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的五行尊火说(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
http://www.100md.com
京房的阴阳五行说,四季防阳二气的消长运行,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三,张载的朋阳兼体说,四,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五,方氏易学的阴阳五行观,六,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
参见附件(28kb)。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
郑万耕《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
战国前期和中期,道家倡导阴阳学说。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对《周易》的理解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观念为易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筮法中的变化法则。《易传》的作者们就是以阴阳变易的观念来解释《周易》的原理,《庄子·天下》篇概括为“《易》以道阴阳”。虽然还没有使用金木水火土的范畴,但其讲天地之数,以五为贵,也是受了五行学说的影响。汉代以后,易学中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都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历代易学家成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阐发者,从而推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一、京房的阴阳五行说
汉代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节气的变化,解说《周易》原理,被称之为卦气说。卦气说的实质就是讲一年四季防阳二气的消长运行,京房作为汉易的代表人物,其对《周易》占筮体例的理解,都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他发展了《易传》中的阴阳说,鲜明地提出了阴阳二气说,并以此解释易学中的阴阳,范畴。
在京房看来,《周易》是讲变化的,所谓变化,无非就是阴阳变易。阴阳二气干变万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永无止境,这就叫做“易”。而事物及卦爻象的存在和变易,总是又阴又阳,不能拘于一个方面,比如离卦象为二阳爻中包一阴爻,这是“本于纯阳,阴气贯中”(《京氏易传》),所以才有文明之象。他认为,纯阳之体,必须其中贯以阴气,使刚阳之气趋于柔顺,即使其中虚,方能发光照物,否则就会成为暴热而伤物。如果只专于一面,有阳而无阴,或有阴而无阳,或者只能长不能消,其结果必然失败。所以,《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
谓道”。这是以气具有两重性说明卦爻象具有两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京房还阐发了阴阳转化的观念,提出了“物极则反”说。如其释大壮卦说:“壮不可极,极则败。物不可极,极则反。”这是说,大壮卦 四阳爻二阴爻,阳胜阴为壮。其爻辞说,壮羊以其角触篱,反而被系其角,处于进退两难之地,这就是壮极则反。即是说,阳胜阴为壮,壮极则反于阴,所以事物发展到极端则走向其反面,故说“物不可极,极则反。”京氏认为,“物极则反”是同气候变化,,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寒极则暑,暑极则凉,所谓“阴阳代谢”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其解大过卦所说的“阴阳相荡,至极则反”。“物极必反”这一命题,就易学系统说,始于京房的“物极则反”说,后来经过孔颖达、欧阳修的阐发,至程颐方提出“物极必反”说,即所谓“物理极而必反”,“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程氏易传》《否卦》、《睽卦》)。
将五行观念引入易学,始于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传》。其《二三子问》释《晋卦》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说,“圣人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口不渗,甘露时雨聚降,剽(飘)风苦雨不至,民心相醑以寿,故曰蕃庶……”《要》又说:“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土金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而较为系统地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则开始于京房。他以五行配入八宫卦及卦中各爻,乾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离配火,艮配土,兑配金。乾卦为阻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阳支:初爻为子,配水,二爻为寅,配木,三爻为辰,配土,四爻为午,配火,五爻为申,配金,上爻为戌,配土。坤卦为阴卦,各爻配以阴支,初爻为未,配土,二爻为巳,配火,三爻为卯,配木、四爻为丑,配土事五爻为亥,配水,上爻为酉,配金。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阴阳区分,配入五行,皆类此制一五行爻位图,示之如下:
八卦
爻位
乾金 坤土 震木 巽木 坎水 离火 艮土 兑金
上爻 土 金 土 木 水 火 木 土
五爻 金 水 金 火 土 土 水 金
四爻 火 土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三爻 土 木 土 金 火 水 金 土
二爻 木 火 木 水 土 土 火 木
初爻 水 土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不仅如此,京房还按八宫卦的次序分别配入五星,即土星镇,金星太白,水星太阴,木星岁,火星荧惑。如乾宫的乾、姤、遁、否、观卦,,按五行相生顺序分别配土、金、水、木、火诸星.以下各卦依次循环配五星,至最后归妹卦,配岁星。这样,以天文学中的占星术解说人事的吉凶。
