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 ——深切缅怀万友生教授逝世十周年
当代著名伤寒论大家,驰誉中外的中医热病学者万友生教授逝世已十周年。作为他的学生和女婿,我深深沉浸在悲痛和怀念中,多年来,我一直思索着我们后人和学子,应当学习和继承先生的什么精神?:, http://www.100md.com
自强不息:, http://www.100md.com
万友生先生(1917年~2003年),江西省新建县人,17岁从高安县念完私塾来到南昌市绳金塔罗家塘,考入江西国医专修院学习中医,该院是由江西省著名中医姚国美先生创办,培养了很多江西省近代优秀中医,如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杨卓寅、王家瑞等。万友生有诗一首,记录当年读书的情景:“罗家塘畔月华明,蛙鼓和谐夜读声。三载岐黄勤探索,得明斯道快人心。”他在校苦读3年,虽成绩名列前茅,但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铁蹄蹂躏江西,师生星散,学校停办,年仅20岁的万友生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为了养家活口,实现济世救人的人生宏愿,一边逃难,一边行医,又一边自学,以坚强的毅力,白天看病,没有病人就手不释卷阅读专业书籍;有时挑灯夜读到鸡鸣,才掩卷休息,如此数载,乐此不疲。:, http://www.100md.com
万友生自幼饱读四书五经,酷爱书法也下工夫苦练,尤其是楷书。深知书法对于中医非常重要,没有病人就看书练字,有诗云“水东转向水西行,吉安繁华冠盖盈。诊所频迁生意淡,清闲且自业求精。”就是当年的写照,现在家中还珍藏当年先生毛笔正楷的手抄本:周岐隐著《伤寒六经分症表》,以及《诸病症治提要表》、《药物分类提要表》、《国药分类》和《药选》等线装书可略窥一斑。同时,他还私淑陆渊雷、恽铁樵、曹颖甫、张锡纯等名家,自学其医著。:, http://www.100md.com
我常想,万友生先生出身商贾之家,又不是名医之后,学医还未毕业,硬是靠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勤于临床,理论联系实践,终于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医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在80年代初给工农兵学员进修班上课时说:“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三年制的医学生,当年我没有毕业,国难当头,抗日烽火连天,抱着热爱中医,救国情怀,半工半读,自学谋生。今后我们大家要一道努力,天道酬勤。”他勉励大家要自强不息。从1938到1949这十多年时间万友生由一个普通医生,逐渐成为名重一方、崭露头角的中医师。:, http://www.100md.com
锲而不舍:, http://www.100md.com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万友生时年32岁,携家带口回到南昌,他记载当时的情景是“满目荒凉劫后回,当年校舍已成灰。重逢师友齐悲奋,矢志岐黄不可摧”。发誓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不改初衷,矢志不移。不久参加江西省卫生厅的中医工作,为中医药事业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努力工作,先后担任了卫生部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工作中深感要发展中医药事业还得从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抓起,因此于1955年调入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后又改名为江西省中医专科学校,1959年再改名为江西中医学院,先后担任教导副主任、伤寒温病教研室主任等职,集中精力于中医教育,讲授《伤寒论》和《温病学》。当时没有统编教材,就自己编写。我在万友生家常常看到他伏在书桌上,有时菜饭上桌,师母总要三请四催请他出来吃饭,家人给他昵称“三请四催先生”。我是1960年高考录取到江西中医学院本科学习,有更多时间接触先生,同学们都觉得先生的课讲得好,条分缕析,板书工整,字也写得漂亮,层次分明,笔记好记,很受学生欢迎。
直到1966年的10多年间,在教学实践中先生深深体会到,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分之则各有缺陷,合之则成完璧。早在1957年万友生就发表了《寒温纵横论》,至此他的寒温统一学术思想趋渐成形。1962年还编写了《伤寒论讲义》,以歌赋形式附上自撰的40首伤寒方歌,把113首伤寒方的理法方药概括在内,像我们这一批又一批的老学生至今都能琅琅上口,在如今的年轻学子中也争相传抄,广为流传。9l10-u1, 百拇医药
“文革”浩劫,万友生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学院桃花农场和吉安青原山磨下村监督劳动改造,吃尽苦头。万友生诗集《壶中吟》中诗载“桃花村不见桃花,叶落枝残风雨斜。堪叹斯文遭厄运,弃医罢教学桑麻。”“磨下耕耘春复秋,艰辛农事学从头。三年换骨脱胎后,学业荒芜志不休。”1972年在“教育要革命,教材要改造”的号召下,学院党委限令他短期写出新学科教材,先生厚积薄发,日夜不休,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任务,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寒温统一的《中医热病学》新教材。9l10-u1, 百拇医药
精益求精9l10-u1, 百拇医药
