏春秋》、《韩非子》、《列子》、《鶡冠子》、《战国策》等,各家说扁鹊,其词多不同,他面对这种混乱传说的状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记载,写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扁鹊传》。
中医的历史有几千年,辉煌而丰厚,是我们的骄傲。扁鹊为中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为中医学奠立了基础的“宗师”。扁鹊也是与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墨子,坐在一起的同时代人,一样的孤高与伟大。
, 百拇医药
说到扁鹊的学术成就,首先是扁鹊脉学。
《史记·扁鹊传》说:扁鹊“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又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说明扁鹊精于脉诊,可以用诊脉决生死之分,这在他诊治赵简子的案例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赵简子“专国事”,“虽名晋卿,实专晋权,封邑侔于诸侯”。他昏迷不醒五天,急坏了晋国的高层人士。奇怪的是,他们没有“求医于秦”,而是“召扁鹊”,请一个民间医生来看病。这也许有我们所不了解的苦衷,但是,扁鹊不知道其中的隐情,他只是诊断说:“血脉治也,尔何怪!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
通过大量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公元前497年“赵鞅以晋阳叛”的原因,是他杀了同族的“邯郸午”,引发了晋国六卿之乱,即将开始一场血腥的兼并战争,而他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局面,不得不借用“扁鹊诊赵简子”这个事情,来转达“帝命”:“晋国且有大难,主君首之。帝令主君灭二卿,夫熊与罴皆其祖也!”
, 百拇医药
也就是说,“扁鹊诊赵简子”这件事,所以被纪录于《赵史》之中,并不是因为赵简子的病情太重,更不是由于扁鹊医术太高明,而是因为这件事牵扯到赵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
扁鹊以脉测病,在那个历史时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孤证”,《左传》记载的楚医诊断申叔豫装病不朝,就是用的脉诊决断。
那么,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扁鹊的脉学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他与《内经》所说的十二经循环、营卫“五十营”学说有没有关系?扁鹊对于血脉的病理生理研究到了什么深度?
以往我们对于“经络本质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热衷于在体表寻找经络的物质本质,而忽略了脏腑对于经络学说的决定性作用。
毫无疑问,古人所以构建经络学说,不是仅仅为了在体表画出几条巡行路线图,而是为了阐明人体的整体性,是为了把五脏六腑的重要作用,与外周的四肢百骸联系起来、统摄起来,强化内在脏腑与外周的整体联系,才构建了经络学说。
, 百拇医药
十二经脉,首尾相连,阴阳交接,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由足走胸,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昼行于阳25度,夜行于阴25度,“五十而复大会”这完全是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而不是实际测量的结果。扁鹊脉学不仅包含了这些内容,而且细致地推算了呼吸与脉搏的关系,以及每一次脉搏可以促使气血在经脉里行走的距离,这就是《脉经》所收载的“扁鹊论损至脉”。
在扁鹊的心目之中,人体的经脉不仅是阴阳顺接循环的,而且是“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这种标准化的呼吸与脉搏联动机制,就决定了人体气血围绕血脉运行的标准参数,达到这个标准的就属于“平人”,“平者,无病也。”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人,循环不足,属于“损脉”;超越了这个标准的人,循环太快,属于“至脉”。循环不足,循环太快,都属于疾病状态,损脉、至脉都有不同的程度,都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梯。达到了严重程度,损脉与至脉的病人都可以导致死亡。
扁鹊脉学的这种思想,被《难经》、《内经》所继承。我们之所以认为经脉循环是一个理想模型,就是这种常数的规定,既没有考虑正常人群呼吸快慢的差异,也没有给心率快慢留下一个大致可调的范围。而是整齐划一地规定了每个人,一昼夜之间都要“五十营”。
扁鹊诊脉学说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尽见五脏症结”,不是为开展外科手术做术前准备,而是为了施展内科治疗作理论说明。
假如扁鹊“尽见五脏症结”发现了患者的内在病灶,就应该想办法割除病灶,那样以来,外科手术的学术特色就不是西方医学的专长,而是东方中医所擅长的技术了。《黄帝内经》建立的学术体系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医林改错》这样的著作也不会等到2000年之后的清朝末期才出版。
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脩序,弗能易也。”可见扁鹊是内科大方脉的创始人,或者是集大成者,而不是华佗那样的外科医生。, 百拇医药(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在长达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史上,扁鹊不是最早的中医,也不一定是临床成就最高的医生,然而,他却是能够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最丰富的文化内容,几乎一身都是谜团的一位医学家。司马迁称他是真实的医学宗师,东汉末期的医圣张仲景,对于扁鹊的高超医术十分敬仰,竟然达到了“每览而辄叹”的程度。秦汉之间的文人墨客,常常把扁鹊当作“明星”来追捧,这样的历史地位,古今无人能比。
扁鹊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属于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但是,他又是一个被传统文化神化了的人物,有着很深的传奇色彩。笔者以为,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之”、“以文饰之”,属于人们认识世界、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而在人们的认识里,既有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也必然会汇入他们观察世界的思想方法,因此,文化不等同于史实。
