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3 > 正文
编号:12362856
中外科学家发明丛书--孙思邈.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17页
第14页

    参见附件(84kb)。

    一、幼年贫寒多疾 立志习医救人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 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村的

    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民家庭里。

    耀县,隋唐时叫华原,是京兆府长安的辖地,南距长安约75 公里,即东

    径109 °, 北纬约34.9 °处。 孙家塬村就在它的东北约15 华里的地方。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周围山峦层层,沟壑交错。这里没有自然水源,村民们挖地

    成窖,储雨水以食用。天旱时,窖水用尽,则去远处运水,故又称“旱塬”。

    村民们以种植五谷杂粮为生,当然少不了养些鸡、犬、兔、鹅、牛、马、猪、羊等禽畜,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孙思邈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这样的地方,自然是十分贫寒。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从小就与医药

    为伴。为了延医疗疾,几乎耗尽了全部家产,所以他从小就体验到了疾病的

    痛苦和对生活及人体的危害。11 岁上(公元 592 年,隋文帝开皇 12 年),长安一带传染病流行,孙思邈眼看着他的家乡一带许多老人少儿因缺医少药

    连连死去,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刺激,心情极为痛苦,从此便感受到了

    医药对于生命的重要,立志习医救人。

    孙思邈天生聪明爱学,7 岁就送去上学(古时一般是 8至 10 岁上学)。

    学校不远,就在村西头的一个窑洞里。孙思邈天资聪慧,学习用功,一上学

    就能“日诵千言”。到20 岁时,上了14 年学的孙思邈就能对老庄等诸子百

    家的学说全神领会贯通。还通佛教经籍,所以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被誉为

    “圣童”。

    孙思邈所处的时代,有良好的习医环境。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之前,战

    争频频,灾荒连连,土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健康受损、疾病横生。统一

    以后,社会安定,人心稳定,生产发展,文化进步。在医药方面,为了消除

    和抵御疾病,国家设立了太医署、尚药局、医博士和助教,进行教学和研究,管理医药。故那时的医药专著也很多,名医名著都能得到很好的传播。那时

    的名医就有许智藏、许澄等,名著有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等对各种疾病

    的病因都做了深透地论述。在医疗方面,更有医方256 部,4510 卷。

    隋朝医药学的发展,使孙思邈自小就处于一个良好的医学环境之中,为

    他在医学方面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社会生活的需要,环境的容许,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决定了他所走的医学

    道路。久病成医。他的天资、意愿和勤奋是他成功的因素。

    孙思邈自身和他人疾病的要求,决定了他刻苦地学习医学。他首先是学

    习前人的经验。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钻研唐代以前各代名医的典籍,如扁鹊、仓公、华陀、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和葛洪等人的医学典籍。他刻苦努力,学而不倦,孜孜以求,直到“白首之年,未常释卷”。

    孙思邈学以致用,勤于实践。他说:“读书3 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

    及治病3 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一方面说他理论联系实际,学而为用。

    另一方面说明他认识到实践的内容比理论更丰富,学无止境。

    孙思邈虽是医术高明,成了时代的名医,但他从不追求权势名利。隋文

    帝杨坚曾请他去做国子博士,但他以有病为借口而加以拒绝(见《唐书·孙

    思邈列传》)。唐灭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于公元636 年(贞观十年)