粉碎“四人帮”,先生著作论文不断问世,1982年《伤寒知要》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寒温统一论》、《热病学》相继出版,被中医界称之为《万友生医学三书》,是他的代表作。之后又出版了《万友生医案选》、《万友生医论选》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万友生》等著作。无论是著书还是撰写论文,他都亲力亲为,不要子女和助手协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万友生当选全国中医药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后,被邀请到全国十多所中医科研院所作学术报告,尤其是四上北京为研究生班讲课。“四上京城讲学忙,探幽索隐北医堂。集中内外窥新貌,统一寒温汇旧章。阴火阐微明理验,厥阴解惑破迷茫。杏坛聊作雏荛献,祝愿岐黄妙道昌。”当年这批研究生如今已成为中医药事业栋梁之材,有的卓然成为名人、名医、名家。如当年的研究生王琦现已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2006年万友生教授学术研讨会召开,王琦送来题词:“寝馈岐黄甲子勤耕不息,合论寒温热病独树医林。”还有何绍奇、孟庆云、邱德文等,都念念不忘与先生相聚的情景。先生也在诗中记载了师生情谊,如《步何绍奇韵致研究生班》“春深庭院燕巢粱,桃李窥帘透室香。金匮玉函探秘奥,继承发展道期昌。”又,《偕邱德文等游颐和园喜占》:“日丽园林春意浓,桃红李白映青松。壶中老少谐情趣,一句诗成酒一盅。”9l10-u1, 百拇医药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万友生应邀参加了在西苑医院召开的老中医座谈会,建言发展中医药。又和全国名老中医,建议召开首届仲景学术研讨会等。此时先生头衔众多,荣誉满身,德高望重。当时江西中医药界有两张靓丽全国的名片:一张是江中制约厂,它是全国校办工厂佼佼者;另一张就是万友生,他是江西省三位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之一。9l10-u1, 百拇医药
2003年6月2日万友生病逝。2006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江西中医药学会和江西中医学院协办的《万友生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先生诞生90周年纪念会》在南昌召开。国医大师邓铁涛题词“万老虽乘仙鹤去,学术思想育后人。”国医大师张灿玾寄来贺诗“并研寒温属友君,医门周年笔耕勤。洛阳纸贵佳篇富,司马名高诗赋殷。赣水流长听雅韵,庐山峰峻望青云,南昌故郡同人会,四海英才锦绣文。”9l10-u1, 百拇医药
今年是万友生先生十年忌辰,我以此文缅怀他的不朽伟业,继承先生遗志,做好未竟事业,为中医药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愿我的老师、岳父在天堂快乐,他的精神流芳千古。(黄海龙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
自强不息:, http://www.100md.com
万友生先生(1917年~2003年),江西省新建县人,17岁从高安县念完私塾来到南昌市绳金塔罗家塘,考入江西国医专修院学习中医,该院是由江西省著名中医姚国美先生创办,培养了很多江西省近代优秀中医,如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杨卓寅、王家瑞等。万友生有诗一首,记录当年读书的情景:“罗家塘畔月华明,蛙鼓和谐夜读声。三载岐黄勤探索,得明斯道快人心。”他在校苦读3年,虽成绩名列前茅,但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铁蹄蹂躏江西,师生星散,学校停办,年仅20岁的万友生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为了养家活口,实现济世救人的人生宏愿,一边逃难,一边行医,又一边自学,以坚强的毅力,白天看病,没有病人就手不释卷阅读专业书籍;有时挑灯夜读到鸡鸣,才掩卷休息,如此数载,乐此不疲。:, http://www.100md.com
万友生自幼饱读四书五经,酷爱书法也下工夫苦练,尤其是楷书。深知书法对于中医非常重要,没有病人就看书练字,有诗云“水东转向水西行,吉安繁华冠盖盈。诊所频迁生意淡,清闲且自业求精。”就是当年的写照,现在家中还珍藏当年先生毛笔正楷的手抄本:周岐隐著《伤寒六经分症表》,以及《诸病症治提要表》、《药物分类提要表》、《国药分类》和《药选》等线装书可略窥一斑。同时,他还私淑陆渊雷、恽铁樵、曹颖甫、张锡纯等名家,自学其医著。:, http://www.100md.com
我常想,万友生先生出身商贾之家,又不是名医之后,学医还未毕业,硬是靠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勤于临床,理论联系实践,终于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医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在80年代初给工农兵学员进修班上课时说:“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三年制的医学生,当年我没有毕业,国难当头,抗日烽火连天,抱着热爱中医,救国情怀,半工半读,自学谋生。今后我们大家要一道努力,天道酬勤。”他勉励大家要自强不息。从1938到1949这十多年时间万友生由一个普通医生,逐渐成为名重一方、崭露头角的中医师。:, http://www.100md.com