更有甚者,京房还以五行生克说解释八宫卦同其爻位的关系。八宫卦为母,其六位为子,母子之间依五行顺序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又依据五行休王说提出八卦休王说,认为八卦同五行一样,轮流居于统治地位,某卦当政为王,其它卦则生死休废。所谓:“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吉凶随爻算,岁月运气逐休王。”京氏即以此解说卦爻辞的吉凶。五行生克说和五行休王说,表现出卦与卦、卦与爻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待,以及王为主次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之意。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生我”与“我生”两方面的统一。相克,即相互制约、相互克服之意,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克我”与“我克”两方面的统一。相生起推动发生发展的作用,相克起维持整体平衡的作用,休王则以相生相克说为基础,将五行联结为一个相互交织而又主次分明的整体网络,综合起来则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此种学说,无疑是一种辩证思维。
总之,京房以阴阳五行学说解《易》,构造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体系。他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认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作为世界变易的基本法则,即阴阳二气的运行和五行的生克,就表现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之中。从而将西汉以来的自然哲学更加系统化了。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二气的变易法则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
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是郑玄易学的一大特色。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始于西汉刘歆的《三统历》。以五行解释八卦爻位则始于京房。扬雄受其影响,将五行生数和成数配以时间和方位,纳入其《太玄》图式之中,讲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和万物的盛衰消长。郑玄吸收了他们的观点,用来解释《系辞传》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
他认为,《系辞》中所说的天地之数,就是五行之数。天地之数各有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之数即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顺序。前者为生数,即生物之数;后者为成数,即成物之数。此天地之数又代表天地之气,天奇之数为阳,地偶之数为阴。仅有奇数,无偶数相配,即只有阳而无阴,还不能生成万物。所以五行之生数和成数要相配合,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地八配天三,天九配地四,地十配天五,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有此阴阳之数相配合,天地之气方能生化万物。
他还以五行生成之数配以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表示一年气候的变化。“天一生水于北”,表示阴气始于北方水;“地二生火于南”,表示阳气始于南方火;“天三生木于东”,表示阳气兴盛 ......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
郑万耕《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
战国前期和中期,道家倡导阴阳学说。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对《周易》的理解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观念为易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筮法中的变化法则。《易传》的作者们就是以阴阳变易的观念来解释《周易》的原理,《庄子·天下》篇概括为“《易》以道阴阳”。虽然还没有使用金木水火土的范畴,但其讲天地之数,以五为贵,也是受了五行学说的影响。汉代以后,易学中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都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历代易学家成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阐发者,从而推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一、京房的阴阳五行说
汉代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节气的变化,解说《周易》原理,被称之为卦气说。卦气说的实质就是讲一年四季防阳二气的消长运行,京房作为汉易的代表人物,其对《周易》占筮体例的理解,都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他发展了《易传》中的阴阳说,鲜明地提出了阴阳二气说,并以此解释易学中的阴阳,范畴。
在京房看来,《周易》是讲变化的,所谓变化,无非就是阴阳变易。阴阳二气干变万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永无止境,这就叫做“易”。而事物及卦爻象的存在和变易,总是又阴又阳,不能拘于一个方面,比如离卦象为二阳爻中包一阴爻,这是“本于纯阳,阴气贯中”(《京氏易传》),所以才有文明之象。他认为,纯阳之体,必须其中贯以阴气,使刚阳之气趋于柔顺,即使其中虚,方能发光照物,否则就会成为暴热而伤物。如果只专于一面,有阳而无阴,或有阴而无阳,或者只能长不能消,其结果必然失败。所以,《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
谓道”。这是以气具有两重性说明卦爻象具有两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京房还阐发了阴阳转化的观念,提出了“物极则反”说。如其释大壮卦说:“壮不可极,极则败。物不可极,极则反。”这是说,大壮卦 四阳爻二阴爻,阳胜阴为壮。其爻辞说,壮羊以其角触篱,反而被系其角,处于进退两难之地,这就是壮极则反。即是说,阳胜阴为壮,壮极则反于阴,所以事物发展到极端则走向其反面,故说“物不可极,极则反。”京氏认为,“物极则反”是同气候变化,,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寒极则暑,暑极则凉,所谓“阴阳代谢”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其解大过卦所说的“阴阳相荡,至极则反”。“物极必反”这一命题,就易学系统说,始于京房的“物极则反”说,后来经过孔颖达、欧阳修的阐发,至程颐方提出“物极必反”说,即所谓“物理极而必反”,“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程氏易传》《否卦》、《睽卦》)。