    召孙思邈进京授爵,亦被拒绝。公元658 年,唐高宗李治诏召他进京师,寓

    居鄱阳公主旧居,审订即将成书的《新修本草》。公元659 年(显庆四年)因他在《新修本草》的编修工作中有重大贡献,高宗皇帝召见他,请他担任

    谏议大夫(官职名),又被他拒绝了。后来,他在医学研究工作中遇到一些

    问题不得解决,想到长安的医书之多,是任何地方无与伦比的。为了能有机

    会和条件阅读这些医书,以便从事医理的研究,才接受尚药局“承务郎”这

    样一个官职。他在那里供职16 年,阅读了大量的医药学著作。到了公元674

    年便借口病重,辞归故里了。孙思邈拒官应官都是为了医学事业,而绝不是

    为了权势名利。为了认识药物药性,他不但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

    注》和别的药物专著中学习,更是亲自深入太白山、终南山、峨眉山、五台

    山等名山中去采集药材,研究药性,加工炮制。

    太白山在陕西省的西部,长安西南约 120 公里外的地方(即东经 107.7

    °,北纬 34.8 °),海拔 3767 米,气势磅礴,气候温和,药用植物种属繁

    多,野生动物达270 多种。为了采集药材,孙思邈在那里居住了很长时间。

    孙思邈在采集药材的同时,还注意收集民间药方,并为当地群众治病疗疾。

    有很多的人患疑难病症都经他手治好了。其中有麻风病人600 多,癫痫病上

    千人。有的病人路远,来去困难,他就让病人住在他家里治疗。有的患者病

    重,不能前来,他就登门去医治。在那样穷苦的地方,有病无钱延医的多的

    是,孙思邈得知后都是免费医治。孙思邈家的周围满是杏树,那都是那些无

    钱而得免费医治的患者为了感谢他而种植的。

    据说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患心口痛,御医们多次会诊就是不见好转。

    后来召民间医生孙思邈前往诊治,病很快就给治好了。为此,唐太宗李世民

    特封孙思邈为药王。

    孙思邈勤奋好学,精心钻研,勇于实践,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全都献身

    于医学事业,编写下了许多医药巨著,为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是他于公元641 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0 岁

    开始撰写,于公元651 年(唐高宗永徽二年)70 岁时用了10 年时间撰成的。

    30 年后,公元 681 年(唐高宗开耀元年)他 100 岁时,又撰成《千金翼方》

    三十卷。“翼”为辅助之意,是《备急千金要方》的续集。

    孙思邈逝于公元682 年(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01 岁。那年冬天,流

    行病传染,洛阳、长安,病死的人沿路不绝。正当人们急需找孙思邈救治的

    时候,他死去了。所以,人们更是怀念他。国家也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医药学

    家。

    二、对中医药学的重大贡献

    孙思邈从小就体弱多病,但是他活过了101 岁。在“人活七十古来稀”

    的古代,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奇迹, 更何况他在90 多岁的高龄时,还 “视

    听不衰,神采甚茂”。

    101 岁,在这里的意义不在于他的长寿时间,而是他在这 101 年的时空

    中学习、实践所积累知识和作出的贡献。

    生命的短暂表明学习和实践内容的狭小。因此有“学到用时方感少”的

    古训。“学海无岸”,好学之人,学得越多,越觉知识浅薄、不够。越是年

    高,越觉时间紧迫,对时间抓得越紧,不会浪费,总是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

    做;有很多事还没做完;有很多东西要学。孙思邈活过了101 岁,学习了94

    年,20 岁行医,实践了 81 年,这比起一般活六七十岁的人来说,要多学多少知识、要多积多少经验!

    他60 岁,行医40 年,始写《备急千金要方》。到 70 岁,已行医50 年,写成此书,用了10 年时间。可以想见,会多么精深正确了。又经过30 多的

    研究和实践,到100 岁时写成了《千金翼方》,其知识之渊博,经验之丰富

    和成熟,自然是无人可比了。日本留学生把他的《备急千金要方》抄下,带

    回日本学习、应用和研究。国人都把此二书当成至宝、读过的便是有识之士

    了。

    后人总是学习前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前已谈及孙思邈生长于一个

    良好的习医环境下,唐太宗李世民为求长生不老,对医药更为重视。他曾亲

    临名医学家甄权家探访。命令全国各地选送上好药材标本并绘制药草图。召

    令有名的科学家、 艺术家、 医药学家24 人, 参考古今本草编著了 《新修本草》,这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组织编撰的药典。孙思邈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为编撰此书作出了重大贡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4KB,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