锲而不舍:, http://www.100md.com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万友生时年32岁,携家带口回到南昌,他记载当时的情景是“满目荒凉劫后回,当年校舍已成灰。重逢师友齐悲奋,矢志岐黄不可摧”。发誓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不改初衷,矢志不移。不久参加江西省卫生厅的中医工作,为中医药事业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努力工作,先后担任了卫生部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工作中深感要发展中医药事业还得从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抓起,因此于1955年调入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后又改名为江西省中医专科学校,1959年再改名为江西中医学院,先后担任教导副主任、伤寒温病教研室主任等职,集中精力于中医教育,讲授《伤寒论》和《温病学》。当时没有统编教材,就自己编写。我在万友生家常常看到他伏在书桌上,有时菜饭上桌,师母总要三请四催请他出来吃饭,家人给他昵称“三请四催先生”。我是1960年高考录取到江西中医学院本科学习,有更多时间接触先生,同学们都觉得先生的课讲得好,条分缕析,板书工整,字也写得漂亮,层次分明,笔记好记,很受学生欢迎。
直到1966年的10多年间,在教学实践中先生深深体会到,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分之则各有缺陷,合之则成完璧。早在1957年万友生就发表了《寒温纵横论》,至此他的寒温统一学术思想趋渐成形。1962年还编写了《伤寒论讲义》,以歌赋形式附上自撰的40首伤寒方歌,把113首伤寒方的理法方药概括在内,像我们这一批又一批的老学生至今都能琅琅上口,在如今的年轻学子中也争相传抄,广为流传。9l10-u1, 百拇医药
“文革”浩劫,万友生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学院桃花农场和吉安青原山磨下村监督劳动改造,吃尽苦头。万友生诗集《壶中吟》中诗载“桃花村不见桃花,叶落枝残风雨斜。堪叹斯文遭厄运,弃医罢教学桑麻。”“磨下耕耘春复秋,艰辛农事学从头。三年换骨脱胎后,学业荒芜志不休。”1972年在“教育要革命,教材要改造”的号召下,学院党委限令他短期写出新学科教材,先生厚积薄发,日夜不休,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任务,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寒温统一的《中医热病学》新教材。9l10-u1, 百拇医药
精益求精9l10-u1, 百拇医药
粉碎“四人帮”,先生著作论文不断问世,1982年《伤寒知要》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寒温统一论》、《热病学》相继出版,被中医界称之为《万友生医学三书》,是他的代表作。之后又出版了《万友生医案选》、《万友生医论选》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万友生》等著作。无论是著书还是撰写论文,他都亲力亲为,不要子女和助手协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万友生当选全国中医药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后,被邀请到全国十多所中医科研院所作学术报告,尤其是四上北京为研究生班讲课。“四上京城讲学忙,探幽索隐北医堂。集中内外窥新貌,统一寒温汇旧章。阴火阐微明理验,厥阴解惑破迷茫。杏坛聊作雏荛献,祝愿岐黄妙道昌。”当年这批研究生如今已成为中医药事业栋梁之材,有的卓然成为名人、名医、名家。如当年的研究生王琦现已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2006年万友生教授学术研讨会召开,王琦送来题词:“寝馈岐黄甲子勤耕不息,合论寒温热病独树医林。”还有何绍奇、孟庆云、邱德文等,都念念不忘与先生相聚的情景。先生也在诗中记载了师生情谊,如《步何绍奇韵致研究生班》“春深庭院燕巢粱,桃李窥帘透室香。金匮玉函探秘奥,继承发展道期昌。”又,《偕邱德文等游颐和园喜占》:“日丽园林春意浓,桃红李白映青松。壶中老少谐情趣,一句诗成酒一盅。”9l10-u1, 百拇医药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万友生应邀参加了在西苑医院召开的老中医座谈会,建言发展中医药。又和全国名老中医,建议召开首届仲景学术研讨会等。此时先生头衔众多,荣誉满身,德高望重。当时江西中医药界有两张靓丽全国的名片:一张是江中制约厂,它是全国校办工厂佼佼者;另一张就是万友生,他是江西省三位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之一。9l10-u1, 百拇医药
2003年6月2日万友生病逝。2006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江西中医药学会和江西中医学院协办的《万友生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先生诞生90周年纪念会》在南昌召开。国医大师邓铁涛题词“万老虽乘仙鹤去,学术思想育后人。”国医大师张灿玾寄来贺诗“并研寒温属友君,医门周年笔耕勤。洛阳纸贵佳篇富,司马名高诗赋殷。赣水流长听雅韵,庐山峰峻望青云,南昌故郡同人会,四海英才锦绣文。”9l10-u1, 百拇医药
今年是万友生先生十年忌辰,我以此文缅怀他的不朽伟业,继承先生遗志,做好未竟事业,为中医药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愿我的老师、岳父在天堂快乐,他的精神流芳千古。(黄海龙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