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研究动态 > 中药研究
编号:12363598
历代药引的应用及临床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908期
历代药引的应用及临床启示

     中药药引是中医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方剂中引药归经、直达病所及能增效减毒的药物,受到历代医家的充分重视。如张睿谓:“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学阶梯》);尤在经言:“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均强调了药引的重要性。

    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其后《神农本草经》谓“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此可能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有关药引的论述。

    东汉张仲景是应用《黄帝内经》实践“药引”的典范,其对药引的应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用于引药归经,二是用于佐助,三是用于反佐,四是用于调和诸药。但其“药引”品种有限,主要有甘草、生姜、大枣、粳米、胆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唐宋年间,药引的应用引起了普遍重视,且宋代中成药盛行应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成药788种,几乎每一种都论述了应配伍的“引药”及服用方法。药引不仅与汤剂配伍,也同成药广泛配伍使用。金元时期张洁古对药性、药理都有新见解,倡导“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说,成为临床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许多药物的归经报使等均有记载,并单列“引经报使”一项,对药引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迨至清代,尤其清代宫廷医疗实践,在使用药引方面,突破了传统引药应用的框架,既有方剂配伍的引药应用,又有辨证指导下和其他方药的联合应用,体现了清代宫廷御医的经验和智慧。,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史大卓)