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遗风 ——纪念我的父亲国医大师何任
2012年2月23日,我敬爱的父亲、93岁高龄的国医大师何任教授离开了我们,此后凡到过我设在杭州市江干区金秋花园底楼西侧的心理咨询所的朋友,都会被这张我今天展现的和老父亲、老母亲在咨询所门厅合影的彩色大照片所吸引。这是我的老父亲——原浙江中医学院老院长何任教授生前和我杭师大退休的老母亲陆景涛副教授两老不顾九旬高龄、冒着冬天的寒冷,深入社区、亲临我为社区居民公益服务的咨询所的珍贵记忆。i^uk, 百拇医药
在我心里,父亲虽然是“大师”,令人仰慕,很伟大很崇高,但他还是和别的父亲完全一样,他爱自己的孩子,支持孩子们的追求和事业;即便当年我考入中医药大学成教学院和报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时已逾55岁,待心理咨询所注册成立时,我已过花甲之年,但在老父母的眼里,我还是他们的“老孩儿”。寿登耄耋的老父亲还和他年轻时同样,一直悉心教导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父亲他老人家拥有“我国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等种种光环,然而他不居功自傲,始终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及从善如流的高尚品德感染着我们,以他的医德医风和日常细微处的崇善激励鞭策着我们向善向上。i^uk, 百拇医药
2009年夏,我从省教育厅副厅岗位退下后选择一边继续就读中医药大学成人高校,一边为社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时,不少好友不理解,可我老父亲他始终鼓励我、支持我。不久,老人家就将他亲自绘画的《春浓》牡丹图及书法作品托人装裱好两个大镜框,赠送于我,用以悬挂于门厅,使咨询所顿时蓬荜增辉。平时,父亲在翻阅报刊杂志时,凡看到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和中医药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独特优势的经验,都会不辞辛苦地为我挑出来,用醒目的彩色笔勾画好,放我床边的桌子上。i^uk, 百拇医药
老父、老母对我恩重于山。尤其是父亲对我们后辈除了对学术知识的高要求外,还有对我们心灵的教诲,给孩子以精神力量。1969年1月9日,是文革中断了我的高中学业,自己得去浙江农村插队落户的日子。记得出发前的半个月,我向“牛棚”中的父亲去道别,他虽身处逆境,但仍鼓励我说:“少时苦,不算苦”、“书中自有黄金屋”。随即父亲向我建议,向时任中医学院针推专业的两位教师学习针法和拔罐等,他们教我背了几句“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穴位口诀,我自己买了几枚银针,怀揣着父亲写给我的“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等的几首常用的汤头歌诀,就懵懂地在农村开始了我的“赤脚医生”的知青年代。每晚,我那小小的知青茅屋总有许多村民来诉病求药,同时又时常带给我或一棵菜或二块年糕或三段甘蔗。以后我不仅没有丢弃已有的文化,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又被登上了杭州日报,记者为我画了一幅手持筷子那样长的银针的图画加上文字,占了半版报纸。父亲则欢天喜地的将刊有我情况的那日报纸多买了几份。今天我珍藏的那份报上,还留有父亲当年的笔迹。此外,父亲常用来我插队落户的农村——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岛看我的时候,为村民处方治病,并屡见奇效。至今他的医案中有不少病人是我当年所在的生产队的老乡。父亲用药如其人,简约却卓有成效,从没开过繁复的大方。一则减轻病人负担二则保持传统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脉案条理清晰,层次井然。父亲当年告诫我,青年医生,有一股勇气,不知艰险,这很好。但如只一往无前,忽略了医生是肩负病人的生死大任的特殊性是很危险的。父亲每回来我的卫生所总要关照:“你们须一切为病人着想。”我还记得父亲每次要返杭州时,村民们都是拥在了载他的小船所停泊的江堤边送行,那不舍的场面十分感人和令人难忘。当时大概是借了父亲照应大家的光,他自己虽然还没有被恢复因文化大革命所中断的党籍,我却被破格地在农村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在生产大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此,我的人生要以父亲为楷模,多学一点多做一点,积德行善,心诚行正。i^uk, 百拇医药