, 百拇医药
人们描述的事物,与真实世界之间,会有某些差距。古人并不否认这种差距,他们在追求真实的同时,时刻不忘用自己的思想意识打造一种美的意境,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与文饰并重,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作风。因为,只有质朴,未必能够流传久远;没有真实,即使流传久远也是虚幻。《老子》所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的撰写过程之中,充分利用了他所能见到的各种材料,现在可以知道的大约就有《虞氏春秋》、《韩非子》、《列子》、《鶡冠子》、《战国策》等,各家说扁鹊,其词多不同,他面对这种混乱传说的状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记载,写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扁鹊传》。
中医的历史有几千年,辉煌而丰厚,是我们的骄傲。扁鹊为中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为中医学奠立了基础的“宗师”。扁鹊也是与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墨子,坐在一起的同时代人,一样的孤高与伟大。
, 百拇医药
说到扁鹊的学术成就,首先是扁鹊脉学。
《史记·扁鹊传》说:扁鹊“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又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说明扁鹊精于脉诊,可以用诊脉决生死之分,这在他诊治赵简子的案例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赵简子“专国事”,“虽名晋卿,实专晋权,封邑侔于诸侯”。他昏迷不醒五天,急坏了晋国的高层人士。奇怪的是,他们没有“求医于秦”,而是“召扁鹊”,请一个民间医生来看病。这也许有我们所不了解的苦衷,但是,扁鹊不知道其中的隐情,他只是诊断说:“血脉治也,尔何怪!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
通过大量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公元前497年“赵鞅以晋阳叛”的原因,是他杀了同族的“邯郸午”,引发了晋国六卿之乱,即将开始一场血腥的兼并战争,而他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局面,不得不借用“扁鹊诊赵简子”这个事情,来转达“帝命”:“晋国且有大难,主君首之。帝令主君灭二卿,夫熊与罴皆其祖也!”
, 百拇医药
也就是说,“扁鹊诊赵简子”这件事,所以被纪录于《赵史》之中,并不是因为赵简子的病情太重,更不是由于扁鹊医术太高明,而是因为这件事牵扯到赵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
扁鹊以脉测病,在那个历史时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孤证”,《左传》记载的楚医诊断申叔豫装病不朝,就是用的脉诊决断。
那么,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扁鹊的脉学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他与《内经》所说的十二经循环、营卫“五十营”学说有没有关系?扁鹊对于血脉的病理生理研究到了什么深度?
以往我们对于“经络本质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热衷于在体表寻找经络的物质本质,而忽略了脏腑对于经络学说的决定性作用。
毫无疑问,古人所以构建经络学说,不是仅仅为了在体表画出几条巡行路线图,而是为了阐明人体的整体性,是为了把五脏六腑的重要作用,与外周的四肢百骸联系起来、统摄起来,强化内在脏腑与外周的整体联系,才构建了经络学说。
, 百拇医药
十二经脉,首尾相连,阴阳交接,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由足走胸,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昼行于阳25度,夜行于阴25度,“五十而复大会”这完全是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而不是实际测量的结果。扁鹊脉学不仅包含了这些内容,而且细致地推算了呼吸与脉搏的关系,以及每一次脉搏可以促使气血在经脉里行走的距离,这就是《脉经》所收载的“扁鹊论损至脉”。
在扁鹊的心目之中,人体的经脉不仅是阴阳顺接循环的,而且是“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这种标准化的呼吸与脉搏联动机制,就决定了人体气血围绕血脉运行的标准参数,达到这个标准的就属于“平人”,“平者,无病也。”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人,循环不足,属于“损脉”;超越了这个标准的人,循环太快,属于“至脉”。循环不足,循环太快,都属于疾病状态,损脉、至脉都有不同的程度,都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梯。达到了严重程度,损脉与至脉的病人都可以导致死亡。
扁鹊脉学的这种思想,被《难经》、《内经》所继承。我们之所以认为经脉循环是一个理想模型,就是这种常数的规定,既没有考虑正常人群呼吸快慢的差异,也没有给心率快慢留下一个大致可调的范围。而是整齐划一地规定了每个人,一昼夜之间都要“五十营”。
扁鹊诊脉学说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尽见五脏症结”,不是为开展外科手术做术前准备,而是为了施展内科治疗作理论说明。
假如扁鹊“尽见五脏症结”发现了患者的内在病灶,就应该想办法割除病灶,那样以来,外科手术的学术特色就不是西方医学的专长,而是东方中医所擅长的技术了。《黄帝内经》建立的学术体系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医林改错》这样的著作也不会等到2000年之后的清朝末期才出版。
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脩序,弗能易也。”可见扁鹊是内科大方脉的创始人,或者是集大成者,而不是华佗那样的外科医生。, 百拇医药(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