将五行观念引入易学,始于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传》。其《二三子问》释《晋卦》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说,“圣人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口不渗,甘露时雨聚降,剽(飘)风苦雨不至,民心相醑以寿,故曰蕃庶……”《要》又说:“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土金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而较为系统地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则开始于京房。他以五行配入八宫卦及卦中各爻,乾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离配火,艮配土,兑配金。乾卦为阻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阳支:初爻为子,配水,二爻为寅,配木,三爻为辰,配土,四爻为午,配火,五爻为申,配金,上爻为戌,配土。坤卦为阴卦,各爻配以阴支,初爻为未,配土,二爻为巳,配火,三爻为卯,配木、四爻为丑,配土事五爻为亥,配水,上爻为酉,配金。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阴阳区分,配入五行,皆类此制一五行爻位图,示之如下:
八卦
爻位
乾金 坤土 震木 巽木 坎水 离火 艮土 兑金
上爻 土 金 土 木 水 火 木 土
五爻 金 水 金 火 土 土 水 金
四爻 火 土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三爻 土 木 土 金 火 水 金 土
二爻 木 火 木 水 土 土 火 木
初爻 水 土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不仅如此,京房还按八宫卦的次序分别配入五星,即土星镇,金星太白,水星太阴,木星岁,火星荧惑。如乾宫的乾、姤、遁、否、观卦,,按五行相生顺序分别配土、金、水、木、火诸星.以下各卦依次循环配五星,至最后归妹卦,配岁星。这样,以天文学中的占星术解说人事的吉凶。
更有甚者,京房还以五行生克说解释八宫卦同其爻位的关系。八宫卦为母,其六位为子,母子之间依五行顺序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又依据五行休王说提出八卦休王说,认为八卦同五行一样,轮流居于统治地位,某卦当政为王,其它卦则生死休废。所谓:“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吉凶随爻算,岁月运气逐休王。”京氏即以此解说卦爻辞的吉凶。五行生克说和五行休王说,表现出卦与卦、卦与爻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待,以及王为主次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之意。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生我”与“我生”两方面的统一。相克,即相互制约、相互克服之意,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克我”与“我克”两方面的统一。相生起推动发生发展的作用,相克起维持整体平衡的作用,休王则以相生相克说为基础,将五行联结为一个相互交织而又主次分明的整体网络,综合起来则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此种学说,无疑是一种辩证思维。
总之,京房以阴阳五行学说解《易》,构造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体系。他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认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作为世界变易的基本法则,即阴阳二气的运行和五行的生克,就表现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之中。从而将西汉以来的自然哲学更加系统化了。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二气的变易法则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
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是郑玄易学的一大特色。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始于西汉刘歆的《三统历》。以五行解释八卦爻位则始于京房。扬雄受其影响,将五行生数和成数配以时间和方位,纳入其《太玄》图式之中,讲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和万物的盛衰消长。郑玄吸收了他们的观点,用来解释《系辞传》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
他认为,《系辞》中所说的天地之数,就是五行之数。天地之数各有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之数即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顺序。前者为生数,即生物之数;后者为成数,即成物之数。此天地之数又代表天地之气,天奇之数为阳,地偶之数为阴。仅有奇数,无偶数相配,即只有阳而无阴,还不能生成万物。所以五行之生数和成数要相配合,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地八配天三,天九配地四,地十配天五,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有此阴阳之数相配合,天地之气方能生化万物。
他还以五行生成之数配以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表示一年气候的变化。“天一生水于北”,表示阴气始于北方水;“地二生火于南”,表示阳气始于南方火;“天三生木于东”,表示阳气兴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2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