一晃,40余年过去了,我的妹妹也已成了何任老的高徒,是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何任老的声望也已驰名海内外。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也曾被派往香港工作,从事和见证了回归大业,期间父亲还应时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邀请,赴港为香港医界学界和市民们作学术报告,深受大家的赞誉。何任老还为香港创办中医药院校与浸会大学谢志伟校长多次交流切磋,结下深厚友谊。从境外工作回来后,我为了圆自己的求学梦,还是选择了报考中医药的成人高校。记得2011年冬天,父亲在病塌上看到我中医药大学的毕业文凭时,非常高兴,连声说,“蛮好!蛮好!你想学,我总要教你的。”这句话一直萦绕着我心,也成为了自己学习的动力。i^uk, 百拇医药
为父亲最后送别的那一程,是在杭州殡仪馆。那天天空洒着淅淅的雨,宛如大家的泪,让人愈发失落。拥堵的人群始终踏不进告别大厅的门槛。为不再惊动病中的老母亲,我们至今没敢告诉她实情。我们也知道父亲他一定放不下母亲、他还一定放不下那些病人、他心中装着好几个月之前就费力预约到他的号子等候求诊的病人,他心中装着天下苍生的疾苦安危,唯独把自己看得很轻。父亲他是一位勇士,在他生命倒计时的日子里,他老人家依然在临床第一线,依然从症状、病因病机写到治法、方药,他无论自身有多少病痛,仍然不忘记善告安慰每位病人:“不要担心,慢慢会好起来的”。在我有时随父临诊时,在我帮父亲编撰他老人家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的过程中,自己深深地为父亲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为父亲深厚的国学根底、凝聚着岁月流墨及其从医70余年、活人无数的宝贵临床经验中的一个个成功医案所振奋,同时也体察到老父亲历经的社会沧桑、感受文革的摧残、还身遭多种重病大病的折磨,然至九旬仍笔耕不止、行医不歇、助人不断的源头则是一个大写的“善”字——汶川地震,老父亲慷慨解囊;资助寒门学子,老父亲率先垂范……父亲有一枚闲章,文曰“心诚行正”,推崇荀子说的“养心莫善于诚”。有诚的心,待人接物诚信善仁,才使得他老人家一直保持纯朴专一、天真友善的心。他为人治病,不求财物;勤于工作,不知疲倦;生活俭朴,不择衣食;艰难困扰,乐以忘忧;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何钧 浙江省教育厅)
在我心里,父亲虽然是“大师”,令人仰慕,很伟大很崇高,但他还是和别的父亲完全一样,他爱自己的孩子,支持孩子们的追求和事业;即便当年我考入中医药大学成教学院和报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时已逾55岁,待心理咨询所注册成立时,我已过花甲之年,但在老父母的眼里,我还是他们的“老孩儿”。寿登耄耋的老父亲还和他年轻时同样,一直悉心教导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父亲他老人家拥有“我国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等种种光环,然而他不居功自傲,始终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及从善如流的高尚品德感染着我们,以他的医德医风和日常细微处的崇善激励鞭策着我们向善向上。i^uk, 百拇医药
2009年夏,我从省教育厅副厅岗位退下后选择一边继续就读中医药大学成人高校,一边为社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时,不少好友不理解,可我老父亲他始终鼓励我、支持我。不久,老人家就将他亲自绘画的《春浓》牡丹图及书法作品托人装裱好两个大镜框,赠送于我,用以悬挂于门厅,使咨询所顿时蓬荜增辉。平时,父亲在翻阅报刊杂志时,凡看到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和中医药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独特优势的经验,都会不辞辛苦地为我挑出来,用醒目的彩色笔勾画好,放我床边的桌子上。i^uk, 百拇医药
老父、老母对我恩重于山。尤其是父亲对我们后辈除了对学术知识的高要求外,还有对我们心灵的教诲,给孩子以精神力量。1969年1月9日,是文革中断了我的高中学业,自己得去浙江农村插队落户的日子。记得出发前的半个月,我向“牛棚”中的父亲去道别,他虽身处逆境,但仍鼓励我说:“少时苦,不算苦”、“书中自有黄金屋”。随即父亲向我建议,向时任中医学院针推专业的两位教师学习针法和拔罐等,他们教我背了几句“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穴位口诀,我自己买了几枚银针,怀揣着父亲写给我的“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等的几首常用的汤头歌诀,就懵懂地在农村开始了我的“赤脚医生”的知青年代。每晚,我那小小的知青茅屋总有许多村民来诉病求药,同时又时常带给我或一棵菜或二块年糕或三段甘蔗。以后我不仅没有丢弃已有的文化,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又被登上了杭州日报,记者为我画了一幅手持筷子那样长的银针的图画加上文字,占了半版报纸。父亲则欢天喜地的将刊有我情况的那日报纸多买了几份。今天我珍藏的那份报上,还留有父亲当年的笔迹。此外,父亲常用来我插队落户的农村——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岛看我的时候,为村民处方治病,并屡见奇效。至今他的医案中有不少病人是我当年所在的生产队的老乡。父亲用药如其人,简约却卓有成效,从没开过繁复的大方。一则减轻病人负担二则保持传统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脉案条理清晰,层次井然。父亲当年告诫我,青年医生,有一股勇气,不知艰险,这很好。但如只一往无前,忽略了医生是肩负病人的生死大任的特殊性是很危险的。父亲每回来我的卫生所总要关照:“你们须一切为病人着想。”我还记得父亲每次要返杭州时,村民们都是拥在了载他的小船所停泊的江堤边送行,那不舍的场面十分感人和令人难忘。当时大概是借了父亲照应大家的光,他自己虽然还没有被恢复因文化大革命所中断的党籍,我却被破格地在农村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在生产大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此,我的人生要以父亲为楷模,多学一点多做一点,积德行善,心诚行正。i^uk, 百拇医药
一晃,40余年过去了,我的妹妹也已成了何任老的高徒,是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何任老的声望也已驰名海内外。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也曾被派往香港工作,从事和见证了回归大业,期间父亲还应时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邀请,赴港为香港医界学界和市民们作学术报告,深受大家的赞誉。何任老还为香港创办中医药院校与浸会大学谢志伟校长多次交流切磋,结下深厚友谊。从境外工作回来后,我为了圆自己的求学梦,还是选择了报考中医药的成人高校。记得2011年冬天,父亲在病塌上看到我中医药大学的毕业文凭时,非常高兴,连声说,“蛮好!蛮好!你想学,我总要教你的。”这句话一直萦绕着我心,也成为了自己学习的动力。i^uk, 百拇医药
为父亲最后送别的那一程,是在杭州殡仪馆。那天天空洒着淅淅的雨,宛如大家的泪,让人愈发失落。拥堵的人群始终踏不进告别大厅的门槛。为不再惊动病中的老母亲,我们至今没敢告诉她实情。我们也知道父亲他一定放不下母亲、他还一定放不下那些病人、他心中装着好几个月之前就费力预约到他的号子等候求诊的病人,他心中装着天下苍生的疾苦安危,唯独把自己看得很轻。父亲他是一位勇士,在他生命倒计时的日子里,他老人家依然在临床第一线,依然从症状、病因病机写到治法、方药,他无论自身有多少病痛,仍然不忘记善告安慰每位病人:“不要担心,慢慢会好起来的”。在我有时随父临诊时,在我帮父亲编撰他老人家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的过程中,自己深深地为父亲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为父亲深厚的国学根底、凝聚着岁月流墨及其从医70余年、活人无数的宝贵临床经验中的一个个成功医案所振奋,同时也体察到老父亲历经的社会沧桑、感受文革的摧残、还身遭多种重病大病的折磨,然至九旬仍笔耕不止、行医不歇、助人不断的源头则是一个大写的“善”字——汶川地震,老父亲慷慨解囊;资助寒门学子,老父亲率先垂范……父亲有一枚闲章,文曰“心诚行正”,推崇荀子说的“养心莫善于诚”。有诚的心,待人接物诚信善仁,才使得他老人家一直保持纯朴专一、天真友善的心。他为人治病,不求财物;勤于工作,不知疲倦;生活俭朴,不择衣食;艰难困扰,乐以忘忧;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何钧 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